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8

M20117094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议论文文化传承的素材摘抄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就是那个小可?/a>

已采纳
1、 大和民族和中国的文化同门同种,甚至日本文化的根,就是中国文化的一脉。  2、 如此的文化传承,势必会为中国拥有美好的远景蓝图。  3、 雷锋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他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4、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5、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  6、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7、 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传承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8、 血脉中的传承,一代代人无论怎样身经流离患难都心存安宁的美好憧憬,这种坚定,让人心生暖意。  9、 汉字里墨香温存的一笔一划,世代传承的表达。  10、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而西方的贵族却能够传承三百年兴盛不息!因为中国人缺乏:家族文化,家族信仰,家族系统的传承!  11、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12、 是书籍传承了思想,是思想产出了教育,是教育创造了网络,是网络改变了阅读,是阅读改写了文化,是文化中伤了书籍。

议论文文化传承的素材摘抄

350 评论(10)

不造吃啥

继承与创新”材料作文导写   ——荆州市Ⅰ检作文写作指导   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学 周志军   【题目设计】   在跟随齐白石学艺的过程中,生性聪慧的许麟庐渐渐得到了老师的真传,“东城齐白石”这个美誉让许麟庐非常得意并多少有些飘飘然,这时候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许麟庐牢记恩师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齐白石作画如写楷书,古朴凝重;许麟庐反其道而行之,以狂草笔法入画,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大写意画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2009年湖北高考作文“站在 的门口”,考生可以写当下的情况,也可以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给考生相当大的自由度,易于写出个性,展现人文素养。但过于宽泛的题目,无形之中会助长愈演愈烈的猜题、套题之风,也给学生套作、宿构,甚至抄袭以可乘之机。为了遏制这一不良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及高考作文备考起积极的推导作用,荆州市质检采用新材料作文的题型,可谓用心良苦。从材料的内涵来看,许麟庐所揭示的学习继承与保持个性、发展创新的关系,与湖北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紧密相关,与我国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期学习发达国家、保持中国特色、争取创新发展的国情高度契合。这有利于引导高中生关注现实生活,思考现实生活,写好现实生活。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一、审读材料,提炼关键词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材料,这是写好新材料料作文题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齐白石的教诲,博采众长,经过创新,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此基础上,则要对能体现材料的中心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  追答: 重要的句子是齐白石、许麟庐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从执教者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要求: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不会有自己的天地;学习不能一味模仿、生搬硬套,而要有所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要重视前人,继承前人的成果,博采众长;更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发扬个性,发展创新,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重视前人,继承传统,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任何一门技艺和学问、个人与集体、国家与民族又总是要向前发展的,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之失去生命力;创新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之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后继动力和立身之本。   当然,从新材料作文写作的特性出发,在写作时也可以根据材料的多层性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品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同学们可以多角度解读材料:   (一)从齐白石对许麟庐的教诲角度。齐白石并没有把弟子拘囿在自己的领域,而是要求弟子有所突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宗师的胸怀气度,更能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使人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从而,反思现实教育中存在的扼杀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不能使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情形。   (二)从“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角度。“门”可以是进步某一领域的门径,可以是某种方法,某种模式,某个老师……但它是我们进入这一领域的最有效的方法,最可靠的经验……从而领会到创新的前提是夯实基础、继承传统,不能盲目创新
35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