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4

sfm071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论文选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uan8856

已采纳
旅游民俗文化1、民俗及民俗文化的涵义它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使承的生活文化。2、旅游与民俗文化“入乡随俗”、“入国问俗”、“入国问禁”,早已成为旅游中的常识,旅游与民俗历来就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诸多的文人学者,为了探索各民族历史变迁、民俗风情,行万里路,越千重山,进行旅游采风,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妙不可言的神话故事、宗教祭祀、民间娱乐等,大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内涵。 3、民俗文化的构成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体在劳动中,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人类活动的过程里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研究者一般将“民俗文化”分为“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礼仪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等。4、民俗文化的特点(l)社会性和集体性风俗习惯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即使最初是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但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融于社会民俗之中,才有生命力,也才能由集体的行为实现流传。 (2)类型性和模式性社会民俗现象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一旦形成,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并成为约束行为的标准,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稳定发展中形成一定的模式,并按照这一模式代代相传。 (3)传承性和传播性社会民俗文化现象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当然传播性决非被动地、平镜式的复制,运动场跑步式的单调重复,而是“扬弃”式的贯通,是辩证否定基础之上的继承创新,兼容并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4)稳定性和变化性 相对稳定性是指和上层文化相比,民俗文化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从来无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民俗尽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民俗在时空中传承、播布、演进,也必然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种种变形变异和消亡的现象。如傣族泼水节,称为“浴佛”节,但现在淡化宗教的成分,而加人娱乐的内容,取其吉祥洁净,对境内外游人有了吸引力。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论文选题

135 评论(8)

