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_啦_啦_啦
传统书法格式:一、竖幅。特点:正文右起顶格,左下留空适当;右边落款。右上方盖起首章,左下方盖名单。 二、横幅题词。三、横幅书法。四、还有许多种:楹联、册页、扇面、斗方、条屏、祝寿幅、福字、书笺等等形式多样。 
书法作品格式、落款、尺寸简介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1书法作品格式详解⒈斗方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⒉三开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⒊对幅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⒋中堂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⒌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⒍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⒎扇面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中国画的落款格式书写方式有:一般有横式,竖式两种。还有一种为自由式(根据画面空白画者选定)。例子: 荷花(作品名称)庚午年冬月(作画时间)弘毅(作者)落印(作者姓名等)。 穷款:弘毅画(作者)落印(姓名)。作品名,作者,印章。 作者一般用艺名,笔名,字,号。等。印章为作者的真实姓名,等。
书画评论的方法有比较法、分析法、比喻法、叙述法等 。 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所评论作品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提炼当前被评论作品的艺术水平优劣及其他特点的方法。比较法又分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综合比较法等。1、横向比较法。即选取同一时代相似风格作品进行横向比较,如将刘万鸣的人物画作与范曾的人物画作进行比较等。2、纵向比较法。选取不同时代相似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将沈鹏行书作品与王羲之等古代大家书法作品进行比较等。3、综合比较法。即以当前作品对比古今不同时期作品,进而指出当前作品优劣特点等。 分析法是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美学等理论知识方法,直接对作品内容进行的理解评定,评论者的知识水平等对分析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法具体包括社会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美学分析法等。1、社会学分析法。通过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或内容所体现的社会背景等,来点评作品。当前对《清明上河图》的主流点评应用的分析方法就属于社会学分析法。2、心理学分析法。又称精神分析法,指通过分析书画作品作者创作作品是的精神背景或作品内容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去分析点评作品的精神境界。3、美学分析法。直接从审美角度,分析书画作品的美学水平。 1、 王羲之:“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 。唐太宗赞王羲之其字“烟霏洁露,若断而连”,赞王献之的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2、 张怀瓘在书论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每书欲十迅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又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节奏自见”。 1、米芾:“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又说:“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米芾还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自己是刷字”。2、朱长文说:“惟公(即颜真卿)合篆糟之义理,得分棣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评欧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犊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其声。”认为欧阳询的楷书,是“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廷铮之风;至其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无以尚也。”评柳公权是“博贯经术,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盖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又说:“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列署货贝日:‘此购柳书’。”3、苏轼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又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把神放在首位。 1、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贬低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为“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2、包世臣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