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7

frankzelp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高中议论文议论性语言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墨月橙光

已采纳
议论文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考查中可能出现的考查点: ①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 ②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③某语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④修辞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高中议论文议论性语言

139 评论(13)

quzuoyin

议论文是要讲道理的,但是讲道理并不意味着就得用干巴巴的语言,实际上议论语言也需要形象性,文字形象更有助于说理。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要想让议论文的语言“靓”起来,使人读之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打扮”上下些工夫。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那么,如何才能使议论文的语言“俏”起来、“靓”起来呢?以下方法或许对你不无帮助。一、巧用比喻。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美我们知道,议论的目的是宣传一种观点,讲清一种道理,而有些观点与道理,其本身很抽象,很深奥。比喻的作用就在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好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铭记终生。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宣言书;高尔基谈谦逊时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逊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这些语句文采丰腴,情味醇厚,读之如品佳肴,余味无穷。二、巧用排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美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可突出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气势,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既可增大信息量,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培根在《淡读书》一文里,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组排比一开始就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告诉你一条成功的要诀,循循善诱,快言快语,让你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读书之好。巧用排比句说理,能造成一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会不由分说地把你裹挟到那奔腾的激流中,让你去感受它那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的阳刚之气,去领略它那大气磅礴、不可遏止的巨大力量。四川考生在《黄鹂·百灵·完人》一文中写道:“万物各有不足,人又何尝不是这样。诸葛亮一生惟恭惟敬,可是不免有街亭失守之过;唐太宗贞观之治流传千古,可是不免有‘文字狱’之错;成吉思汗,逐俄御寇,功绩显赫,可是不免有杀城戮民之罪;一代伟人毛泽东,缔造新中国,功比天高,可十年浩劫留下一块瑕疵人人可见。”作者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古今伟人之过,文字简练,气势宏大,在段落中充当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人各有不足”的论点。其实,只要培养起锤炼语言的意识,我们每位同学都可以写出像上面两例一样精妙的排比句。三、巧引俗语民谣,能够增强文章的趣味生活中充满了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语言,有些谚语、民谣、广告词更是清新生动,内涵深刻,如能准确引入文章,则能使文章语言妙趣横生。谚语如:“打破沙锅璺(问)到底”(好问);“鸟美在羽毛,人美在智慧”“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勤劳);“屋漏更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磨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耳闻不如目见,眼见不如手经”(实践)。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大量引用了谚语、歇后语、文言词语及方言词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谚语);“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歇后语)。广告词也能为议论文添彩,如“我们一直在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因你更精彩”。现代民谣尖锐泼辣,对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讽刺有力,如“一人犯案,牵出一片:顺藤摸瓜,全都完蛋”;“工人担心下岗,农民担心白条;商人担心赔本,股民担心被套;学生担心考试,贪官担心举报”。“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这是一位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念出的顺口溜。“种田不缴税,上学不缴费,盘古开天地,这是头一回。”这是江西奉新县二中教师、全国人大代表周丽珍转述的来自当地民间的顺口溜。“同病不同价,能差300倍;问诊不细致,上来就化验;程序不规范,盲目开处方;不问诊开药,属违规行为;狂草写处方,中西药同开;治普通感冒,问诊多科室;导诊不完善,找医生费劲;医药品价格,多高于药店;医院化验单,各家不互认;节假日看病,比平时更难。”身处医疗卫生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奉献了这个名为《医疗服务“十宗罪”》的顺口溜„„这些新民谣,反映民声,是一种冷幽默,经常收集,需要时信手拈来,定能使议论文语言生色。高中议论文写作十法2○四穿插问句,能够创造文章的波澜美语言贵有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渐推进地展开,而且指语言要富于变化。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穿插问句,制造波澜。1.巧用设问一位北京考生的高考作文《转折》这样开头:‚曾经常常在想,文字的天地无涯无际,究竟该怎样用她去抒怀?就好像是一支无法得知墨水多少的钢笔,你会怎样使用它去工作呢?信手拈来随意涂鸦?还是竭尽所有,用心去完成一幅杰作?是珍惜使用,还是毫不吝惜地挥霍?进而言之,如果是人生呢?在面临人生中无数的转折点时,我们又将如何运用手中的笔为这转折写出下文呢?‛作者的层层设问,竟引得人思绪起伏,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思考作答。文章内容因此设问而层层深入,文章结构因此设问而跌宕生姿。2.巧用反问一篇评论鲁迅作品思想性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以鲁迅的代表作品而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难道没有体现出反封建的思想?婀Q正传》难道没有反映出鲁迅对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认识?《祝福》难道不是鲁迅对下层妇女的苦难遭遇表示同情并且对封建的道德观念进行猛烈抨击的力作?这些作品难道还不能算是‘有思想’的吗?‛这段文字连续运用四个反问句,对否认鲁迅作品思想性的论调进行了反击,可谓针针见血,字字千钧,让人拍手称赞。○五变换句式,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美汉语中,句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句、复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肯定句、否定句,有长句、短句,有整句、散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显示出不同的美感魅力。选择恰当的句式,不仅可以完善地表达思想,而且可以增强作文的文采。在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更可以增加音节形式的美感。1.整散结合我们平时写文章多以散句为主,但如能适当地结合一些整句,可以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颇有韵味。整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人已很擅长(如《过秦论》阿房宫赋》等),现代文中亦不乏整散结合的佳例。鲁迅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散句)”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层递)以上数例,足以让我们领略到语言整散结合的巨大魅力。2.长短结合语言要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长则易冗赘拖沓,产生语病。但有时出于表意的严谨、周密或抒发某种深沉、庄重之情的需要,也须用长句。长短句的结合使用,在语言形象上可摆脱凝固滞板,增强语言的魅力。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多次使用长句进行议论:“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些在大量短句中偶然使用的长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使语言错落参差,富于变化,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激荡。此外,议论文语言还要力求有个性美,比如适当追求幽默风趣,注意营造冷峻、热烈等风格,等等。
221 评论(15)

