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OO
红楼梦人物读后感--笑侃宝玉曾经,我只是一块顽石 曾经,父母哀我之愚劣,怒我之不肖有诗为证: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上诽谤! 我敬我的父母,我怀念他们,但我不爱他们我更爱我的姐姐元春 当我还很小时,我与元春姐姐同住在祖母身边,刻未相离姐姐比我大十多岁,她有时严厉,有时仁慈,象一个真正的母亲似的,抚育着我当我三四岁时,姐姐已口传教授了我几本书,识得了数千个字她为我而骄傲,我因她而欢心然而,姐姐终究还是离开了我,被送入皇宫深院 当时我好想我的姐姐每每地,被父亲杖责疼痛时,别的孩子往往喊的是妈妈,而我喊的是姐姐 其实,在别人的眼里,我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我的大伯贾赦是一等将军,世袭的荣国公;我的父亲贾政是工部员外郎虽然我很顽虐,幸而我的祖母非常地宠爱我,她总是将我从父亲的杖责下解救出来我爱我的祖母母亲总是很忙!忙着那打理不尽的家务,忙着应对妯娌们的嫉妒大宅门么,总是如此!直到我表哥贾琏和母亲的内侄女王熙凤结婚后,母亲才轻松多了她将管家的重任交给了二嫂 母亲希望我同我的表姐薛宝钗结婚她是母亲的妹妹的女儿,她家里是世袭的皇商母亲说这是金玉良缘 我不愿意我知道母亲并不在意我同意与否,可我实在是不愿意 薛宝钗长得很美,人又聪明,学问又高而且她从不卖弄她这些优点在生活中,她安分,从时,孝顺长辈们都喜欢她,同辈们都敬服她“她是完美的大家闺秀”大家都这样说 可我就是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我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这个寂寞的,肮脏的世界里,唯有我的爱可以带给我生存的欢乐和情感的休憩我看不惯我周围的一切伯父贾赦强夺民财,欺淫弱女;哥哥贾琏投机取巧,无所不及我的贾珍哥哥是宁荣两府的房长,他虽然袭侯位,掌家族,但干的事哪一件我瞧得上?连冷子兴(母亲陪房丫头的女婿)背地都说他“只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奴才们也跟着狐假虎威,横行四乡 我也不喜欢我的父亲大家总说他“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可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没才干的男人,不称职的父亲他若是有才干,会在放外任时,任李十儿胡作非为吗?他若是有才干,我们家会乱到这种地步吗?就连呤诗作赋时,他都没一句好词句!偏偏还喜欢同一帮文人清客们交游------看到我稍显才才华,他就打击我;遇到我胸怀不快,他不仅不闻不问,还要严加指责他对我的关心连我的丫环所能做到的也不如他只知愚忠愚孝,也要求我那样做 我受不了这一切我不堪忍受这一切我以拒绝科举功名的方式,在我心中抵制着这片乌烟瘴气虽然我有时也不得不与薛蟠,冯紫英等来往(他们总比贾琏的奸俗强一点,在我的心里),大部分时间我都躲在大观园里,与我的姊妹和丫环们在一起,她们比起门外的他们心灵上要干净得多 我的心上人林黛玉是最理解我的人了我俩就象是曾前生注定,我的每一缕思絮都牵挽着她的心绪;她的每一滴泪珠都打痛了我的心她是我全部的追求,她性灵才美,她知我赏我,她用她纤弱的心为我造就了爱的海洋在有她的日子里,我曾经如此醉过------ 而今一切都已成空------- 留几句警语与世人罢: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晴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俏丫鬟晴雯,从一个家世无可考的女孩子到卖给赖大家,再卖给贾府,以至最后的“抱屈夭风流”她受尽了残暴的摧残和迫害她敢说、敢笑、敢怒、敢骂、心直口快,不拘泥虚伪每当晴雯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时候,立即给人带来一股爽身扑鼻的清新之感书中第八回,晴雯第一次登场,现在回想起来,仍有眼前一亮的惊喜晴雯在下层婢女行列中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还因为她洒脱泼辣,无所顾忌,总是天真、善良、坦荡,刚强而又浑身是刺用宝玉的话“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星日不足喻其精,花月不足喻其色”来形容这位惊世骇俗的姑娘实在不为过,她为人处世正直无畏,刚直不阿,容不得虚伪作假的阴微卑贱看不顺眼和听不惯的事,她都会给予反击和讽刺,让人觉得她十分刁钻刻薄,然而这也正是她光明磊落,洒脱泼辣的表现书中第二十回,写了宝玉的乳母骂了袭人,宝玉替袭人抱不平,说:“这又不知是哪里的帐,只拣软的排揎昨儿又不知哪个姑娘得罪了,上在她的帐上”晴雯听了这话极为不满,在一旁笑着说:“谁又疯了,得罪她作什么,便得罪了她,就有本事承认,不犯带累别人!”