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ly
2025-10-25 10:04:53
1、AP瑟尔沃(A P Thirlwall),《增长与发展》(第六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3、黄辉,《WTO与环保: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5、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6、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7、翟新生等:《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大循环成本理论具体运用的研究》,《财经研究》,1996年第12期。8、(美)罗伯特•艾尔斯:《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9、(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0、(英)D•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经政治出版社,1996年版。11、(美)丹尼尔•A•科尔曼等:《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构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1、适合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形式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资源和环境的利用缺乏可持续性,故如何消除负外部性,则是经济有效持续运行的关键。按照科斯定理,通过合理界定产权能使外部性内部化,故在一个经济社会中,通过合适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使得资源和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不同的产权形式一方面会对资源和环境的配置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公平性效果,从而得到不同的可持续效应,即不同的产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率和公平性。从公平性的角度看,由共有产权到国有产权、再到集体产权、最后到私有产权,公平性是依次递减的,共有产权最具公平性,而私有产权最不具公平性。但从效率角度看,由于私有产权能把外部性内部化,是最有效率的;而共有产权所产生的外部性是最大的,最缺乏效率。 在现实经济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同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的产物,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具有公益性的资源,其旅游权也是人类世世代代所共有的,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更注重公平,一方面是代内的公平,另一方面是代际之间的公平。按照前文的分析,旅游资源具有共有产权的形式,但就一国范围而言,与国有产权是重合的。所以,国有产权应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式,这也是与我国的宪法相一致的。否则,如果为追求旅游资源的效益,采取旅游资源私人所有,这将与旅游资源是人类共同财富的性质相违背,不能体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由于旅游资源产权的现实形式是国家所有,应该以公共产品的形式出现,但现阶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没有能力免费向公众提供所有的旅游产品,还要收取一定的门票及旅游资源使用费,以保护旅游资源,使其能永续利用以体现子孙后代的利益。 2、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与旅游业相关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游乐场等企业,为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了现代企业的改制,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其组织和运行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然而,我国旅游资源的产权明晰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5],其开发与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外部性,导致我国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配置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也影响着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提升。针对我国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现状,要明晰其产权,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主体。宏观上我国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已由我国的宪法所规定,即旅游资源由国家所有。在现实中实行旅游资源的国家所有制,有利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体现。但国家不可能直接管理所有的旅游资源,只能委托地方政府进行管理;而地方政府则按照旅游资源的专属性原则,进一步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相应的职能部门。这样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经过两级委托,实际上是由各具体的职能部门代替了国家和地方政府行使着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这两级委托代理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实行的、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在一级委托过程中要处理好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所有权的所属问题,以保证这些旅游资源在开发和保护上的整体性。在二级委托过程中则要注意旅游资源属性,应按其属性或特征的不同,把相应的旅游资源委托给特定的职能部门,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能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对旅游资源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保护。 (2)明确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现实经济中,涉及旅游资源产权的主体有国家、地方政府、地方职能部门、企业和旅游者,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界定如下: 国家是全民利益的代表,也是子孙后代的代言人。既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以体现当代人的利益;又要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其利益的保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出让资金、旅游企业的税收、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要为旅游资源的保护提供专项资金,同时,还要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保证。地方政府是国家的直接代理者、是国家利益在一定行政地域的实现者。应注重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保持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相一致,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国家的专项财经拨款、旅游企业的部分税收等。 地方政府不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活动,要做好对旅游资源保护与经营活动的监督工作,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职能部门是旅游资源实际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代表。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不能从事对旅游资源的经营活动,在政府的监督下实施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把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通过拍卖、投标等方式转让给相关企业,实现旅游资源的三级委托,所得资金上交国家财政。其利益的保障来源于政府的专项拨款。 企业通过拍卖、中标等方式获得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权,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其利益的保障来自经营所得和部分门票①收入。为企业的利益出发,在适当的时候有权转让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权。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也应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之下,以避免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改变旅游资源的现实属性,危害公众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旅游者通过门票的购买,获得了对旅游资源的旅游消费权。但旅游者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旅游消费权,不能拥有旅游资源的其它权利,在旅游过程中不能任意处置、破坏旅游资源。故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要提倡文明旅游,保护好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及旅游资源。 四、政策建议 旅游资源的特殊公益属性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以保证其所有权的全民所有性质,其它权利则通过委托代理由各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来行使。