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higher
一、“易”与“经”的理解 1、新华字典的解释。“易”字有三种解释:一是简单、平和;如:简便易行、轻而易举。二是改变、变换、交易;如:移风易俗、贸易。三是姓。 “经”字有八、九种以上的解释:一是织物上的纵的纱或线(与“纬”相对);如:经纱。二是中医上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如:经络。三是方位;如:经度。四是营谋;如:经营。五是历久不变、正常;如:经常、经久耐用。六是经典;如:本草经、佛经等。其他不列举了。 2、许多易学人仕所著的书籍中的解释。有许多种类。 一种是从“变化”的角度上讲:说“易”就是变化。《系辞传》中所指:“生生之谓易”,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一种是从字义与字形上讲:有四种。其一,“易”即是“蜥蜴”。说“蜥蜴”是古象形文字,现在人说是变色龙,以象征变化之意。其二,“易”即是“日、月”。日代表太阳,月代表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走了太阳来了月亮,走了月亮来了太阳,正好是《易经》所说的阴阳交潜现象。其三,“易”即是上“日”下“勿”。“日”代表着“光”,是宇宙无穷的大能;“勿”代表着“物”,是一切物质现象。无形的能为阳,有形的物为阴,这也是《易经》所说的阴阳交变的现象。其四,“易”即是“锡矿”。“ 锡”的熔解度低,人类最早用于生活中且又是象形字。 一种是东汉的郑康成把《易经》解释成“简易、变易、不易”。“简易”就是变化的方式与方法;“变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质变化的过程,因为宇宙万象时刻都在变化。“不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质变化的过程中不变的规律法则。我认为这种解释正符合《易经》的宗旨。 3、对“经”的解释。书上以及各易学专家的解释很少。从字典的解释,我认为“经”就是道,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是通往某处或学习知识所需沿着的“途径”。阐明天理、人道的书就称着“经”; “经”是最神圣的典籍,权威的著作,也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二、《易经》的起源 1、从起源的时间看(成书的时间):应刻是在商末周初周文王创后天八卦,写卦辞而成书的年代。大约距今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但具体时间,目前说法不一。 2、从起源依据看:据目前大多数的学者们考证,传统上都一致认为《易经》是伏羲源自“河图、洛书”。易传上也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据说在远古时代,由于当时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之后,在黄河上游发现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史称“龙马负图”即“河图”;在黄河支流洛水附近出现了背上有文字和九组有关天文数字的灵龟,即“洛书”。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后来到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到孔子时代作《易传》,《易经》才算完成。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三、《易经》的结构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卦名、卦形)。《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2、《经》的部份又包括: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 3、《传》: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又叫做“十翼”。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1)、《彖》上下篇是《十翼》的第一、第二两篇;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占断、解说。 (2)、《象》上下篇是《十翼》的第三、第四两篇;是解说六十四卦的卦象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象。 (3)、《系辞》上、下篇是《十翼》的第五、第六两篇;其基本价值有两点:一是对周易的诸多内容,作较全面的辩析、阐发,有助于后人对八卦、六十四卦及卦爻辞的理解;二是在阐释义理的同时,作者广泛表露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披露了宇宙间的“对待”和“统合”的自然规律。它是《易经》的哲学纲领。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4)、《文言》是《十翼》的第七篇(分别列在乾坤两卦之后);它说明乾、坤二卦的象征意义,是《易经》的门户。 (5)、《说卦传》是《十翼》的第八篇;“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其主旨是对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和取象范围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6)、《序卦》是《十翼》的第九篇;它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的意义。 (7)、《杂卦》是《十翼》的第十篇;“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说明宇宙万物这种“错”、“综”规律的生化法则,都是在“对待”与“统一”中体现出来。 
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易经》。《易经》一书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是十三经第一本,四全书第一本。《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演绎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理结构。它是群经之首,是大道之源,是民俗之根,是白家之脉,是万法之宗。在儒家,它是群经之首;在道教,它是三玄之一。它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思想的没一寸土地,扎根在那里。它“总万教于一本,约千训于一义。”它是华夏思想与哲学的源头,是文学的鼻祖。 当我走进《易经》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易经》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易经》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易经》中的人生态度 《易经》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易经》首先强调的是知天,即认识、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易经》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更为深刻的是六十四卦的整体排列所体现的宇宙变化,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这个排列可以用来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阴阳递转,显示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用来描述天象的变化,把斗转星移囊括其中。掌握这些,我们才能知天,但知天并不是目的。知天的目的是顺天。《易经》除提出知天、顺天等处理人天关系的重要原则外,还提出“乐天”的思想。乐天就是对人生抱种达观的态度,超越具体功利的审美的态度。 从《易经》中,我们可以学到正确的人生态度。人在世界上不能做到事事都如意乙一方面人应该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一次的成败、一事的成败看得过重。如若自己的理想、愿望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也不应因此而颓废。就算这种不成功是“天意”吧,也应对“天”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人生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难道除了不断地办事业就投有别的吗?人当然第一要义是谋生,但最高境界却是“乐生”。因为人生之苦,大多在过于执着于功利诸如金钱、名誉、地位之类。有了这些东西缠身,人就超脱不起来了,自由不起来了,快乐不起来子。 二、《易经》中的人际关系处理 天人关系虽然是《易经》哲学的主题,但《易经》探讨天人关系目的还是为人处世建立原则。《易经》于这方面的讨论是宏观的,而于人际关系的讨论是微观的。 《易经》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易经》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易经》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 《易经》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 《易经》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易经》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易经》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易经》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 守正,中孚,尚和--这是《易经》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三、《易经》中的处事原则 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种种不同韵处境,要处理种种不同的事务。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办好,在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结果呢?《易经》通过六十四个卦的解析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概括起来,《易经》认为处事的基本态度是果决、审慎、适变。 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世界上的事,顺顺当当的当然有,但也有好一些是并不顺当的,有些事真要去办,还要冒些风险。当然,不去冒险,自然较为平安,但也必然是平庸; 无大成就。世上凡干大事者,无不历经风险,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敢闯难关的勇气,没有临事果决的魄力,怎能取得超乎寻常的业绩呢?在战争中两军对垒,战局风云莫测,取胜者,大多是指挥果决、敢出奇兵、敢冒风险的一方。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果决、勇敢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基础,必须以审慎粗辅佐,否则就会走到愿望的反面。《易经》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决与审慎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些都要在适变的基础下,要适变,也就要我们事物变化的规律。了解这些,我们就不必为自己目前淹蹇的处境而灰心、颓丧:,你可以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处境,争取光明的前途。同样,你处在极为顺利处境,并正在飞黄腾达的时候,也不要为幸运喜昏头脑,要当心物极必反,要为自己留下余地,留出退步,否则则可能后悔莫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易经》不仅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易经》认识到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无能的,它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这就非常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易经》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让人觉得它本质上就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一把把握人生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