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47

huahua25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李白议论文事例素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mole

已采纳
李白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但李白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扩展资料李白的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议论文事例素材

301 评论(15)

vanix

李白作文素材 (一)素材运用之文章片段一、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二、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三、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四、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五、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六、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七、“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159 评论(11)

westbrooz

在“星沉月落夜闻香”,还嗅得见淡淡的酒香;在千娇百媚的花丛中,还听得见那浪漫的诗行;在无垠的原野上,还看得见那不羁的身影;在宝剑的青光里,还看得见那湿漉的脸庞。  是你吗?不羁的李白。  当岁月的浪潮洗去了昔日的尘埃,满腔的抱负只能在心底徘徊。只因你傲岸,只因你不羁,世俗的官场便容不下你。罢官就罢官吧。“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狂笑一声,便在酒香深处缩放了一株青莲。  白鹿置于青崖,须行即访名山。纵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要带上一壶酒,一把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皎洁的月光中舞剑独饮,与明月交谈。在明月、自己、暗影中找到了永恒。  你狂,你傲,你浪漫,你可以与太白星交谈。  你飘逸,你空灵,你可以独自一人无拘狂笑。  你的脸似乎一直带着笑容而笑容中又有那么一抹无奈!是命运弄人?你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离它却越来越远。“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你心中的大悲苦也只能在诗行中流露。  你毕竟是个凡人,有自己的悲与喜。在人生的逐梦中郁郁不得志,只能远离那喧嚣的繁华,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  安始乱起,你因参加永王幕府而被流放夜郎。虽是“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但依旧兴酣落笔,傲临沧海。因为,你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虽然你一直笑着,但你的笑容中却盛满苦涩与哀愁。  虽然你始终不羁,却隐藏着失望与无助。  虽然你不一定认为诗歌是你最好的归宿,但你却在诗的洗礼中得到了永恒。  在江南纤弱的歌声中,你依稀看到了路的尽头,看到了风中忽明忽暗的点点烛光,于是,你长笑一声,随风而逝,梦想也如枫叶一般飘落,化作了诗行中字里行间的豪情柔肠。  纵然你狂笑一生,但揭开那笑容的面具,后面只是一张湿漉无助的脸庞
226 评论(8)

wyd1430612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14 评论(14)

night_zcd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唐条支都督府、今前苏联巴尔喀什湖附近),五岁随父迁居四川隆昌(今江油)县青廉乡,因号青莲居士。  25岁前,他一直在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曾漫游成都、峨嵋。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还向赵蕤学习纵横术。广泛的学习和多种思想影响,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白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经巴渝,出三峡,游洞庭、江浙一带,后定居湖北安陆,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送侄专游庐山序》)的生活。开元十八、九年,他因得罪安州长史而入长安,求荐不成,又出游荆湘、太原、南阳等地。开元28年(740)移居东鲁(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等隐居徂徕,游泰山,号竹溪六逸。在这十余年中,他游名山,访道士,与孟浩然、王昌龄等结识交往。他“遍于诸侯”,“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虽无所获,诗名却倾动朝野。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他一心以为壮志将酬:“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雄》)。但玄宗命他供奉翰林,不过要他歌功颂德,侍宴助兴罢了。失望之余,他傲睨权贵,放浪形骸。于是诋毁交至,不得不于天宝三载(744)自请放还。这是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抨击权贵、抒发愤懑的诗作。  在出京后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十年期间,是李白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他先后在洛阳、梁园、兖州等地与杜甫交游,时间虽不过两年,两人却真诚无间,成为文坛佳话。在齐州紫极宫,他曾请北海高天师授箓。还漫游了吴越、幽燕。天宝十一载(752)的幽燕之行,他洞察到安禄山的野心,忧心如焚。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揭露批判的深度、广度上都更进了一步。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虽避地剡中,隐居庐山,却时刻关心着社稷民生的安危。至德元年(756),永王李璘以抗敌平叛为号召,邀请李白入幕。次年,永王璘以谋反罪受讨伐,被部下所杀。李白也以附逆罪入狱,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途中遇赦。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金陵、宣城间,还念念不忘靖乱恢复的大业。上元三年(762),病逝于当涂。有《李太白集》行世。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从小未接受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最录李白集》)  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在诗中常以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安社稷、济苍生。  李白受道教影响极深,服食炼丹、学道求仙,几乎贯穿其一生。他的隐居学道,在奉诏入京前,是他养望待时,建功立业的手段;放还归隐后,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场,排遣愤懑的方式。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也不小。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以及一生死、齐万物,遁世颓放的消极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  李白学过纵横之术,又有仗义疏财、行侠杀人的经历。他豪放不羁、叛逆抗争的性格是对战国侠义精神的深化;他的自信自负,喜谈王霸之道,也染有纵横家的色彩。他的诗中不少历史人物,如吕尚、张良、孔明、谢安等都被他赋予了纵横家和侠义之士的气质。  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和上述复杂的思想,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像范蠡、鲁仲连、张良那样,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虽李白经历很多,但他的诗风是很终一的,李白诗歌今存近千首,内容相当广泛。
31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