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bo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88Kg,平均品位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76 g/t和 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61 g/t和 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绪论第1节 石油地质学的任务第2节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第3节 我国油气勘探简史第4节 世界油气勘探简史第5节 油气地质勘探动向第一篇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及储盖要素第一章 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1节 石油沥青类概述一、石油沥青类与可燃有机矿产二、可燃有机矿产的元素组成三、可燃有机矿产分类第2节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一、石油的化学成分二、石油的物理性质第3节 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一、天然气的化学成分二、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第4节 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田水的概念及来源 二、油田水的矿化度及化学组成三、油田水的类型第5节 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一、重质油的概念二、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第6节 固体沥青的成分和性质第7节 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一、碳同位素二、氢同位素三、硫同位素四、氧同位素五、氮同位素思考题第二章 现代油气成因理论第1节 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况第2节 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一、生油气母质及其化学组成二、干酪根第3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条件一、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二、物理化学条件第4节 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二、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第5节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特征一、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二、生物化学气形成特点三、油型气形成特点四、煤型气形成特点五、无机成因气概述六、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第6节 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一、生油层研究二、油源对比思考题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第1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一、孔隙性二、渗透性三、孔隙结构四、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2节 碎屑岩储集层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及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二、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其沉积环境三、砂岩次生孔隙第3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一、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形成与分布二、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形成与分布三、碳酸盐岩的裂缝第4节 其他岩类储集层一、火山岩储集层二、结晶岩储集层三、泥质岩储集层第5节 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制第二篇 油气成藏原理第三篇 油气分布及资源评价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