晴雯的这一番话正展示了她做事光明磊落的一面,她话里话外夹枪带棒的把宝玉、袭人二人反驳回去,让他们无言以对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晴雯对敢做不当的憎恶和轻视,也充分说明了她性格的火爆和敢于顶撞主子绝不虚伪的个性,也寄寓了作者对她深深的赞美之情 晴雯的一言一行都在向人们证明她具有着独立的人格,她向往平等、公正“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晴雯同贵族公子宝玉之间冲突的结果,显然晴雯胜了晴雯无所顾忌地在贵族公子面前撕扇,表面上只是争斗,然而却从灵魂深处曲折地反映了她的倔强、不肯低头的性格晴雯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女性,她命运的不幸和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由于她处在地位低下的婢女行列,使她对贾府内的高压政策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在贾府封建统治者和道者的迫害面前屹然挺立因此,晴雯这个光辉瞩目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她贯彻始终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她虽然是个地位低下的婢女,但是她却顽强地保护着自己做奴婢的尊严不能改变和选择的身世,让她成为丫环,下人;然而在属于她的队伍中,她严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卑躬屈膝、献媚奉承被压迫阶级的美好品质在她身由于王夫人对晴雯以往作风的耿耿于怀,无论晴雯是多么纯洁,美好,在她眼中,晴雯只是个妖精为了宝玉不被“勾引”坏,王夫人是非除掉晴雯不可的因此,当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奄奄一息时,王夫人命人把她从炕上拉下来,架起来去了临走时只许把贴身穿的衣服带出去孑然一身,来也如此,去也如此然而,晴雯那惊人的反抗生命并没有因此结束当宝玉挂念病中的晴雯,偷偷跑出来看望她时,晴雯将自己的两根葱管般的指甲剪下来给了宝玉,又与宝玉互换了贴身穿的袄,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晴雯的这一行为不但没有让王夫人等如意,反而让虚假的罪名成了真的,这无异于在王夫人的心脏上插了一把锋利的匕首,也为晴雯的反抗生命画了一个句号晴雯就是这样一个坚贞顽强,始终如一的女子从她进了贾府,直至被逐含冤而死,她都没在镇压和迫害面前屈服,始终保持着铮铮傲骨,表现出了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晴雯明快爽朗、纯真坦荡的性格和大胆的反抗精神赢得了宝玉的赞赏,使她成为宝玉的知己晴雯的被逐和晴雯的死都对宝玉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宝玉把全部的伤感和愤懑,熔铸在那篇著名的《芙蓉女儿诛》中芙蓉是秋花,淡雅、清秀、凄冷,恰好配得上晴雯那样一种悲剧性格和被暴力摧残的命运当我们回想起晴雯往日生活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我们感觉到她的一身正气,她言行的悲壮,她不容任何人诟病非议的个性让每个向往世间美好事物而又不执偏见的人,都会肃然起敬,给予无比的赞美和支持晴雯,她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虽口角锋利,却心地善良;她心高气傲、无所顾忌,虽冰雪聪明,却天真无邪;她心直口快、洒脱泼辣,虽致情致性,却敢作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是你我眼中最美好的晴雯林黛玉请参考:宝钗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回首"备记凤月繁华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道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 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陨 汝——成就这场悲剧的女人!