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掌与于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文化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强弱来衡量,因而它和国际文化互动的强度和参与的程度呈正相关。先提出 “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原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他于1990年在 《政治学刊》、《外交政策》等刊物上,连续发表 《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文章,后又出版专著 《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基本资源(如国土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构成的 “硬实力”,这是一种支配性的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导向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赞赏和认可程度等要素构成的 “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近,约瑟夫·奈发表的一篇文章《世界政治面临两种实力转换形式》,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他还先后发表了 《驳美国衰亡论》、 《中美都应避免实力错判》等多篇文章。他认为,实力扩散与大国间实力过渡一样是大趋势。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这预示着,在信息时代,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在显现为文化竞争,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文化战争和文化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近日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时说, “中国经济至少还能高速发展20年,但同时要提防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消失”。据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同时他指出, “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和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林毅夫先生的讲话,既不是如约瑟夫·奈所说的 “唯GDP主义”,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逆耳忠言。在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不能是 “人们的钱袋子鼓了,而脑袋瓜子却空了”。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是,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全面崩溃,这个沉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从文化的功能来说,是指它的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和传播力。有些文化精品,特别是作为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世界经典等,是超时空的。我国古代的兵书圣典 《孙子兵法》,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美国西点军校、海军指挥学院和英国皇家指挥学院的重要参考书。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 《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布什总统时,惊讶地发现他桌上摆着两本书,一本是 《凯撒传》,另一本竟是 《孙子兵法》。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重视被称为 “新的文化软实力”: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传播力和杀伤力。资料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文化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航空、重工产业,成为美国大的出口产业,生产总值约占美国GDP的25%左右。据国内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文化影响力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是不相称的。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应该是“以文化人”、“文化天下”。对内强调“以文化人”,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党心民心”的功能,通过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发展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价值的凝聚力。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凸显“文化天下”的向度,即“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价值的传播力。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不息。在这些“流”背后,都承载着不为人察觉的“文化流”。所以从本质上说,中国文化软实力工程乃是“国民性”再造工程,任重而道远。而讲述生动的、鲜活的、具体的“中国故事”,是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工程的一大关键所在。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拟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典型而鲜活的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结好尾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语言形象畅达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