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斧菌
广西百色XX金矿地质勘察报告一、 矿区先期地质工作XX金矿地处百色市XX乡XX村,距百色市50多公里,距凌云县城约80公里。1990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矿田进行了多金属异常二级检查,在辉绿岩与下石炭统岩关组硅质岩接触破碎蚀变带中发现了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体,当时共圈出四支金矿体,金金属储量313Kg。1991~1993年,广西第X地质大队对XX金矿进行了地质普查,探获了D+E级储量:矿石量320916t,金属量88Kg,平均品位78g/t。《编写了广西百色市XX金矿普查地质报告》。但这次去考察过程中没见到该报告。据悉,在XX矿田范围内现已办理了四个矿权,这次我们考察了其中的一个勘探矿区。该探矿区的矿权为南宁一家公司拥有。二、 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裂褶皱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地层主要为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组成。岩浆岩主要不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石英斑岩组成,沿北西向、北东向断裂顺层侵入,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区域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南北向。主要构造为龙川背斜,背斜长20Km,宽2~15 Km,短轴状,轴向北西向,倾向南西。区域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近南北向为主,近南北向断裂是本区域内的主要导矿构造,走向350~360�0�2,倾向北东东,断裂性质以逆断层为主。三、 矿区地质及构造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三叠系下统逻楼组浅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色灰岩和泥质灰岩,石灰系下统硅质灰岩。出露的岩体为石英斑岩。矿区的主要构造:田东至逻楼大裂贯穿矿区,区内典型的褶皱是短轴背斜穹窿构造,在断层带的边缘和穹窿构造四周,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辉绿岩,辉绿岩与下石炭系硅质灰岩的接触蚀变带成为矿区形成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即卡林型金矿床)的有利空间。四、实地考察情况本次考察的矿权范围为8 Km2,为一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地表氧化矿的氧化程度较高,而且矿体保持完整,之前基本上没有开采,因此氧化矿所占的比例较其它矿山大。中深部的半氧化矿和原生矿没有做过地质工作。我们考察了出露地表的三处矿点,其中一处为矿区之东部的西边,紧靠正在开采的相邻矿区(另一矿权区),属同一支矿体的一端,为。相邻矿区正采矿体的取样品位为93g/t,矿体厚度约30m。而进入到我们考察的矿区,因地表浮土太深难以采样和观察,但可见许多以前民采留下来的平硐和氰化池,据从前开过矿的老乡介绍,平硐所见矿体的厚度和品位都很不错。第二处考察点为矿区之东部的东边,亦为9号矿体,与上一考察点之间的距离约1500 m。该处有两个民采平硐,可见矿体厚度分别为15 m和10 m(都未揭穿矿体厚度),取样结果分别为76 g/t和 54 g/t。由以上两证明,9号矿体在本矿区内的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第三处考察点位于矿区的东北部,可见地表两处矿体露头,矿体厚度分别为5m和4m,取样结果分别为61 g/t和 56 g/t。因地表含泥浮土较多,取样结果偏低。据介绍该矿体为3号矿体。因走向上露头少,故3号矿体的走向长度和厚度难以确定。其它还有几支矿体,因路途较远和时间关系,没有去考察。五、综合分析本考察矿区的地质工作基本没做,要弄清矿区矿脉的分布、厚度、品位及岩层构造等情况,必须投入一些探矿工程,包括探槽、平硐、浅井及物化探等手段。如果要弄清中深部的情况,以还要采用钻探的手段。 
类〓〓别:夜大层〓〓次:专升本讲课学时:48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中土力学部分所包含的知识既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是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地基基础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掌握地基中的应力,基础的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的分析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结合有关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地基基础设计问题,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做出合理的评价。二、本课程对先修课的要求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先修以下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土的成因及其结构,掌握土的组成及三相比例指标,掌握无粘性土的密实度评定指标,粘性土的物理状态评定指标,了解土的分类标准。第二章:掌握地基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基底压力的分布及简化计算方法,了解地基变形的不同阶段计算方法,了解应力历史的概念,掌握有效应力原理及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第三章:掌握土的抗剪强度概念、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及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了解孔隙压力系数的概念。第四章:掌握三种土压力的概念及形成条件、熟练掌握并会应用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掌握地基承载力的概念和地基界限荷载的概念并会应用地基界限荷载的公式,掌握土坡稳定分析方法。了解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和计算内容和方法,了解地基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概念。第五章:了解地形、地貌的概念,地基的勘探方法。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等级合理估计勘探工作方法及工作内容。掌握地质勘察报告的组成并会阅读地质勘察报告。提出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第六章:了解浅基础的常见类型,了解常规设计的概念,掌握浅基础的基础埋深选择方法,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地基基础设计原则、基底尺寸的确定方法、基础的构造要求及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第七章:了解常用的地基线性变形体计算模型,掌握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柱下条形基础的设计。第八章:了解桩的类型、桩的施工工艺,掌握桩基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了解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及承载力确定方法,掌握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第九章:了解软弱地基的特性及常见的不良地基处理方法。四、实验、课设等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结束后,应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土力学与地基课设”教学大纲。五、大纲编制说明1.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是参照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2.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在“够用”的原则基础上,适当拓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六、教材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