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封建的牺牲品 晴雯不可否认,颦儿才是女一号,无论宝钗的地位怎么怎么重,颦儿才是宝玉的另一半,但是晴雯,同样是宝玉身边非常重要的任务,不隐瞒的说,我对晴雯有偏爱,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不容污浊,因为她的洁身自好,更因为她那个悲惨的结局同样,雪芹先生也是偏爱晴雯的,她让晴雯在贾府最鼎盛的时候死去,而不用遭受贾府落魄后的种种不幸,晴雯,是一个既幸运,又不幸的人物雪芹先生给晴雯的判词中写道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雪芹先生的判词将晴雯的各方面特点都写在了其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句是说晴雯这样的人十分难得,因此也难以为污浊的社会所容纳,第一句就直接指出晴雯的结局是悲惨的晴雯的优点有很多 首先,晴雯的漂亮是公认的,连王夫人都觉得“颇有点你林妹妹的样子”,而记得是脂评中也有“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评注(忘记是书中还是脂评中了)晴雯的可爱,晴雯是个不到20的小姑娘,自然有她的淘气,很多地方都显现了晴雯的可爱,难道在你看到晴雯撕扇子那回合,你不觉得晴雯是个可爱淘气的小姑娘么?晴雯的直率,不容污浊在发现那个小丫鬟偷东西后,不顾自己病着,直接要把那丫鬟赶出去,晴雯的洁身自好,晴雯不象袭人,麝月那样找机会和宝玉亲近,不愿意被污浊的社会所玷污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俩句中写到,晴雯从来不肯低三下四的讨好主人,尽管她是下人的下人,是奴才的奴才,是贾府奴才赖大家的买来的当奴才,送给贾母的后俩句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就是说明晴雯的悲惨结局,就是因为她太优秀,太漂亮,也从侧面体现出晴雯的优秀晴雯的优秀,也一直被宝玉所欣赏,宝玉在所有的丫鬟里,也是和晴雯最贴心,袭人是个好丫鬟,是的只是个好丫鬟,可能也是个好的妾,但是宝玉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宝玉需要个交心的人,能和颦儿传达感情的人,这样,袭人就不可能胜任了,而晴雯就是最佳人选,还记得宝玉挨打,是谁替宝玉给颦儿送帕子了么?是的,是晴雯,而且是宝玉故意支开袭人后,叫晴雯送的帕子,还记得是谁一次次跑到萧湘馆传宝玉的话么,是的,还是晴雯是谁让宝玉想了半天办法,哄她开心不生气?更是晴雯,在宝玉眼里,晴雯不是丫鬟,是朋友,更是颦儿的影子这么漂亮,开朗,活泼,可爱的晴雯,宝玉能不喜欢么?你能不喜欢么?但是,晴雯的这个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况且因为颦儿的结局是悲惨的,做为“晴有林风”的晴雯,结局自然也是悲惨的,由于晴雯的不容污浊,又不向主子谄媚,她得罪的人也颇多,更因为她的漂亮,使王夫人眼里不能容下她,晴雯就在大病的时候被赶出了贾府,从而送了命其实我真的不想看到晴雯的死,但是命运安排,在那个社会,晴雯必然不会活的很长久,因为那个社会是不能容纳芙蓉一样纯洁的晴雯的不过换个角度,晴雯也是幸运的,被送到贾母这,得到贾母的喜爱,服侍宝玉,又被宝玉当做亲信晴雯得以生存那么长时间,试想下,如果在赖大家,晴雯估计早被卖掉,或者打死了还有,能在贾府轰然倒塌前死去,也是幸运的,雪芹先生不愿意看到这么纯洁的晴雯遭受贾府倒塌时的浩劫,安排她提早的离开了这个污浊的社会因为她的美丽因为她的直率,因为她的可爱,因为她的倔强,因为她的一切都那么的纯洁,不愿意沾染一点污浊她是红楼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有了她 宝玉和颦儿的爱情可以走的更远因为这些,我喜欢晴雯-------自己打的,估计有很多错别字,嘿嘿,很就没回味下红楼了,看见有个问题就来随便写点,还有,红楼真的是很不错的一部书,有时间LZ一定要看看 