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tiansh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仅为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该调查认为: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些什么想法呢?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 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尽管之前风言今年的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可能为《生命的色彩》或为与环保有关的话题,但当“人文素养与发展”这题目最终进入人们视野时,还是给人一种顺理成章的感觉。毕竟浙江是文化大省,是教育大省,毕竟2004年是浙江单独命题的第一年,无论如何,试题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地域性特征本身就是“针对性”、“有效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更何况,前面两道押宝式作文题本身与最终试题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这大约正是出卷的时间。所谓有关部门的调查全称应该是首届浙江省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我这样强调唯一的意思是说命题人在命题过程中完全是遵循真实性、规范性的程序在操作的。 但就我在第一时间接受考生的反馈来看,“人文素养与发展”这看似平实的题目还是让考生备感为难:到底什么叫人文素养? 在于命题人看来,这应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命题,是一个不需要告知具体内涵的已知命题——必须承认,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不信问问考生,事先谁没有听说过“人文素养”这词? 但命题人唯一忽略的一点是命题人与考生间的关系本身就是类似于猫与老鼠间的关系,由于两者间的立场不同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老鼠是永远猜不透猫的心思,而猫也从来不曾真正了解过老鼠。于是看似最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最大的问题。 材料上有段话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与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很多考生将这理解成了人文素养的定义,于是他们从头到尾写的是如何保护环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使社会有所进步。很显然,若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这将不是扣题的作文,即便不是离题的作文。 ——问题就在于材料这段话揭示的仅仅是“人文素养”这词的意义而不曾揭示它的内涵。 事实上,命题人完全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考生什么叫“人文素养”,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下定义: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灵的纯洁与美好、人格的健全与高尚为中心,以人的个性的完整与张扬、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与确认为根本,以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生命的生产”的有序与完善为目标的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稍微复杂的方法是将那份调查具体化地描述:比如设置了哪些问题,受调查者是怎样的回答,正确答案是什么,最后才是5%的达标率。当然最复杂的方法但让考生能最准确理解“人文素养”的方法就是将它所具有的内涵一一列出:比如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 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则将人简单化、机械化。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等等。 遗憾的是,以上三个方法的任何一个,都被我们的命题人所遗弃了。 于是,这样一个作文题,注定是一个丧失了公平性原则的试题:大幅度地向教育水准较高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倾斜而背弃了更迫切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以及山区孩子的利益——即便范围仅仅是浙江省,但浙江各地的教育水准就整齐划一吗? 可以设想的是,阅卷时会大量出现以下两类作文:一是以空对空谈论“人文素养”,将所有的好的词汇都融入到“人文素养”中;二是断章取义谈论“人文素养”,比如将“人文素养”应包含的内涵中的一点等同于“人文素养”的全部。 如果我的预言不幸成真的话,那只能说恶之花,结出了恶果。 二、考生审题的关键词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格式来看,这是典型的探讨两个事物相互关系的作文。这种作文题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以辨证眼光分析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那么。人文素养、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虽然,在“注意”中指出了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但真正提供给考生自定自选这“联系”的空间并不广阔。 很多考生只注意了“注意1”的提示:“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就以为可以将材料扔到一边了,事实上材料还是包含了很大的玄机——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语: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起码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信息:1、提高人文素养是必须的。2、提高人文素养是实现发展的基础,不提高人文素养将不能实现发展。3、这“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发展。4、人文素养与个人的发展有关,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 由上可见,人文素养与发展间的关系容不得你去想入非非,首先是基础性,其次才是“发展”带来的反作用性。此外还得澄清“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必须落笔在可持续发展上。最后很可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是“素养”的提高,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天敌是“急功近利”、“政绩工程”、“出线足球”、“GDP崇拜”等等。 从这个角度讲,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恰恰陷入了一个悖论——话语上的倡导“人文素养”,行动上的扼杀人文素养。 ——在我前面所列出的人文素养的内涵中有一点是: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 ——于是如果今年真的有考生说,在当今中国的应试教育底下,人文素养的残缺是必然的,马加爵的出现是必然的,追求虚无缥缈的人文素养是对自身前途的不负责,急功近利不是我的错,我不需要人文素养我需要好成绩,那么,敬爱的阅卷老师,您能拿出您的人文素养来宽容这样的“异端”吗? 三、荒谬的“注意”事项 每年高考作文题都会列出几条注意事项,但惟独今年的浙江卷最让人哭笑不得。 第一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纯属画蛇添足。既然是话题作文而不是材料作文,本身就包含对材料可用可不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的解读,任何一个考生应该比“人文素养”概念的解读都要来得明白无误的多。 第二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这显然是对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一种歪曲。我无法区别立意自定与角度自选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差异。 第三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更让人莫名其妙。从去年开始,全国卷就取消了“除诗歌外”的限制,而仔细分析今年全国十四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包括浙江),也多达十份卷子表示了对诗歌的接纳,为什么作为文化大省、诗歌大省的浙江单单对诗歌如此不屑呢?的确,诗歌的评鉴会给阅卷老师带来评分的困难,但仅仅因为这困难是否就有足够充裕的理由阻止爱好诗歌的考生选择最擅长文体的权利?这是否也是“人文素养”的体现? 第四条第五条都是借鉴去年的全国卷,但“不得抄袭”去年就备受非议,今年,全国卷以及多数省份的卷子都去掉了这一条,为什么单单浙江没有先见之明呢? 
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求和期望,都有可能成为诗。我在读诗作文之余,偶有兴会,也写几首小诗。但我宁可把写诗的功夫用在捕捉诗意、深化内容、准确用字上,而不过于讲究平仄格式。用苏轼的话说,即“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当然,只有白话没有诗性、只有自由没有诗艺也不行。今天我们学习中华古诗词,不是为了当作家、诗人,而是以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为主要目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在《“诗词大会”之后》一文中指出,对于古诗词,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可见,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做人。这就是所谓的“诗教”。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有“中国心”的中国人,光读古诗词还不够,心中要有诗。虽说几首古诗词改变不了现代人生活的缺失,但是它给我们以思路上的启发,文学上的享受,想象上的惊奇。
常用成语“李代桃僵”就出自《汉乐府·鸡鸣》的“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炙手可热”出自杜甫《丽人行》之“炙手可热势绝伦”之类之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