luo569167836

民俗风情,在旅游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以其美学风貌,具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在于人的美的昭示和显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开放、改革的近十几年来,我们又在如何开展民俗  风情游、加强美育薰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值得总结和发扬。本文围绕以  上的三个问题,进行论述。  (一)  中国旅游的审美对象,一般依次排列有: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等。民俗风情,次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排列老三,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是  因为我国幅员十分广阔,地质地貌多样,名山大川遍布,山水美一直享有盛誉,  列为榜首,理所当然。同时,我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璀璨无比的历代  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名哲圣贤、道长高僧、文人雅士等在名山大川留下了众  多的名胜古迹。所以,我一直坚持中国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密不可分”  的观点。如今要把“排行老三”单挑出来,改变传统的模式,开拓新的旅游领域  和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从旅游审美来看,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都是“全身心”的感官开放和接纳、高级的精神享受,都是动静结合的休闲、娱  乐的活动。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比较,在旅游审美中,在  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陌生新奇。  我国有五十五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平等和睦,繁荣昌盛。就旅游资源的  分布来看,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都在汉族居住地,少数民族的  民俗风情游,比山水风光游的开发、利用,更占优势。就国内旅游客源的组成来  看,由于汉族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他们到汉族文化复盖的旅游风景区,与  到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游览区相比,凭添了由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大有不  到异域胜异域的感受。本来,旅游,就是生存和生活时空的一种移动或更换。由  新奇、神秘引起的陌生感,相对于日常生活、工作的环境来说的。蔡元培曾揭示  了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常住繁荣城市的人,一到乡村,觉得格外清幽。  ”(《蔡元培美学文选》,第172页)美在发现中得以开拓,又经过对照,变  得更加强烈和新鲜。要知道人类不会倒退到旧石器时代,以良好环境能定居下来  为满足了。游人的陌生新奇感,既可以扩大“新知”,又可以激起游兴。正如沈  明编著《旅行》一书所指出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诱人的习俗,到少数民族聚  居区作风情旅游,了解那里的历史变迁、生活现状和风情民俗,采集那里的民间  文艺珍品,直接感受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围,会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有着更为形象的  知识。总之,旅游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学习,定会得益非浅。(广西民族出版  社1990年版,第29页)  第二、参与亲切。  山水是自然物,古迹虽能“睹物思人”,毕竟是伴随着历史的回声,游人无  法直接参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而民俗风情则不一样,它是一种多功能  的群众性的活动,可以把游人裹夹进去,士农工商,全心投入,忘乎所以。如火  把节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十几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节日那天,人们穿起  民族盛装,杀牲庆贺,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晚上举着火把,排成火龙,在山间田  野上漫游,并互相“泼火”,互换吉祥。这个“泼火”,与云南傣族的“泼水”,  形成了鲜明对比,提供了人人参与的特定氛围。这样,“旅游经历就将新鲜程度  和亲切程度联系起来,将旧习惯的可靠性与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兴奋联系起来”(  〔美〕罗伯特?麦金托金和夏希肯特?格波物《旅游学》,第81页),促使整  个身心健康,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喜庆认同。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通过审美主体个体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  认同美。这种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在山水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的  旅游活动中,是相同的。香港华莎《母女浪游中国》一书中,就对山水风光、名  胜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发现美、体验美、认同美的忠实的记录,  充分体现了“龙的传人”寻根探美的心迹。如,敦煌的鸣沙山从“单纯一致”的  形式美的角度,描绘了这座傍晚下的金黄色的山的色彩,线条和整个画面,鲜明、  晶亮,没有深浅,没有参杂,没有渗透,给人一种美的惊奇、爱的震摄。于是,  她说:“如果草原象征了青春的欢乐,荒漠象征了暮年的悲苦,那么鸣沙山就象  征了壮年胜利的喜悦了。”(第98―99页)但是,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  名胜古迹在审美认同方面,还有差别。主要在于从美学的范畴来讲,山水(如,  桂林、西湖)偏于优美,古迹(如,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偏于崇高,而  民俗风情大多与节日活动联系在一起,则偏于喜剧性的范畴了。普天同庆,其乐  融融,使审美认同,比其他旅游审美对象来说,来得轻松、自如,不费什么心思。  这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越办越火红,就看得出这个审美认同  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而被称为“新民俗”。(《厦门晚报》1995年2月16  日刊《新华社发表春节晚会笔谈,认为电视观众欣赏心理成熟了》)  (二)  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一种。但它又与社会美中社会事物的美,有所不同。  社会事物(如,劳动产品、工具)一般取物化形态,很难直接看到创造的过程。  而民俗风情,多为一种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创造者本身的全过程的参与,可以  进行直接沟通、交流和对话。因此,作为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来看,社会事物  美的显现程度,当然不如民俗风情美了。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方面:  第一、民俗风情与人的形体美。  民俗风情中,保留了不少远古的遗迹。那时,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  远古人面临着生存和生活的艰难和困苦。为了社会生产和自身生产,必须具有健  壮的体魂。这在一些民俗风情的艺术表演中充分体现出来。如,泉州的拍胸舞。  “表演者上身赤膊,头带草帽,上肢随着节拍有节奏地拍击胸膛、腋窝、大腿,  时而上跳,时而下蹲,头部诙谐地摇摆。舞蹈音乐配以脍炙人口的南曲《三千两  金》或其他车鼓乐。基本动作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  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厦门市思明区文艺联谊会《闽  台民俗风情》,鹭江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试想,如果表演者都是  些鲁迅笔下的“驼背五少”,岂能赤裸干瘪的上身,又岂能进行如此的高难度的  舞蹈动作呢?同样,民俗一些节日,本身就含有旅游的审美意义,也与参与主体  (游人)的形体的健康、壮实有一定的关系。我在《登高、踏青、远足(旅游别  称的审美意义)》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旅游的大众化的趋势,与西方不完全一样。西方现代旅游,依托着  交通工具中火车的出现、组团的经营手段。中国宋元明以后,旅游大众化的趋势,  主要是利用民间节日。