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8

dacy88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语文教学美育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nghao1065

已采纳
一,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材,作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的文本资料,其承载的重要功能和发挥的优势作用,自不必明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应由此才能找到突破点。语文教育,说到底也即审美教育。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也在大力倡导和呼吁素质教育,在小学生当中进一步强调审美教育也具有长远意义。深悟课本所蕴含的巨大美育源泉,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畅游愉悦在优雅的语词审美氛围中,开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很圣神的职责和义务。我在实际教学也尝试一些做法,比如在教授课文过程时,尽量通过让学生朗读和欣赏,感悟文章意境,从中享受美的熏陶。我在讲《怀念母亲》(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深深体会季羡林老人对亲人的悔感。还找来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在美的理解。当然教材也有其局限,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闯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境地。二,营造美育环境,创设教学人文氛围。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凸显语文教学人文优势的一面。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鉴别能力,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各学科的教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辅助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设法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理念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在课堂上,要尽量淡化语文知识的输出教学思路,将教授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志趣,开发他们天赋,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上。语文是一门充满着温情的学问,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塑造和完善他们美好人格的必修课。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陶冶人的性情,消解人的精神疲惫的功能,在小学生的身上,应该得以及时的兑现。语文教学,其实就是以人文本的教学,而语文可以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科学。我们教学目的终归是为人服务,而审美境界追求,又岂止是语文学科的旨归。三,引领学生发现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他们同样充满着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小学生受生活圈子限制,要善于引领他们去发现身边美的事物,自觉陶冶在美的情景中,激发其潜藏的审美萌芽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延伸课堂生活,让学生在较为广阔的天地间自由的驰骋想象,开拓他们的审美创造空间。比如,让学生多阅读适合他们的美文,参与一切能参与的活动。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美丽。

语文教学美育论文

168 评论(10)

xiong86yu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我国,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和乐就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偏重智育的倾向, 现在语文新大纲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 人文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指导思想。那么, 如何在语文课中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创设美的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美的氛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 整体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因而有利于调动受教者产生审美激情、 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氛围中最有价值、 最活跃的是人的活动和人的情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45分钟使学生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情趣的愉快气 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教师应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把学习语文看作是一种乐趣, 使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与教师“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美的氛围是师生合作共同创造的。 语文课创设美的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教师的语言艺术、 心理沟通艺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等等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 美的氛围的因素。如教《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记》 可播放配乐的朗读音响;教《南州六月荔枝丹》、《景泰蓝的制作》 就可绘制画面图片。这些作法,都能创造美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 其次,挖掘美的内容。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 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咬文嚼字, 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去寻求教学的乐趣和情 趣,然后进行巧妙地设计。挖掘美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抓住情感核心,体会作品的情感美。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 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 都是现实世界形象的反映。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 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经过选择和酝酿,用自己的匠心, 创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 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中去, 体会作家的人格情怀,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如《 祖国山川颂》、《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海滨仲夏夜》 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自然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读着这些文章,会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了感染, 从而激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完成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的 “心理位置互换” ,将学生引入“角色”。学习《与妻书》, 可以让学生体会林觉民在信中洋溢着对妻子的爱,对生活的爱, 体会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儿女之情上, 而是将儿女之情与革命利益相比较,使对妻子、 生活的爱与革命需要统一起来, 学生了解了林觉民烈士的崇高思想境界, 便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2、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 它有利于我们深入品味文字作品,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边看边读,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汇贯通,步步深入, 乐趣丛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 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在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 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 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 品味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 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 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事物美、 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 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训练想象,进行美的创造。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 读者必须调动语言感受力、艺术情感力、艺术想象力, 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作品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 必然造成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 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他还说:“ 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叶老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书要“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挖掘材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例如《孔乙己》的结尾, 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 如果没有死, 那么他的生活状况怎样呢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的续文。在学了《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后,可引导学生想象“未来的书”, 既可加深对书籍演变历程的认识,又可激发学生献身科学, 创造未来的热情。进行这样的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能使作品的审美效应得到强化, 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 再次,诱发美的体验。美的体验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必须诱导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 质疑感、惊异感等,调动学生的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如在学完《荔枝蜜》这篇课文后, 可引导学生重温另一篇著名散文《落花生》,可以这样对学生说: “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东西可以启发我们。像这一课里的蜜蜂, 就启发我们懂得一个很深的道理,蜜蜂对人无所求,而给人呢, 却是极好的东西。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它是渺小的,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而落花生 它不是无用的, 而是有用的。——不是只讲体面而无用的。我们学了这些以后, 也来找找看,在自己生活中碰到哪些东西,也可以发人深省 ”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 有的说要做形状虽小,但作用大的螺丝钉,有的说要做吃的是草, 挤出来是奶的牛;有的说做春蚕,做粉笔,做梅花,做煤……“ 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思索, 在寻求答案,尽管这些回答还很稚嫩, 但它反映了学生对美的纯真的向往。 实践证明,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