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2

Lindda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engch

已采纳
稿日期] 2005-12-19[基金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2001BA610A-02)[作者简介] 李 莉(1977-),女,河南安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秦大庸(1959-),男,河北唐山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利规划研究;张占庞(1958-),男,河北辛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靖 娟(1981-),女,河南鹤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技术经济研究基于循环经济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李 莉1,2,秦大庸2,张占庞1,靖 娟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 450008;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摘 要]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关键词] 循环经济;“3R”原则;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175(2006)06-0359-03A New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rough Recycling EconomyLI Li1,2, QIN Da-yong2, ZHANG Zhan-pang1, JING Juan1(North ChinaUniversity ofWater Conservancy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08,China;ChinaInsi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ng 100044,China)Abstract:Water is the source of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risis has already influenced a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Indicates the necessary choice to achieve persistent development is developing recy-cling economy, which is based on effectively resources used and environment And discussing how to construct anew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the core ideas and core competencies is recycling Weshould adopt variously feasible measur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ly economic Onlyw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at Key words:recycling economy; 3R principles; water resour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model0 引 言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359—循环经济理论综述1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起源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该理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既而产生了以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2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所谓循环经济,即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以“3R”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再使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大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目的在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3]。循环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4]。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地利用。3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2 中国水资源需要发展循环经济1 水资源概况全国水资源总量约有8×1012m3,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2 200 m3,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列世界第121位,北方地区只有990 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全国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 700 m3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 m3严重缺水线。全国2/3的大中城市面临缺水,其中1/6严重缺水,并且大部分属于因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中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水少成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仍然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②水多为患,洪灾频繁,损失重大,成为威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患;③水脏、水浑为害,水环境日益恶化,水体、水环境的污染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而我国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全年GNP的5%~3%。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用水总量迅速增长,从1949年的约1 000×108m3增长到2004年的5 548×108m3。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5%,其它水源供水量占3%。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 548×108m3,其中生活用水占7%,工业用水占2%,农业用水占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5%[5]。2 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经过25 a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预计中国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今后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必然将进一步加剧水危机。预计2050年全国需水量可能达到7 000×108~8 000×108m3,届时我国将接近可利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108t,其中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108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3×108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 2×104t[6]。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严重污染了水体。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水作为任何生命形式都必需的基本要素,在21世纪,正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通过实施水的健康循环,推动各行业向高效化、绿色化,环境友好化发展,已成为循—360—第12卷第6期2006年6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12 No·6Jun·,2006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推行水资源循环经济策略应对水环境和水危机问题,将是保证我国水资源长期稳定供给,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3 如何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为了达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必须改进以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来,积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1 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2 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4 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5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后盾[8]。6 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应用。3 结 语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参考文献][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5]中国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R]北京:中国水利部,[6]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北京:国家环保总局,[7]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J]水问题论坛,2005,47(2):22-[8]唐谷修,高 峰,等循环经济构筑我国矿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论文,2005,(12):25-[9]胡国强解决我国沿海城市水危机的主要途径[J]水问题论坛,2005,46(1):33-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312 评论(8)

残荷落叶

我也总结出怎样保护水资源的几点:1、发现漏水现象,应及时进行修理;可将一个重物置于马桶的蓄水槽中,减少每次的冲水量。2、我们还可以废水利用:用洗过菜、水果的水来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来冲马桶等。3、洗一些小件的衣物时,尽量用手洗。4、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
98 评论(13)

小靴靴88

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16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