完善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安排,可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使企业获得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权的“三级委托”规范化、法律化、市场化 应通过健全的制度来避免寻租行为的出现,严格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的资格审查,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权委托给最合适的企业,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健全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权交易的二级市场,使其合法流转,保证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 2、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的制定要科学合理 近些年,随着出游人数的剧增,许多旅游景点人满为患,门票价格一路攀升,成为开发商为限制旅游人数的借口。门票是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的一个权衡。价格过高将损害当代人的利益,特别是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使旅游成为富人的特权,导致代内不公平;价格过低又会使旅游资源过度消耗,不利于其永续利用,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产生代际不公平。门票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但基于我国现实的投资政策,门票实际上成了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使国家所有者利益受到了削弱,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 3、政府的监督行为要吸纳公众的参与 通过专家学者或社区参与等形式,吸纳公众参与政府的各种监督行为,将会增强公众的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形成对企业和政府的舆论监督。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膨胀等问题,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河南省云台山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的探索与实践,给人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1983年开始考察论证,1985年正式开发。1989年4月,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台山人把云台山建成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创业,云台山景区已经崛起。但是,要想保持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寻求新的突破,还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2007年,修武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积极进行二次创业,重点处理好发展进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奉献精神与利益机制”、“市场开发与品牌打造”、“发展与富民”、“经济效益与人本理念”这五对关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云台山景区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公里区域扩展到1500公里区域,省外游客达到90%,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也已全面启动。2009年,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5万人次,门票收入5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5倍。 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确立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行业的制约很大,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管理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等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许多扯皮现象,导致效率低下,阻碍旅游业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为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焦作市委把云台山景区管理局从副处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保证政令畅通,从而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良好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青龙峡景区、峰林峡全部纳入云台山景区统一管理,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使景区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前提,确定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要把一个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景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景区,前提是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云台山景区先后投入220万元,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景区进行科学定位,编制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规划。该规划的总体框架包括:投资1亿多元修建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豪华观光巴士;投资6亿多元拆除、改建破坏景区景观的各类设施,合理规划游览线路;投资5亿元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等等。按照这一规划,景区进行了高标准的建设。目前,所有进出景区的道路已经得到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所有人行观光步道都以贴近生态为标准进行了铺设,使各个景点连成一体,形成了观光环线。事实证明,云台山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是树立景区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 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干事业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更需要一个甘于奉献、勇于创业的领导班子。云台山景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求团结,营造领导班子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管理局狠抓完善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机制这个根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其次,重事业,同心同德开创新局面。在景区,领导班子成员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领导班子成员都身先士卒,带领职工背石沙、抬水泥,扫冰雪、清路障。这种比奉献、求实效的务实拼搏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树立服务品牌为主线,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水平。“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云台山景区管理局把提升软件服务作为打造云台山品牌的重头戏,在景区牢固树立“不让一位游客在云台山受委屈”的优质服务理念,对全体职工进行“一切围绕游客,一切为了游客”的职业精神教育,要求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细节,佩证上岗、文明用语,从自身的一言一行抓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严禁出现任何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考虑到一些游客的需要,云台山景区在各景点入口处设置了手机“加油站”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同时,定期对游客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游客需求,在旅游道路上合理设置休息点、垃圾箱,以方便游客。可以说,云台山景区正是以突出人性化的精细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誉,提高了景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有力地拓展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2007年8月27日,云台山景区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成为我国继黄山之后第二个与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官方合作关系的景区。同时,云台山景区还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云台山教学科研基地,并在对云台山景区进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云台山模式》。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与科研项目的实施,拓宽了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增强了云台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