真的,说实话,第一遍我什么感觉没有,看了很多遍后才感到雪芹先生的伟大,而且,开始我喜欢过宝钗,喜欢过“爱哥哥,爱哥哥”的厢云,也喜欢过探春(当然,颦儿是第一人选),最后我才发现晴雯的可爱LZ有时间一定要读读红楼哦,真的很好的一部书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1 赵姨娘 贾府中唯一的起义者,唯一的厌恶奴性的人,也是唯一的女英雄 这便是赵姨娘 他身为姨娘,半个珠子,从未甘于“半个”生下一男一女之后,就抢先自以为是当然主子,他整日发牢骚,鸣不平,一大半原因全在于不满于儿子和贾宝玉的“待遇差”,这一点说明他是真正的母亲,比起那位驯良的周姨娘-连对女儿迎春的悲惨婚姻也不问不闻不知要强多少倍!她在马道婆的帮助下,大发狠心,像贾府的两条命根子(贾宝玉,王熙凤)开了刀,险些置二人于死地她是贾府中唯一有过叛逆行为而且不惜性命的人《红楼梦》的作者讨厌她 丑化她,只能证明这位作者本人的视角毕竟还是贾府“主子”的一支视角 
黛玉 眉尖轻愁,眸里淡忧,袅娜地在花下荷锄。一声轻呼"宝哥哥",画尽风流之韵味,连薛家的呆子也不由呆立于此。若数才情,自是妙语连珠,“冷月葬花魂”就定格了自己一生的命数。在暗花盈袖的信笺上,流着泪水开始写下了无法排遣的寂寞和忧伤。寄人篱下的悲哀,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愤慨,她都一一写在了属于她的诗词里。她言辞锋利,往往在瞬间让所有的人哑口,连李嬷嬷也目光含着讥诮地说‘这林姐儿一张嘴’。是的。她在这些沉重的封建思想里,展露了属于自己的反抗,微弱的。然而,她终是知道自己最后的归宿,用微微的泪痕把自己放在了这样的园子。 宝钗皓齿明眸,婉转之余,肌肤似雪,宝玉不由也生出摸上她的念头。妩媚里有着英气,眉宇里可以看到贵族的优越和不可一世的感觉。在柳絮的飞翔里,她高叹"送我平步上青云",较之黛玉大有意境开阔之意。她写下的诗词,格调里尽是那些权势里的高贵,才情不下于林。终是顺境里成长的女子,眉眼里自是自在与轻松。可,在薛家开始出现败迹的时候,也不由地不再到园子里去了,被所有的家事缠身。宝钗自是八面玲珑之人,连赵姨娘都赞叹宝姑娘。她是处理事情的圆滑之辈,深思数虑里可以不得罪任何一人,连林都被她感动。然而,她也自有可怜之处,虽得宝玉,却失之心。 湘云一句“爱哥哥”画下娇憨之态,偏爱石上眠。纵然是孤独地一个人,拥有的依然是爽朗快乐的心情,是她不肯把自己禁锢。雪里,暖衣轻裘,不若细腻的时下女子的温柔,而大嚼鹿之美。偏醉新醒,她敏捷地抢过所有的话题,才思过人,在雪里酡红了脸写下了那些诗句。她月夜望着孤寒的荷塘,谱画了“寒塘渡鹤影”的凄清画面。湘云佯疯的背后,也不过是对这个世俗世界的鄙夷。也许,不再清醒,才是最后的结局终了。 熙凤未闻其人,先闻其声,一阵风似的划过,光艳照人的她缓缓而出。一双柳叶吊梢眉,可见此人自是犀利锋芒之人。她自小如男儿养在深闺,可也有着男儿的魄力十足。在宁国府里弄着权势,一手遮天,鲍二家的死在了梁上,尤二姐也一命归西。她是犀利的,总是在笑里藏着刀刃,有着最甜蜜的笑语,却也藏着蝎子的心肠。然而,她是真的错了么?她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为了留下自己所爱的琏。光芒之后,她又背负着几许辛酸。操尽了心,弄尽了权,最后不过是一席破席裹身。 可卿着墨不多的她,却永远留下最美丽的形象。袅娜纤巧,自是风流婉转;娥眉淡扫,自是风情万种。可卿握着家里的权势,却自古红颜薄命。她翩翩而来,在所有的人中拥有出众之姿,并为宝玉开启了性的第一课。病于塌上,歪歪的病态,却总是心生怜惜之情。夜雨敲窗,合上了多情的眼睛,匆匆而去。然而,她的死亡里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是不堪这世界的龌龊?还是宿命的安排?幻者也。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一袭缁衣,青灯古佛之下掩藏着曼妙之姿。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最是名士之流。月夜偶然而行,赏月听笛,自是清雅之辈。栊翠庵中,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妙玉轻轻地连上了诗句,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她是清高孤傲的,栊翠庵中沏雪为茶,不肯为世俗之人而见,却心仪于宝玉之风流。