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丫~洒丫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佩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我印象中的端午节 我生在离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个小村里,我那里属于丘陵地带,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的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在头一年将中药雄黄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节就可以用喝),小孩还要在额头擦一点雄黄酒.同时在当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鸭蛋,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要吃2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是很少有机会吃到蛋的,那时的我挺喜欢过这节,因为不光可以吃鸭蛋,还要吃粽子,虽然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看到过我妈包粽子,但是我们姐弟俩却从来没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来的. 记得我家刚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于家里的储蓄全用完了,还欠了不少债,父母只好从节约上出发,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过节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结果邻居家的大妈专给我们姐弟俩送来几个,从那以后我对粽子和鸭蛋总是百吃不大厌,甚至到了现在,我都爱吃这两样食品,条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苏州一个朋友结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为她们那里有一种习惯,结婚时要吃粽子. 还有一次,那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里买了几个粽子和鸭蛋,同时请我同学吃,她们还笑我说,那有这样过生日的人呀,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也说我小气,不请她们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却不能吃到粽子,虽然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以及礼物,但是,从内心来说我还是想吃个粽子.可是没有会请我吃,所以我昨晚专门去买了粽子,做为自己送给自己的生日早餐. 学生作文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回答者:anonymous我印象中的端午节 我生在离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个小村里,我那里属于丘陵地带,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的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在头一年将中药雄黄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节就可以用喝),小孩还要在额头擦一点雄黄酒.同时在当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鸭蛋,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要吃2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是很少有机会吃到蛋的,那时的我挺喜欢过这节,因为不光可以吃鸭蛋,还要吃粽子,虽然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看到过我妈包粽子,但是我们姐弟俩却从来没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来的. 记得我家刚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于家里的储蓄全用完了,还欠了不少债,父母只好从节约上出发,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过节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结果邻居家的大妈专给我们姐弟俩送来几个,从那以后我对粽子和鸭蛋总是百吃不大厌,甚至到了现在,我都爱吃这两样食品,条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苏州一个朋友结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为她们那里有一种习惯,结婚时要吃粽子. 还有一次,那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里买了几个粽子和鸭蛋,同时请我同学吃,她们还笑我说,那有这样过生日的人呀,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也说我小气,不请她们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却不能吃到粽子,虽然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以及礼物,但是,从内心来说我还是想吃个粽子.可是没有会请我吃,所以我昨晚专门去买了粽子,做为自己送给自己的生日早餐. 学生作文儿时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小时候过端午节我足足能提前兴奋上一周,因为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那个时候生活比较单调,也很苦,不是过节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说起粽子,它不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过程中,体现着乐趣。每年端午一到,母亲在头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亲一起包,绿绿的粽叶里加上糯米和大枣,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足足煮上3、4个钟头,之后母亲把粽子泡在备好的两水桶内,凉了以后细细地拨开竹叶,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红的大枣就露出头来,蘸白糖再吃,那时吃起来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节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门上,说是为了避邪,我们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义。