王小家

任何一篇议论文,都不可能完全是纯粹的议论性的语言。例证法在中学生作文中广泛的运用,决定了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叙述的方式进行的。怎样提高这一部分语言的表述质量,从而提高整个议论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议论文教学中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单纯地和片面地强调议论文中议论语言的表述质量,完全忽视了记叙语言的提高,这是我们议论文教学训练上的一个偏误。试问:哪一篇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议论文,不是在以极具思辨性的语言征服读者的同时,又以极为凝练、形象和充满激情的叙述语言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呢?司马迁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后为作也”,这段凝练之至的例证,不正是以“叙述”的高度艺术,使古今所有的读者交口称绝吗?在议论文的训练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议论文中记叙语言的文学化作一个独立的训练课题提出来,在教学中给以侧重性的注意,并设置专门的训练和讲解,这或许是使议论文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就中学生的写作实际而言,语言文学化的概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叙事的凝练和概括。“叙述”作为例证法运用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其产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所选例证的准确性和新颖性。新颖可以强化读者的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被启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说服力;第二、叙述语言的凝练程度。议论文中的叙述有别于记叙文中的叙述,前者的主要功能是“论述”,叙述的详略程度只要满足“论述”即可;而后者必须对情节作出“说明”,并且维持情节的完整性。因此,议论文中语言的凝练和概括程度,不能不成为衡量这部分语言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缺乏论证指向性的繁冗的叙述,即便它是形象的,但在根本上却损害了论证。(2)一切语言,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学样式中,如果想具有文学品格,就必须具有形象的特征。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一段文字,对于韩、魏、楚三国因贿赂秦国而招致“灭国”的惶恐不安的情态作了多么形象的描写啊!这种描写不是说服力又是什么呢?以为议论文的叙述可以平淡,不会伤“大局”,实在是对议论文的一种误解(3)叙事语言的强烈感情色彩。议论文所具有的“评论”特征必然要求作者的观点和立场鲜明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除了直露作者的观点之外,还隐含在语言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同是也是感情的载体。哲理和激情应视为议论文阐释道理的双刃剑,成熟的作者在馈赠给读者深刻道理的同时,还给予炽烈的感情。可以这样认为:“激情”是一种说理,甚至是更强烈的一种说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立场、观点、倾向性完全被情感化了。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以何种手段,渐进地、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议论文中叙事语言的文学性,下面想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这方面问题。  (一)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中学生的作文多为800字左右的文章,例证语言的精练应作为一个要求,甚至作为一个原则提出来。冗赘的叙述不仅“伤害”叙述本身,更“伤害”着议论。例证语言的训练,就明确的目的指向来看,首先应是语言精练化的训练。具体做法如下:(1)练习用一句话来概括例证材料。提倡学生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搜集有价值的例证信息,并力求用一句话概括之,可设立专本,分类“存档”以备后用。(2)学会使用排比式例证法。对于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展开叙述应视为一种禁忌,应简化例子的叙述,并实行群组,构成一个例证排比阵列,达到以“量”取胜的目的。前面所举的司马迁的例子,就是如此。(3)对于非要展开叙述的例子,应权衡观点,撷取材料全盘托出。(4)课本中有不少精彩例证的范例。