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1

lxfhfu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电力系统发展史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请叫我杰哥

已采纳
电力系统发展史 公元前7世纪,古巴比伦人在伊拉克发明静电储存装置‘巴格达电池。远在2600多年前,古希腊人泰勒斯就发现用毛皮磨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他发明了验电器,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1660年 德国人盖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制造了一台摩擦起电机。1703年 荷兰商人从塞伦岛将加热后能产生电的石头带到日本。1729年 英国 格雷(Gray,-1736)认为物质可分导体与绝缘体。1732年 美国 富兰克林主张电为一流体说。1733年 法国 迪非(Deffe, 1698-1739)发现正负电并提出电为二流体说。1744年 荷兰 莫欣普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ek)发明莱顿瓶。1752年 美国 富兰克林(Franklin,1706-1790)用风筝实验,证明雷和摩擦电性质相同,因而发明避雷针。1753年 英国 约翰(John Canton,1718-1772)发现静感应装置,向皇家协会报告静电感应。1772年 意大利 伽伐尼 (Galvani,1737-1798)提出带电体间的平方反比定律、介电常数概念。1775年 意大利 伏特设计了起电盘。1779年 法国 库仑提出摩擦定律。1785年 法国 库仑(Columb,1736-1806)发现带电体相互间之静电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极间之磁力,是为所谓之库仑定律。1799年 意大利 伏特(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及电池。1800年 意大利 伏特在英国皇家协会发表关於伏打电池的论文。 1821年英国人‘法拉第’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电发明。在这两年之前,奥斯特已发现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认为假如磁铁固定,线圈就可能会运动。根据这种设想,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装置内,只要有电流通过线路,线路就会绕着一块磁铁不停地转动。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是第一台电动机,是第一台使用电流将物体运动的装置。虽然装置简陋,但它却是今天世界上使用的所有电动机的祖先。1831年,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他发现第一块磁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个效应叫电磁感应。一般认为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一项最伟大的贡献。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Siemens)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

电力系统发展史论文摘要

239 评论(9)

peter1311

回答 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电力通常是经过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车间等供电。这已经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直到白炽灯发明后,才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供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电力系统是前苏联的统一电力系统。它东西横越7000千米,南北纵贯3000千米,覆盖了约10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此外,1989年,台湾建立了装机容量为1659万千瓦的电力系统。广告2021-09-0611赞·3,114浏览2018-07-1712赞·3,649浏览2017-09-291赞·1播放21赞·8,390浏览2019-07-01评论4 提问 电力系统的组成 回答 亲 请您稍等 电力系统由发电设施、变电设施、开闭设施以及输电、配电系统组成,并设置了保证这些设施安全运行的二次保护、控制、监测、远动、通信等辅助系统。现代化的电网,还需要增加智能控制系统。 提问 电力系统的主要设备 回答 变压器、电抗器、电容器、组合电器、断路器、互感器、避雷器、耦合电容器、输电线路、电力电缆、接地装置、发电机、调相机、电动机、封闭母线、晶闸管等 配电箱属于电气设备中的一次设备。电气设备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一次设备主要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直接产生、传送、消耗电能的设备,比如说发电机、变压器、架空线、配电柜、开关柜等等。二次设备就是起控制、保护、计量等作用的设备。 大楼里的或者一般厂房比如说电缆、配电柜、电动机、开关插座、灯具、空调、电热水器、电表、摄像机、电话、电脑等等都是电气设备。 提问 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发展趋势 回答 亲 请您稍等 在过去,用户对于电网来说,能做的几乎就只有一个选项:按时交电费。哦,也许还有一个,就是用户可以自个儿看一看电表,这个月走了几度电。除此以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了。 而在现在,用户将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通过统计用户的用电信息,供电公司可以从数据分析中了解一个区域内的用电规律,譬如什么时段用电多,什么时段用电少,进而相应地制定各个区域内,经济节能的发电和输配电的方案。此外,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 对于用户来说,电力消费成为和手机话费一样,可以选择性的消费。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来购买电能、选择用电。譬如用户可以随时查询到,高峰时段电价高,那么我就尽量少用;低谷时段电价便宜,就配合智能化电器定时操作或远程控制,选择在低电价的时段用电。 智能家电、智能控制设备等智能终端,将在智能电网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的用电APP,就能远程遥控电热水器、空调、冰箱、电热水壶等电器,可以轻松实现在电价便宜的时候用电。 传统的配电网是被动的配电网,其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都是被动的。由大型发电厂生产的电力,流经输电网(高压),通过配电网(MV和LV)送到用户,因此中低压(LV)配电网即为电力系统的“被动”负荷,因此配电网可以称之为被动配电网(PDN,passive distribution network)。即使采用配电自动化,尤其是在中国,其核心控制思路仍然是被动的,即在无故障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进行自动控制的操作。现有的配电网分析计算,无论损耗、电压和可靠性,都是基于最大负荷条件或平均负荷条件。因此,传统配电系统本来就不是为接入大量分布式资源而设计的。大量分布式能源(DER)接入配电网后可能会带来诸多影响。例如,影响短路水平和设备选型、影响无功功率和电压分布、影响保护、配电自动化和故障清除过程、影响特殊情况下的孤岛运行。因此,为了应对大量分布式DER的接入,而且还维持原有的可靠性,需要向主动控制和主动管理发展。 更多13条 
196 评论(9)

zyq0205

前言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一、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34%。发电装机容量继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后,到2009年已将达到6亿千瓦。发电量在2000年达到了37万亿千瓦时,到2009年达到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电占到总发电量的82.6%。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24.5%,核电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2.3%,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二、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8年9月,三峡电站机组增加到三十四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为二千二百五十万千瓦。核电建设取得进展,经过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为代表的三个核电基地, 截至2008年底,国内已投入运营的机组共11台,占世界在役核电机组数的4%,装机容量约910万千瓦,为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4%、世界在役核电装机总量的3%。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投运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21台,是世界上拥有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最多的国家;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提高到43%,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提高到2009年的31万千瓦。在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火电装机容量中,供热机组容量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25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