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地理论文2000字关于福建厦门下雪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2

raytheoo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地理论文2000字关于福建厦门下雪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uditjdx

已采纳
在厦门一些志书及报刊上,多次宣称厦门百多年来曾有过几次降雪。在这些记载中,言之凿凿地点明下雪范围在厦门岛的有两次:一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厦门、同安下雪”;二是“1941年1月30日,厦门市区大雪纷飞”。 讨论厦门是否下过雪,首先要确定“厦门”的范围。如果“厦门”指的是1973年9月后包括同安县在内的厦门市,那么,由于同安县境内分布有海拔较高的中、低山和高丘,而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6C°。因此,同安山区下雪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实际上,人们在谈论厦门是否下过雪时,“厦门”这一地理概念并不包括同安县,而只是特指厦门岛。人们都知道,厦门岛是个温暖的海岛。按照气象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厦门岛是无冬季的。无冬季的厦门岛是否下过雪,这才是人们所感兴趣的。 那么,上述关于厦门岛内下雪的说法究竟能不能经得起考证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条记载。这条记载开始时只是简单地称:清乾隆年间厦门曾下过雪。其根据是:当时有个叫张锡麟的诗人写有一首题为《南关踏雪》的诗。作者称,南关即镇南关,镇南关有雪可踏,足见厦门岛曾下过雪。随后,又有人考证出:张西林的《南关踏雪》写于乾隆十六年,其中有“昨夜鸿山雪片稠”之句。于是,这条记载就变成“清乾隆十六年,厦门、同安下雪。”这种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据清道光版《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下》的记载,张锡麟“字尔芾。龙溪贡生。屡试不售,遂无意场屋。放情山水,以吟咏自娱。居鹭江双池之上,因号池上翁。所著有《池上草》三集、《唱和诗》二卷、《史论》三卷。”张锡麟既然是龙溪贡生,且多次参加科考,就肯定不是厦门的永久居民。其诗句中虽然提到“鸿山”这一地名,但地名常常有雷同的现象,因此,此鸿山是否是厦门岛内的鸿山尚未可定论。其所写之诗题为《南关踏雪》,但“南关”即“镇南关”的说法所出无据。查阅清道光版《厦门志》和民国《厦门市志稿》,均未见“南关”即“镇南关”的说法,亦未见镇南关所在地鸿山的释文中有关于雪的记载。退一万步说,即使张锡麟的《南关踏雪》真的写于厦门岛,将文艺作品当作史实依据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古人吟:“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有人据此诗句称“燕山曾下过雪片象草席一样的雪”,那就成了笑话。李白有诗吟:“白发三千丈”,如果有人据此诗句得出“李白的头发长达三千丈”的结论,岂不是荒谬绝伦。因此,乾隆十六年厦门岛曾下雪的说法应该说是缺乏依据的。 第二条记载更具有轰动效应,气候温暖的厦门岛不仅下雪,而且是“大雪纷飞”。但这一记载的考证并不太困难,因为这一“气象奇观”出现在1941年1月30日,距今只有60余年,现今年龄在80岁左右的人对于此应该不会忘记的——如果厦门岛上确实出现过“大雪纷飞”的奇观的话。但是,笔者调查了多位75岁以上的老人,却没有一人在厦门岛上见过雪花或雪片。 据最先发布这一信息的人士称,这一信息出自厦门沦陷期间日本人编印的题为《更生厦门重要日志》日文版的资料,完全可靠云云。但是,笔者仍不相信,对于厦门气象史上如此稀罕的现象,身处其时的厦门人会一无所知。最后,笔者要来原资料的复印件,去向通晓日文的同志讨教。结果大吃一惊:原记载根本不是“大雪纷飞”,而是“午后九时短时间出现零星小雪”。将“短时间零星小雪”译为或写成“大雪纷飞”,现象是更奇特了,消息是更轰动了,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却受到严重的伤害。 综上所述,在厦门岛,并未出现过类似“雪片稠”、“雪片纷飞”之类的下雪天气,但在特强寒流来袭时,也会出现如《更生厦门日志》中所记载的“零星小雪”。所谓的“零星小雪”,也就是厦门人所说的“雨夹雪”、“落米雪”、“落雨雪”。在厦门的史籍和有关资料中,还有几次类似的记载。一是民国《厦门市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1893年1月中旬),厦门岛“雨雪”;二是1983年1月22日,厦门岛“寒雨,雨中夹冰粒”。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将上述现象称为冻雨更为准确。 所谓冻雨,是由冷暖空气交锋所产生的。当强寒流入侵时,使锋面下的气温和地面温度降至0°C以下,而锋面上方的气温却保持在0°C以上,而且有比较充足的水分。当锋面上方的云层形成的水滴落入温度低于0°C的气层时,就成为过冷雨滴。过冷雨滴一旦落到温度低于0°C的物体,便立即冻结成冰。这就是冻雨。根据厦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记载,厦门岛的极端最低气温是5°C但这并不能排除局部地区的气温在一定时间内降到0°C以下。因此,即使在厦门岛内,遇到强寒流来袭而且上空的水汽比较充足时,出现冻雨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考察一个地方的气候现象,最权威的资料当然是专业气象机构的记录。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外国人控制的厦门海关为了业务的需要,在厦门设立了测候所,这是厦门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1948年4月,在原厦门海关测候所的基础上,成立厦门测候所。1952年8月建立厦门气象站,后改为厦门气象台、厦门气象局。截止至2003年2月,从所能接触到的气象观测资料看,尚无发现关于厦门岛下雪的记录。 时间下限为1990年的《福建省志·气象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五章第四节《寒害》是这样记述福建省下雪的情况的:“福建飘雪比较少见……通常的雪区只限于闽北,很少延伸到南部……近百年来雪区范围最广的一次出现于1975年12月11-14日……全省共计52个县市都先后飘过雪……雪区向东南扩展到福清—仙游—永安—安溪—华安—永定一线。”厦门岛的地理位置在上述雪区以南100公里左右,下雪的概率可想而知。笔者以为,用这段记述作为“厦门岛是否下过雪”这一问题的总结是极为恰当的。

