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y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欧洲文化凋敝的时期,阿拉伯人从被他们征服的亚里山大里亚、大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腊典籍,还从拜占廷收买过古希腊手稿,并把它们翻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些阿拉伯学者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视,竟然假托它们是古希腊人的著作。印度的数字也许是由希腊人首先发明的,然后传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传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将它修改为古尔巴字体,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字体更为相近。随着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世界,这种方便的数字也随之传播开来,代替了烦琐的罗马数字。他们还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和中医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公元751年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个造纸作坊,从此用真正的纸张代替了纸草和羊皮纸,这样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来,并得以流传。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阿拉伯人从公元八、九世纪起热心于神秘的炼金术,把寻找“点石成金”的秘方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穆斯林民族研究炼金术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工作中心先在伊拉克,后在西班牙。在他们手中炼金术发展成化学,又发展成为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化学。在有些阿拉伯科学家从炼金术发展到化学的时候,另一些人没能在工作中吸取较为进步的观点,在自己的工作中陷于对黄金的贪欲而无法自拔。最著名的阿拉伯炼金家及化学家是扎比尔·哈扬,他约在776年间享有盛名。从遗留下来的阿拉伯原稿来看,他好象制造过碳酸铅,并从砷和锑的硫化物中分离出砷与锑;他叙述了金属的提炼,钢的制造,布和皮的染色,以及蒸馏醋而得到醋酸的方法。他认为当时所知的六种金属的不同是由于所含硫和汞的比例不同造成的。阿拉伯人在医学方面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果。阿尔·拉兹是伊斯兰第一个最有名的医生。他曾收集古希腊、印度和中国的医药知识,编写成一部二十五卷著作《医学集成》。后来,生于波斯布哈拉城的阿拉伯名医伊本·森纳编写成一部更著名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典》。这部医典可以说是伊斯兰知识的总汇,后来对欧洲近代医学的初期发展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直到十七世纪仍被欧洲个各大学用作医学教科书。十三世纪,一个叫做伊本·阿尔·纳菲的医学家从大马士革来到开罗主持那西里医院。他对盖仑的学说进行了积极的批判,他认为心脏的隔膜很硬,不可能象盖仑说的那样血液通过肺从右心室流到左心室里。纳菲提出了一种血液小循环的理论,这是生理学的一项重大发现,比后来塞尔维特的发现要早三百多年。但他的学说并未在当时产生什么影响,直到二十世纪他的著作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十一世纪末期,由于伊斯兰王公和将领的内讧,原来培养出很多总督、军人、政治领袖的阿拉伯高贵世家开始衰落,阿拉伯帝国从此不再安定。遥远的联邦省份一个接一个脱离这个衰老的帝国,而恢复自己原有的民族性与独立。阿拉伯的学术也随着帝国的分崩离析而进入衰退期。与此同时,欧洲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兴起,在接受和吸收阿拉伯知识的基础上,学术界逐渐开始复兴。科学文化的中心又逐渐的转到了欧洲。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在公元九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阿拉伯掀起了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可以说没有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对于西方古典文化的继承保存,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根本没有基础。在古代,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看作是巨大财富。公元九世纪时,巴格达以有100多家书商而自豪。图书馆大部分是附属于清真寺的。巴格达在被蒙古人摧毁前,有36家公共图书馆。当时,建立私人图书馆是有钱人家的业余爱好。阿拉伯人对书籍的爱好,除了那时的中国人以外,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可以比得上。有个医生宣称他图书馆中的藏书,需要400头骆驼才能搬动。另一个酷爱读书的藏书家,死后留下了600箱书,每箱都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起。当年蒙古人侵略巴格达,他们将巴格达的藏书投入河中,据说书上的墨水将河水染黑,可见藏书之多。 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比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的发明带给了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阿拉伯人把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一一译成阿拉伯文,主要如《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等,还翻译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4至前3世纪之交)的《几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前287—前212)等多人的作品。阿拉伯人在数学上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大约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这就是我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除了传播古代科学和哲学的传统以外,他们还吸收和传播了一些为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文化与学术研究所必需的技术。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就把造纸技术引进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