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_90
陈慧萍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许多语文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一、立足教材,从中学习写作方法。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中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作文教学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学好教材,奠定写作基础。作文教学中我提倡模仿,模仿是借鉴的一种形式。模仿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逐步培养写作兴趣,使之循序渐进地沿着写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渐地提高写作能力。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仿写作,使学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陈荒煤的《广玉兰》一课,让学生以另一种植物为题模仿写作,有很多学生仿写很成功,把课文写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又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注意学习游记的结构特点,写一次春游活动。可是,虽然模仿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开始起步时,可以进行模仿,但入门后,必须脱离仿写,走创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写法,有自己的特点。二、注重对事物的观察,体味生活。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无素材,就等于愚妇无米,炊就更难了。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无啥可写的问题。为此,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活动,积累人生体验,使学生学会思索生活,表现自我,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也会写成什么样的文章。”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会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非常重视写作素材的真实性。因此,每个星期的作文课,我都利用一定的时间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写作,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校园植物,观察竹子、树木、花草,有时在周末时间到野外写作,领略秀美的自然风光。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自然得以提高。三、注重片断与日记的训练。谚语说得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勤写片断,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茅盾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因此,我们要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多记日记,多写片段,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强调观察要仔细,更要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并坚持写观察笔记,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内容可以是景物描写,也可以记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还可以是记述班里或家里发生的一件事,不一定要多深刻,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可以,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四、注重广泛的阅读与积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外貌、神情写具体生动。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五、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在评改中不断进步。有句话说得好:“欣赏出天才。”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需要善意的赞美,而老师的欣赏更为重要。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那么对每个学生的习作,也应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在进行作文讲评时,我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从而不断进步。一般先让学生自评,画出好词、好句或好段。然后小组评,把自己最满意的词、句、段或新颖的开头和结尾读给小组听,这样可相互鼓励、取长补短,让困难学生也增强习作信心。最后,集体讲评,对于内容新颖、语句通畅且有个性的习作在班集体中赞赏,以启发全班学生,并从中感悟到习作的好经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那些颇有进步的习作,以及经过老师指导帮助的学生认真修改的习作也在全班赏析效果很好。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阅读积累中丰富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用一些竞赛的方法丰富学的知识,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帮助学生确定观察对象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把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用下水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同时自己也写下水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写一次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教学要从仿写开始,淡化文体也很重要,最后还有注意教材中的写作素材,这样我们就可以辅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论文创新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教师采用循循善诱,启发诱导的方法,利于学生接受。观察,实践,积累,模仿,让学生抓住这几个方面,同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焉有不好之理。 作文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认为首先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少学生一动笔写文章,就觉得头疼,没有材料可写,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三言两语就能写完一篇文章,或者自己随意捏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真实性,缺少具体的描写,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参与实践活动,如有的同学写家务劳动的作文过于简单,几笔带过。要想让他们言之有物、有序,可以让他们亲自参加一项劳动,如缝衣服,把自己怎么穿针,怎么引线,缝的过程遇到什么情况详细写下来,这样就有内容可写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的不多,胸无积累,自然影响作文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多积累词汇、优美句子、精彩片段,多写文章,必要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这样就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讲,由怕作文转变为想写作文,进而喜欢作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写作文没内容可写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平时很少认真观察生活,课外知识少,表达能力差。要写作文,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多走走,多看看,多接触千变万化的社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孩子们会在这些有趣的生活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东西来,让他们知道探索与发现的因果关系。如春天有哪些象征:春风吹来暖暖的;柳枝上冒出了新芽;小河解冻……,培养他们积极动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