可令学生进行模仿性的训练,增强运用这种例证法的意识。  (二)语言形象性的训练。所有的成熟的议论家,其语言风格一定是深刻的,同时又必然是形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辛辣、讽刺、嘲笑的语言,批判了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法国、英国的封建贵族们,它写道:“他们用以泄愤的手段是:唱唱诅咒他们用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们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们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着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这与毛泽东同志对司徒雷登被迫离开南京时的窘态的描写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同志写道:“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了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到了一种现象……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什么是议论文中叙述语言的文学化,这种文学化起到一种什么样的论证作用,领袖们为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议论文中叙述语言形象化的能力,实际是学生语言整体能力的一种反映。没有很好的记叙文的功底,是很难胜任这样一个任务的。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叙述语言形象化的具体做法如下:(1)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是绝对不会产生如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那样极富文学气息的描写的,应当多读一些经典议论文,从中吸取文学营养。“形象”不仅属于记叙文,也是议论文的属性。(2)鼓励同学们用比喻论证法来说理。先秦散文多以喻释理,得以化深奥为浅显。喻证法具有天然的“形象”因素,充分地利用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喻例的选择要靠平日的搜集和积累。(3)应增强语言的修辞意识。以为议论文只要把道理讲透就行了,不用讲什么文采,这是写作的一种懒惰和偏见。语言的震撼力,当然首先决定于它的内涵,但也不能低估语言“外饰”的作用。《共产党宣言》最后写道:“让统治者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面前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在全世界的上空,整整回响了一百多年,除了“真理”的作用外,难道没有“语言”的力量吗?  (三)语言感情色彩的训练。议论文是作为主体的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它应当是理性的;同时,它又是作者感情和情绪的一种释放,在这点上,它又是情感化的。议论文把释理的哲学般的深刻作为其首先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感情的激越和奔放。纯粹的释理而无感情支持的议论文只能是一种枯燥的说教。  应当看到,议论文语言感情的训练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只有恨得起来,才能“骂”得起来;同时,对于美善的东西,只有爱得起来,才能“歌”得起来。因此,语言感情色彩的训练,应当从作文之外开始。具体做法如下:(1)写作前的感情激励和酝酿。写作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感情进行诱导和激发,以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写作情绪,并使之不断积蓄,以达到爆发状态。(2)还应向学生讲明:任何富有感染力的情绪,其语言特征应当是艺术化的;毫无艺术特质的直喊式的“抒情”,充其量只是一种感情的发泄,绝不会产生感染力。夏衍同志对于包身工制度的仇恨,最终凝结在对“黑夜”的控诉,对“黎明”的期盼,对索洛的严正警告上。感情在这里升华为一种艺术,读《包身工》的结尾,似有一种情潮在不断地冲击你,使你久久不能平静。
154 评论(13)

lyj123567

严密性所谓严密性,是指议论语言周到,没有疏漏,无懈可击。概括性所谓概括性,就是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鲜明性议论文的鲜明性,表现在它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生动性议论文的生动性在于简洁明快地勾画,有时还借助歇后语、俗语、方言和各种修辞方法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23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