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930905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是一本暗红色封面的书,封面没有插图,书名和作者姓名的字体都很小,没有通常看到的序言,作者只在首页上写到:“谨以这部记忆文学,献给我的父辈,我的同代。”我想,就作者本人的名气、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人捧在手中,都能感到《借我一生》的份量。余秋雨老师以记忆文学的形式再现了那个苦难、不堪回首的岁月,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再现了他被苦难磨难一生,同时也是他奋斗一生的心路历程。他一生淡薄名利,正值善良,勤于钻研,笔耕不辍。他不仅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智慧宝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注重史实,深入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间,他依然埋头苦读,并不是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事实上在动乱的年月,他家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父亲一直被隔离,叔叔自杀,而他自己也一次次地被人无中生有地陷害,但他以超人的毅力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奋斗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发表,一部部著作相继问世,得到了学术届的认可,同事的尊重,三次民主推荐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在实在不能推托的情况下,他担起了学院院长的大梁,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学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起色,率先带领学院改革,并取得成功。在仕途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他却毅然放弃了权力和地位,摆脱了虚假,选择了真实的文化。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历尽艰辛,踏遍千山万水,从废墟到废墟,从文明到文明,拂去文明废墟的尘土,削去文明层层神密的面纱,使古今中外的文明,焕发出熠熠光辉,让黎民百姓瞻仰并内化着文明。余秋雨老师的一部部著作,一篇篇文化散文,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影响更大,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次看了他的《借我一生》,使我更加敬佩他的人格,敬佩他淡薄名利、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善良、正值,并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文人的人格魅力。使我更加理解他果敢地放弃十分看好的前程,甘愿寂寞、吃苦受累、隐居山间、爬山涉水考察中华文明,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恐怖的中东,飘洋过海历尽艰辛考察整个欧洲文明等等,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他把自己多年来的苦读研究和自学积累的文化知识,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炎黄子孙以及世界了解华夏文明,唤起人们的良知和正义,传承文明,感知荣辱。正是像他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师们无怨无悔地奉献着毕生精力,传承着华夏文明,才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对于这样一个给予我们太多文化兹养的戏剧专家、历史学家、文化散文作家,我辈没有任何资格对他进行评论。但是曾经一度,一些想趁机跟着出名和别有用心的人在国内的报刊杂志、网站对他指出划脚,评头论足。看了真让人心痛,让人羞耻,愧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不过余秋雨老师并没有受那些“指出划脚,评头论足”文字影响,却激起他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文化的根基,文明的动力和方向,拯救类似失落的灵魂。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著作一篇篇走进深街小巷、寻常百姓家时,余老师成功了。事实上,在这祖国的最边陲,一个普通的后生在读了余老师的书后,有如此的感慨,余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心血没有白费,余老师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了。这就是文化的份量,让我再次想到了那句 “传承文明,感知荣辱”的中华美德。《借我一生》也必将影响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