登高与重阳节、踏青与清明节,早已成为民间习俗。远足,  一般也安排在公休假日。(《中国旅游报》1992年3月24日)  至于有的民俗的体育竞技项目,成为健、力、美的象征,规模宏大,深入人  心。“如端午赛龙舟,近年发展为跨县跨省的大型体育竞技活动,得到跨国公司  的赞助。1988年广东番禺县举办的莲花杯和希尔顿杯龙船大赛,观看者达二  十万人之众。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到白云山登高者,也在三十万人左右。”(叶  春生《民俗美》,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第二、民俗风情与人的装饰美。  服饰是人的装饰主要方面。服饰,不仅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文化的表征,  而且是各少数民族相互区别的外部特征。我国55个民族中,除了西北几个少数  民族为白种人外,大都为黄种人。我读一本人类学的书,说中国黄种人,北方为  蒙古种,南方为马来种。这就是说,一个标准的北方人和一个标准的南方人,在  体质上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散布在全国各地,无法用是北  方人,还是南方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服饰往往成了少数民族外部标志。或者说,  什么民族有什么样服饰,什么样服饰就是什么民族。这在民俗风情游的审美对象  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傣族的统裙、满族的旗袍、瑶族的花裤、藏族的哈达、  蒙古族的马靴,等等,无不装点着旅游的景观,制造了特定的审美氛围,保留着  诱人的魅力。有的经过一定文化教育或长期生活在他乡城镇内,不愿意穿本民族  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也不想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但有一条,既然作  为旅游部门组织的民俗风情游,在接待地的各少数民族应该依据民俗要求来着装,  才能体现出一定的风情来,这是肯定的。  第三、民俗风情与人的风度仪表美。  在民俗风情美中,有两大部分,即社交风俗美和婚嫁民俗美,涉及人的风度  仪表美。我国素称为礼仪之邦。无论在行为、举止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均有  优良的传统和现行的规范。其中有一部分沉积在民俗风情上,时而清醒,时而狂  迷,烘托出人自身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花兰瑶胞,是  个很讲礼节的民族,他们有一种迎客仪式,瑶语叫“离贯侯棋”,直译为“远方  的朋友”,意译为“礼歌会”。又如,我国许多民族都有“打同年”的风俗。苗  语称为“嘎江”,直译为“老树的根”,意思是“结交最知心、最忠实可靠的朋  友”,俗称“拜把”、“结义”。不但在同一民族中,在不同民族中也相当盛行。  它成了团结的纽带,友谊的桥梁,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佳话。  第四、民俗风情与人的精神美。  民俗风情的形成、流传,与其蕴含的民族的深层心理有极大关系,张扬一种  人格精神。清明与纪念介子推、端午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老幼共知,耳熟能详。  至于“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民俗礼仪中,婚姻习俗,最为繁缛,也最为有趣。千百  年来,这些礼俗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人  民的心理、德行和品格,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强烈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许多场面本身,就是一幅美好的民俗风情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  美》,第141页)  以上只是简单地将民俗风情与人的美的四个不同层次,作了一点探讨和研究,  无非是说民俗风情在旅游中真正能够发挥使用的,在于人的美。人的美是民俗风  情美的核心。作为民俗风情游的组织、策划和实施者应该明白这一点。否则,这  一活动,不是搞成徒具形式的大轰大嗡,就是搞成庸俗、猎奇的走火入魔。  (三)  大力开展民俗风情游,深层发挥旅游审美中的人文资源。基于以上的认识,  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大致说来,要注意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拳头产品和联片开发。  每一民族、每一地域都应该把自身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作一次全面的模底  排队,进行学者、专家的论证,什么是这一民族、这一地域民俗风情的拳头产品,  力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前一段,厦门市文化界一次聚会,讨论到南  音问题。泉州有南音,厦门也有南音。两地南音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所不  同,开始形成流派。有人主张有。有人主张不分。这说明已是个客观存在。厦门  南音就应该助长自身流派的更加成熟,拿出整套、整台的节目出来,形成拳头产  品。  然而,旅游有日程安排,不能过于单调。要在形成拳头产品后,相应地进行  联片开发,点面结合,才能留得住游人。这里民俗风情自身有宽度和深度以外,  还可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积极地配合、穿插地进行,不能单打一。  第二、维护传统和开发新项。  日本进入现代化以后,十分重视民俗风情的发扬光大,将传统注入新的时代  意义。在东南亚,民俗风情,是他们旅游中的强项。近几年,山东曲阜的祭孔、  潍坊的国际风筝节、广东春节花市、广西三江口的歌圩和福建妈祖文化节,公祭  客家母亲河(汀江)、土楼文化节等,为我国旅游事业增加了异彩。我们应该看  到,民俗风情有双重性。一面有变异性、革新性,另一面有陋俗恶习,有惰性。  报载:“我国禁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今年已达到40多个,其中主要是北京、南京、  沈阳、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厦门晚报》1995年2月13日),就是革  除陋俗恶习的一例。我们在组织、策划和实施民俗风情游中,要坚持这一审美标  准和审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三、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据新华社电讯,“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的最新统计结果表明,1994  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达73.2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  两项合计折合1600亿元人民币,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我国已在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跃居第八位。”(《厦  门日报》1995年2月10日)这说明,旅游业本身给社会既带来了经济效益,  又带来了社会效益。由于民俗风情这一旅游审美资源,与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相  比,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参与性,几乎是它所依附的那一民族、那一  地域的人民,都须介入其中,更应该注意在开发、利用这一旅游项目时,给那一  民族、那一地域带来经济上的实惠。而“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是个较好的组  织形式。上引的新华社电讯中,还有一段话说,“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旅游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厦门日报》1994年2月10日)这段话中的第二句话,  “各级政府重视”,也得到了旅游为经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回报。既然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已为实践证明了的较好的活动方式,就应该把民俗风情游  尽量纳入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构成良性循环。当然,任何问题不能绝对  化。我们强调旅游与经贸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否认民俗风情游有  独立的审美价值。
120 评论(9)

royluo1980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大秘书网文章- 找范文,到大秘书网]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本篇文章来源于范文大全网 原文链接:
189 评论(15)

345027270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19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