妙玉是破落的仕宦人家,终是不免的清高。然而,以洁白之身,陷入污浊之地,被抢劫于何处不得而知。盛世不再,强盗涌起,坠落了洁玉女子。 元春一朝选在君王侧,千般恩宠万般苦。恍若仙子,一步步踏下凡尘,富贵繁华。元春以她的才华和品德入选为贵妃,被锁在深宫里。她终是不自由地,享尽了荣华,却得不到亲人的疼爱,幽幽地吐出皇宫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在那些羡慕的眼光背后,又是多少毒刃利剑,她寂寞地锁在不见天日的深宫里老去,老去……在所有的喧嚣过后,她忍受着别离之苦。终是耐不了那些清寒和孤寂,暴病而亡,结束了浮动的一生。 迎春肌肤凝白,丰满之态,沉默温柔,宛如木头。怯弱可亲却没有应该有的骄气,一脸的温和,一脸的微笑。迎春没有傲人的才情,只有沉默如水的承受。她慢慢地在这个世界里安静下来,退让,退让,从来不知道争取,连攒珠垒丝金凤丢失了也不予追究。这样的性格终是一生的悲剧。也许,她是用着沉默来对这个社会做着无声的反抗;也许,在身份的卑微里已经遗忘了自己的性子。纵然温柔可亲,却被迫入了孙家。遍体鳞伤,受着虐待,除了哭泣也就注定最后的死。 探春顾盼神采飞扬,眉目里一片男儿的雄心壮志。最喜欢她的张扬凌厉,满满的是现在新一代女性的感觉。探春在这些姐妹里,最是自尊,最是潜藏了自卑。她最痛恨无事生非的赵姨娘,鄙夷地和撇清了关系,由此可见封建思想严重。在园子被查封的时候,柳眉一竖,终是无人敢去。的确,若她胆怯,最后也不免落入迎春的结局,可她是懂得反驳的。一枝红杏,瑶池仙品,最后是乘船而去。所有的女子里,她的结局可算是最好的,虽远离故里,却也富贵一生。 惜春纤巧细腻,却是满目的冷漠,满心淡漠。许是生于此家,藏在众繁华里埋没了一切。惜春丹青极妙,可以画下所有的忧伤和繁华,却无法画下自己的命运。她素来不与人结识,只是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自生自灭,而又生了冷漠之心,连与之相好的入画也被她撵走。或许,她是看出了这个家族的破败,让入画可以早早地出去。她看破了红尘,最后遁入佛门,常伴古佛。零落成泥土,在污泥之地里何处是清净?弃世之后,藏于栊翠庵,她会不会真的幸福,真的解脱? 巧姐生于破落之时,娉婷之中最是温柔之情。别于熙凤的泼辣,丧失了依靠的她,无法风雨一时。巧姐笔下着墨不多,仅仅是一划也带过。她应是生不逢时,恰恰在衰败的家族里啼哭了起来。巧者,玲珑剔透也。然而她却由于家族的问题,被迫卖与藩王作使女,幸得刘姥姥帮助才免于一劫。或许,这就是命数由天定。所有的鼎盛之后,绝对是下降。嫁于村夫,何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呢?所有的一切,如过眼云烟,失去了就不再回来。李纨苍白的容颜,守着那些寂寞的日子生活。调笑于众家姐妹之中,稳重而大方地在园子里撑起一方天空。李纨生于金陵名宦,善于女工纺织,一派旧时女子。她一个人教导着孩子,一个人深居于园子,无奈而深沉地等着自己生命的结束。这些制度的压迫,让她只有在最深处寂寞,无法逃离开所有的牢笼。也许,不是她不想离开这样的生活,而是幼时的影响不容许她做出忤逆之事。戴珠冠,披风袄,她终是出头了。可,这一生得到和失去的可以相比较么?还不是一堆死灰的生活。
1、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他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2、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3、人物形象分析——薛宝钗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4、人物形象分析——王熙凤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5、人物形象分析——晴雯荣国府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针线活犹好。她的反抗性最强,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抄检大观园时当众把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病重时被撵出贾府。宝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为感动,当夜悲惨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