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人和路的议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8

y8d4p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人和路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zh243402448

已采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叩问际会的风云,聆听先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 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 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 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屈子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个性的张扬。而李白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乐观的写照!  我将沿着李白的路往前走,无论路上有多少荆棘,我坚信,只要一直在走,脚下总会有一片康庄大道!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我将沿着李白的路……

关于人和路的议论文

122 评论(12)

windicelove

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132 评论(11)

Scott_H

人呱呱坠地时就踏上了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路是通往其他地方的必由途径,人生在世,自然是要走路的。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到底哪种说法对呢?我觉得二者都有道理,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踩着前人的脚印一路向前,走的人多了便能开辟出一条路来;而一条崎岖山路若非要来个数百余人一拥而上,自然也就没了路走。由此可见,人和路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改变的关系,人可以改造、创造、适应和选择路,而路的走向、难易又将改变人一生的命运。 路是人走出来的,白天人在路上走着,路张开双臂欢迎每一个人的光临,夜里,路静静地躺着,期盼黎明的到来。路从不改变自己,它的命运在人手里;路更不能取消自己,人会在它脊梁上盖一栋楼或河流。这一条路没有了,另一条路又诞生了。一只鸡也会留下脚印,但那不是路,只有人,脚下有路。 人走多了便成了路,这个平平常常的启示曾经唤起多少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开天辟地,创基立业,成就了一番大事。他们这样的人,他们这样的路,历尽世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浩浩荡荡而来,浩浩荡荡而去。 人可以改造路,可以将弯路改为直路,也可以将直路变为死路。其实直路也好,弯路也罢,只要你有恒心和勇气坚持下去,终有到达目的地之时,寻找一条适应自己的路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路有千种万种,每个人的路各不相同。人在路上不仅需要恒心和勇气,还需要智慧和机遇。例如,林肯医生想创出一番大事业,可是一再受挫,事事无成,直到最后作了美国总统。一个人的路上何时辉煌夺目,是不知道的,唯有脚踏实地地走每一步路,才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一千个人便能走出一千条路,自己的路终须自己来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愉快而坚定地走下去。成败得失,不去计较。
14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