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xdy
虚,飘渺至极,却能让人快乐不已;实,光明磊落,却让有些人难以接受。虚幻的遐想,的却能带来快乐,盲目的追求,的却能让人兴奋。那么,这又有什么用呢?现实,是无法扭曲的。虚幻的遐想就如一场梦。当你从梦中惊醒,又回到现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永远不能颠倒的!就像我们班的某些人一样,追星。为自己所爱的明星,争得面红耳赤。虚幻的追求,明星,就那么重要吗?面对现实吧!盲目地追求,你能得到什么?无味的快乐吗?那时快乐吗?仅仅是你的想象!对于明星,我是心如止水,既不对哪个有青睐,也不对这个有偏见。明星,就是明星,看似伸手就着,其实高于天空。还是多看些书为妙吧!我知道,这些话对你们是无用的,但是,我还是要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争论的时间不如背背古诗,看八卦的时间不如看看名著。“金砖何厚,玉瓦何薄。”面对现实吧!没错,现实残酷,残酷到你无法面对,但是,你必须面对,而不是哆哆嗦嗦地逃到幻想中去。如果说,虚与实是道理言论,那么实便是真理,虚便是谬论。如果说,虚与实是天地神灵,那么实便是天神,虚便是魔鬼。现实让你害怕,害怕到你不敢面对。虚幻让你快乐,快乐到看不清真假,迷失方向。当你忽然明白,而又感到现实的残酷,马上又跑到所谓的“极乐世界”去了。而现实对你叹了一口气,因为你每次遇到它,就惊慌失措,它还没看清你的面目,你就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我看“追星”现象 “追星”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年轻人的标志。其实“追星”并不是一种好现象,但如果适当的,选择好的“星”做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许多人却 以夸张、疯狂的态度“追星”,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对社会也无益。 那些“明星”和我们一样,也是人,不是神。有些人疯狂到为了得到他们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记得电视上报道过,有四个女生太喜欢自己的偶像,但却怕对他不够忠诚、热心 ,并决定要将那偶像永远留在她们“心中”,便活生生地吞掉了那偶像的照片。那样有什么用?这样就在“心中”了吗?到头来还不是一个个的被推进手术室!那照片有用吗?这样疯狂 地崇拜有意义吗?有的甚至为了偶像而要轻生自己。这种做法实在太恐怖了,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家人的负担。这样子追星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正因为那些Fans的太过热情,使那些原本和我们一样是工作者的“星”渐渐忘却了自己真正的价值。但有一件事情让我难以忘却。 一次,一个电影明星来到汽车检修站,一位女工接待了他,可那位女工却对他的到来没有任何惊讶和兴奋,这便引起了这位影星的注意,其实那位女工很喜欢他,也爱看他的电影但她却没有像别人那样疯狂、热情。她说:“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就是我的顾客,我会热情的招待您,如果您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还是一样热情的招待您。”最后她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是啊!这就是明星的价值,真正的价值。他们就 和我们一样,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掉自己所有的,去盲目的崇拜呢? 可是既然社会上有了“追星”这一现象,所以我们也可以适当的“追星”,选择品德好,有益于我们自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其实“追星”有好有坏,但好与坏就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像“追星”这一现象的流行,我们需要独立思考,了解它们所具有的意义所包含的价值,避免盲目效仿追随。于“代理家长”有感 前几日,在《钱江晚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如果你有足够的爱心,欢迎成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报道。报道主要讲:“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缺少父母关心,所以向社会广招爱心人士做“代理家长”。 不禁,我想起了更远的那个日子在《钱江晚报》上登出的“留守儿童杀母”的报道:一名13岁的“留守儿童”因不满母亲突然加剧的管束,用绳子勒死母亲后抛尸。 从中,我们确实看到,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管教与关爱,“留守儿童”性格特别叛逆、自卑和自由散漫,与父母的关系也很淡,他们不能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不明白父母的辛苦;我们也看到,他们确实需要一个人在生活上、情感上、教育上与他们亲密“探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但是,这“一个人”是不是“代理家长”就有待商榷了。 “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维系,同时因为各自生活圈的限制,只能是偶尔联系,且其中真正的“面对面”的机会恐怕更少。但是,思想教育、情感交流不是一时之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代理家长”的工作效果就要受到质疑了,就连“代理家长”本身也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纵然无私,纵然博爱,除却父母,真的有人可以真正地为这些“留守儿童”考虑、为他们好吗?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像父母一样无私地训他们、与他们讲人生哲理吗?多数“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有的恐怕是礼貌性的问候、温和的询问吧。或许有语重心长,或许有苦苦规劝,或许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却始终不会有迫浪子回头的眼泪,不会有迫悬崖勒马的辛酸,不会有心痛的巴掌……为了那一份不属于自己的亲情,何苦与人为难、与自己为难。 退一步讲,假设“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打成一片、亲密无间了,确也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了,这又会是对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的一次挑战,会让这本已不很浓的血变得更淡。因为,孩子也许会觉得没有父母,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会更加忽视父母存在的价值。这,许不是父母与社会所愿见的结果吧。 所以,我们可以说:要“根治”“留守儿童”的病,还是应该用“父母”、“亲情”这味药。 天下父母,永远向“钱”看是没有尽头的,孩子却只有一个,多花点精力在教育孩子上,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经常与他们沟通,得到的,远比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