新闻导入 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发文,禁止所有中小学生在本月20日至28日参加跟圣诞节有关的群体性聚会。报道称:此举既是为维护学生安全,也是为提倡传统节日。 ———据《成都商报》12月22日报道 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水火不容还是水乳交融?发文禁止聚会,初衷好未必效果好,提倡传统节日,不意味横眉怒对洋节。 主持人:据报道,成都教育局发布这个文件的原因,除了保护学生安全外,还有个理由是提倡传统节日———提倡传统节日,是否意味着不过外来节日? 观点A 唐尧 传统节日自有生命力 肯定没有必要。政府可以通过法定形式,将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法定化、固定化。国务院刚刚修改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端午节、中秋节和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就对中国传统节日支持、提倡和保护。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护传统节日而去抵制洋节。我的小孩上高中了,近几年也比较热衷于到街上去过圣诞。对此,我一直没有反对。 观点B 骆华婧 不会因为圣诞忘了春节 没有必要啊。圣诞我们要过,但是并不因为我们过了圣诞就会把春节搞忘了吧?别忘了,春节还有压岁钱、还可以放鞭炮。作为年轻人,我们希望每个节日都热闹、好玩。 观点C 彭贝 洋人也会借春节来放松 而且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发泄,但你让我们拿崇高的春节,亲人团圆的中秋节,悲伤的清明节去狂欢吗?这不可能,我们每年就只能扭着洋节,名正言顺地去发泄但在我们的内心,传统节日是崇高的,我们需要理性地去过,就像春节中秋要回家;端午节要吃粽子;清明节要祭奠去世的亲人一样,我们遵循它的每一个内在意义,谁见过我们拿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大街上疯狂的,其实我们尊重它就是保护它,这就说明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没有必要因此去抵制洋节。 我身边的朋友也时常说:传统节日都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大家过得却并不轻松,洋节轻松自在,两种节日互补着过,多好———我的欧洲朋友告诉我:圣诞节在他们国家也并不是中国式的疯狂,所以他们也经常会过过外来的节日,比如我们中国的春节,作为借口来轻松一下。 观点D余云华 传统节日应拓展外延 坦然地接受洋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前段时间国家对于节假日的调整,增设了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假期,说明了国家在保护传统节日上已经行动起来。我们除了提倡,还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加强传统文化的内涵延伸。 在国外,聪明的商家们将节日的含义延伸得很广。而我国有关传统文化的产业却少之又少,每年,从春节开始,然后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年年是一样的过,但味道却一年比一年淡。像中秋节,月饼越做越大,但让人感觉文化越来越少。如何去丰富和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这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不能一味将这种淡漠归咎于洋节。 传统节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色,没必要担心它们被洋节抢了风头,更没必要抵制洋节。 主持人:在针对这则新闻的随机访问中,有人说:"土节、洋节,何必分那么清?高兴就好。"各位对这个说法怎么看? 观点A骆华婧 个人喜好无须惊讶 我也认为分一下倒无妨,但有人喜欢传统节日有人喜欢外来节日,这就和我们有人喜欢历史、语文,有人喜欢化学、英语一样,没必要很惊讶。 观点B唐尧 面对洋节有容乃大 节日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紧密相联。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节日并不完全一样。有法定节日,也有非法定节日,有传统节日,也有舶来节日。我认为,不管是什么节日,我们都应该理解和尊重,有颗宽容的心。节日分"土"、"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关键是我们的态度要正确。 观点C彭贝 土洋节日不必对立 我觉得没必要担心洋节抢了传统节日的人气。都是洋节,为什么万圣节在中国就不如情人节和圣诞节火?过洋节,人们其实是有选择———中国人过圣诞节,其实往往就是单纯图个乐,跟西方人过圣诞节大不一样。我们的理由是:"因为它罗曼蒂克"、"是一个HAPPY和疯狂的借口。" 我们的身体虽然在洋节中疯狂,但心灵却始终在传统节日中固守,所以我觉得完全不应该把"土""洋"节对立。 观点D 余云华 传统节日更重教化 在中国,虽然喜欢过洋节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但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更多是一种简单的好玩,举着洋节的旗帜去疯狂,过的只是一种气氛,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洋节的"入侵",并未真正能够取代传统节日,与洋节在中国的娱乐性不一样,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更具有教化意义,而且传统节日与洋节的时尚并不冲突,因此,市面上才出现了巧克力馅的汤圆,甚至玫瑰花馅的汤圆。舶来的节日与传统节日,好比蛋糕与寿桃,喜欢哪一个视个人的口味而定。 "节",可以理解为生活节奏的放松和身心的调节。中国的文化基础建立在农业之上,忙完了一个季,就有一个节,便于补充体力、放松身心。其实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趋同,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主持人:其实,这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还在与成都教育局采取了"发文件"这个形式。 观点A唐尧 发文之举于法无据 首先我对此举持否定的态度———于法无据。但是,我想成都市教育局发文禁止学生参加圣诞聚集的初衷,除了对传统节日的保护,还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 国外的圣诞,大家大都是到教堂祈福,或者走走亲戚,送送圣诞礼物,很祥和的感觉。而中国的圣诞节就是彻头彻尾的狂欢节,所有参与的人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以文件名义,禁止某个群体参加圣诞聚集活动,实际上可行性并不大。 观点B骆华婧 与其禁止不如引导 最近我有外校同学也收到了老师要求不许上街参加圣诞集会的通知。我们觉得这样做特没道理,凭什么啊?我们又不是去做违法乱纪的坏事!再说了,学校能派老师在圣诞到解放碑逮学生?逮到的学生请家长、给处分? 参加了几年圣诞狂欢,我们也有些累了。老是拿充气棒子打人,拿"雪花"喷人,真的很没新意。我看用不着禁止,过不了几年,城里的年轻人恐怕就都厌倦了,估计参加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说,成都的那个文件是多此一举———即使我们考虑学生安全,也应该引导学生安全狂欢,而不应该是不许狂欢。 其实,我们很想学校能够在节日组织我们集体活动,这样更好耍。比如像新年演唱会啊、化妆舞会啊、篝火晚会啊,我们都很乐意参加的。这些可比上街打挤有意思多了。 观点C彭贝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 相信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学生们喜欢过圣诞节的原因也是一样,他们虽然压力不大,但本就是好动求变的一群,所以瞅上这么个节日疯狂一下也是情有可原,相信他们也并未对洋节当真,面对"新人类"的"趋之若鹜",教育局大可不必"紧张"如果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些聪明的手法和其他灵活的方式,以发放通知的形式是不是也太正式了点,这种方式往往更容易让青春期的孩子产生反叛心理。 观点D余云华 不赞成但理解 在凤凰卫视新闻台,我已看到了这则新闻,成都教育局的做法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我觉得希望给于教育部门宽容的体谅先不说这样做是否管得过宽,是否越权,教育部门其实也有他们自己的需要考虑的众多因素:比如学生出去过节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教育局后来解释的担心学生出去狂欢造成大量的垃圾无法处理其实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作为主管部门,他们必须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可不像其他人那样清闲的发发议论就完事了。 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次"公众过圣诞节状况"调查。在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4个城市,电话访问了2000名青年后得出结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但调查中,有超过7成以上的人表示:过圣诞是为了凑热闹,"圣诞节并不能取代传统节日在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