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0

Michelle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谈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inhouse

已采纳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巧用插图感受情境。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解析语言进入情境。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诗的情感浓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古诗词翻译,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释义。其实,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只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即可。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许多时候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例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通假、倒装、对仗等。教师如果非要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会非常生硬别扭。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体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可怜”的意思明显与现代文中的“可怜”不同,而是“可爱”的意思。这样才能与“露似珍珠月似弓”联系起来,原来是说月光下晶莹透亮的露珠,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翻译,才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的精妙。总之,学习中华传统的文化经典的古诗词,要针对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诵读与感悟,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学习,激发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好感,让古诗文教学充满活力。

论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谈怎么写

327 评论(15)

木尹圭口

/先理解诗人年代,了解诗人,诗句!
184 评论(14)

scindyqq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学习心得延长县小学 刘沁馨古诗词浓缩了语言文字的精华,字斟句酌,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代表了文字表达运用的最高境界。时下正全面复兴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国学热潮,小学古诗词教学也愈来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古诗词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断积累进化而来的,其表达艺术、遣词造句形式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学生理解古诗词,老师教授古诗词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积累进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息。不同时代的人,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样的;同一时代不同的人,其观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关注度不同,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心路历程也不会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样。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就照本宣科地讲解古诗词,学生就很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当于找到了打开古诗词殿堂大门的钥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赏古诗词、理解古诗词就显得有路可循,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诗词的内容。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小词,通过描写清新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表露出他悠闲自适,怡情山水、乐在其中的心志。诗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不须归”不是作者不能归,而是因为他不想归。张志和钓鱼从来不用鱼饵,他原本钓的就不是鱼, 而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为什么“不想归”呢?我建议学生上网查阅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原来,张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变期,先是在“安史之乱”中颠簸流离,后来他的职场经历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华出众受唐肃宗李亨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院待诏,因事得罪朝庭被贬谪,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此,他看破官场,以奔丧为由辞官返家,隐居在太湖一带,自称“烟波钓徒”,情愿扁舟垂钓,成为一位隐贤。因此,“不须归”是作者不愿再次入朝为官的意思,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意趣。二、品字析词,进入诗情古诗词由于字数限制,每个字都是精华,古人称之为“炼字”,即诗中的每个字都是经过反复冶炼的,“吹尽黄沙始到金”,诗中字字珠玑,每个字都是黄金。在古诗词教学中,理解诗意的关键就在于把握诗中的关键字——诗眼。有的诗歌,诗眼在题目上,初读时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门山》中的“望”字;有的诗歌,诗眼却嵌在全诗的字里行间,需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枫桥夜泊》的“愁”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儿》的“悲”字等。我们今天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紧扣“诗眼”加以体会,能使其更好地进入诗境,感受诗的无穷魅力。首先,我指导学生通过自读、范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全诗后,引导学生理解“危楼”就是“高楼”。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诗句来理解“楼高”,学生不仅从诗的前两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体描绘中体会到寺楼的高耸入云,还从诗的后两句诗人夜宿高楼的心理描写,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楼的高,当一生将最后一句“恐惊天上人”声音读得很响亮时,我马上提醒他:“嘘——仙人正在睡觉呢!别吵醒了仙人!”该生马上心领神会,放低声音、放缓节奏重读了一遍——“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中,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寺再次呈现在面前。三、由诗入画,领悟诗意
105 评论(13)

tqf2014

:《文理导航》2011年第28期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然而,我们中的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的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却被老师割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她的原汁原味。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书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了,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欣赏古诗重在读和赏析。读诗可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以丰富的形式初读整首诗,以达到读准字音、节奏,初步了解诗歌大意的目标。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然后在全班自由发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初读之后,要求学生悟读和评读。在充分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形象、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进行感悟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点到面,即由对字、词、句的理解自然引出对全篇的理解。对重点词、句,甚至作者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做评价性的分析。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可以让学生谈谈对陶渊明的看法,谈谈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解;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可以让学生谈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人生哲理。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背诵比赛,通过默写检查背诵的效果
12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