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orochem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三岁看 老”,一个人的品性绝大部分由小时候 就决定下来了。家庭教育无疑是人一 生中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 育。我的父母不能给我创造什么富二 代官二代的条件,但是我会一辈子感 激他们教会了我很多这生受用的品小时候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 每天吃饭时候,爸妈总是关照自己, 不管吃饱了还是没吃饱,不准离开饭 桌。不准到处乱跑,不要用手吃饭。 饭桌礼仪是现在很多小孩子缺少的。 那时候父母好像从来不会端着碗跟在 自己身后“囡囡啊,不要跑,乖乖来吃 饭!”这种样子,而现在好多爷爷奶奶 总会跟在自己家宝贝孙子孙女身后, 弓着身子追着喂饭。还记得有一次早 晨吃早饭,那时也还小什么都不懂。 看着大人喝粥时候下饭的萝卜干,人 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吧,得不到的才 是最好的。于是我看着就眼馋,就也 要吃,妈妈给我一小块我还不满意非 要吃一整个。那可是比我拳头还大的 一个酱萝卜啊,那得多咸啊。爸爸在 桌边都“威胁”过我肯定吃不掉的,就 不要拿那么多。小时候肯定小脾气倔 啊,我偏不!偏要拿一整个来吃,结 果咬了一口就咸的不行,就想扔着不 吃了,严父这时候就来了,非要我吃 下去,毕竟是自己要拿一整个就要拿 多少吃多少。吃吃剩剩不应该!那时 候才三四岁啊,老大一个萝卜啃下 去,喝了整整三大杯的水,吃完了父 亲竟是赞许的表情。自从那次以后, 不管吃什么,都永远会记得,“适 度”两个字。不想再给自己苦头吃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 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对孩子适当合理 的教育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 的影响的,孩子从最懵懂的时候就开 始效仿父母,因为可能是年龄小,父 母是他们最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形象 在孩子眼中无形中就变得是他们认为 最最伟大的人,小时候我就觉得我的 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有父母在, 没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我那时候就 去学习着父母的所有动作,后来妈妈 和我讲到小时候的趣事的时候,妈妈 说我那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看到妈妈 他们那样笔直的走着下楼梯,心里那 叫个倾慕啊,于是也学着他们走路的 姿势,结果,没走稳,从楼梯摔了下 来,不过所幸的是没有大碍。这是一 个不恰当的效仿,但是也可是以说明 了父母对小孩子的影响。我的爸爸妈 妈是宽容仁慈的人,他们觉得做人就应当如此,待人真诚,从 小,爸妈就教育我要诚实,如果我犯 了一点点不符合做人的原则的事,他 们就会严厉的惩罚我,并且要教育个 好半天。但是对于那种小错误,他们 总会宽容我,对我讲一些道理,让我 认识自己的错误之处,然后就再也不 会犯类似的错误了。当然,这是我做 了错事,小时候,考试得了满分,爸 妈就会夸奖一下,然后鼓励我继续努 力,这是我最最高兴的事,让我亲爱 的父母为我感到自豪,这样,让我有 了接下去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从 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里, 让我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未来虽然遥远,但是只要我们脚踏实 地的去努力,也许惊喜总在不远的地当然,我看到一些家庭教育比较 失败的例子,外婆家旁边有个小孩 子,小时候做一些偷窃的事情,那时 候小,没有犯很严重的错误,但是, 他们家里的人知道后,并没有好好的 对小孩子进行教育,而是依旧宠溺着 孩子,不舍得说他,小孩子时间久 了,觉得每次偷窃都没事,因为有爸 妈罩着,而且没有到达法定年龄,不 会被警察抓走。后来,到了法定年 龄,他依旧不改,在一次偷窃后被警 察抓走了,后来听外婆说,那个孩子 在警察局里哭着说后悔偷窃,说要好 好工作,不再这样偷窃,可是都无济 于事了,他被判了刑,具体多久我不 记得了,只是外婆告诉我,他的家人 伤心的哭,可是也没用,过分的宠溺 最终只会造就就样的悲剧,正值青春 年华的少年,却要在不见天日的牢房 里度过,成为他一生的污点。这是很 令人可惜的事情,针对这件事,我觉 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反思,教育,不 仅要从小教育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还要像家长们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 过分宠溺这条路终究是行不通的。 宋庆龄说过:孩子们的性格的才 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 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 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 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 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一直是我所 提倡想学习的,将来若是我自己组织 了家庭,有了孩子,严与宽并济,家 中的明主也是必须的,家长不可能护 着自己孩子一辈子,总也要留给他们 自由发挥的空间,给他们出去锻炼的 机会,国外的家长给自己孩子足够的 自由,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不会像中国 家长一样把过多的心思倾注在孩子的 读书这方面上,而是采取宽松的寓教 于乐的方式与自己的孩子交流,国外的亲子相处模式更多的像是朋友 而不是父母与孩子。如今很多孩子步 入青春期后,父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 题就 
最近其实一直没有去看书,或许没有时间,或许琐事太多,总是如果找理由会有很多很多,但是那些其实都是自己找的借口。于是终于月底了,还是需要看些书来提升自己的,于是精挑细选了《好父母胜过好老师》这本书。 这本书我读的是电子档,因为时间问题,我没有精读,但是泛读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当代世界教育的潮流是“少教多学”——父母和教师只是引导孩子学习,对孩子直接的教导要尽量少一些,而孩子学习、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则要尽量多一些大一些。 从这个角度来看,“好老师”也许较容易获得,因为他们有专业学习的机会,有更好的领导和业务督导。可“好家长”就不容易了——谁来教他?他有没有学习机会?有学习机会的肯不肯学?学了是不是就能落实在应用上?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一句话,原话的大概意思是我们的家长手中有若干把刀,家长往往就是用这些刀把孩子身上一个个可圈可点的特点给砍掉的。 因此,严重有问题的不是教育孩子,更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正是从这种认识高度上,《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为我们的社会和家长们补上了这一课。 有位哲人曾说过:经验是什么呢?经验就是当头发秃光了以后才得到的那把梳子。 仔细想想,这句话实在精辟。有时候我们总是天真的想,要是时光可以倒流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弥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可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从头再来的,比如教育子女,如果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养成了一大堆的坏毛病再来反思,未免为时已晚?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教育失误更令人痛心疾首的呢?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如果父母没有远见卓识,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那么他们永远是被动的父母 在《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中,16位教育专家为我们的家长贡献了他们的最新发现,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子女教养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在告诉家长们一个个纠偏除弊方法的同时,也坦诚地地阐述了“好父母”比“好老师”更加重要的理念。不仅在“教”——讲方法、下大力气地教,也告诉我们“育”——不仅是生理上的育,更是精神、心理和智能上的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