地理论文2000字关于福建厦门下雪

232 评论(15)

zhihua12

浙江天台山 [编辑本段] 坐落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而著称,且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位于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属仙霞岭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名山;仙人洞、吊船岩等怪岩;石梁飞瀑、水珠帘等瀑布。人文景观有国清、华顶、塔头等寺庙,以及古塔、碑刻等。天台山最著名的寺庙是建于隋代、重修于清雍正年间的国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大殿中有明代铸造的重13吨的铜铸释迦牟尼坐像。国清寺是保存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台山自古闻名,王羲之、顾恺之、李白、苏东坡、陆游、徐霞客等人都在此留下足迹。天台山的景点也各有特色,可概括为古、 清、奇、幽四个字。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秀色、琼台月夜等被称为天台八景。 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又被列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风景区总面积达187.1平方公里,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古、幽、青、奇。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清代著名学者潘耒在游览天台山后发出了浩叹:“吾足迹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对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作了高度的评价。 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人文景观悠久灿烂。这里即有汉末高道葛玄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圣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罗汉道场”石梁方广寺,隋代古刹国清寺,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地寒石山,宋禅宗“五山十刹”之一万年寺和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那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因而获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 “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奇草异木、珍禽异兽极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尤其是广布千米高山的云锦杜鹃,龄逾百年,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每年暮春,淡红、嫩黄之花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团花锦簇,望之似锦若霞。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全国少见,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另外,还有大灵猫、 苏门羚、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天台山的风景旅游资源。 天台山不但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人文积淀深邃厚实,而且旅游的区位条件也相当优越。往东有“蒋介石故居”所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雪窦山,北有“越中胜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温州雁荡山,西有浙中金华双龙洞,兰溪诸葛村和东方好莱坞──东阳横店影视城,可谓旅游要冲、黄金地带。现在,以天台山为中心,涵盖浙东的二小时旅游经济圈正逐步趋于成熟,浙江旅游界为此编有“天台居中,游遍浙东”的顺口溜。 天台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实乃江南茶祖,韩日茶源。谢灵运从天台山带去杭州的茶种更是成就了世界级名茶“西湖龙井”。天台山盛产优质高山茶叶——云雾茶,还诞生了东方茶文化——中国茶道。天台山还盛产中药材、有白术、茯苓、石斛等名贵药材1000余种,其中“天台乌药”品质独特,是中医的“长生不老药”。 “石梁”牌高山蔬菜生长在千米高山,是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已远销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及本省各城市,并出口到香港、澳门。 1988年,天台山以其广博、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又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33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