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wu123654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3,关于教学的思想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5,关于教师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问题,对“仁”所作的规定和解释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理解和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不可否认,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正因为如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解读,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便具有了某些积极的支撑意义 “仁者爱人”,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准则,这对现代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将“仁”规定为“爱人”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在建构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时,主张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建立和保持一种有着严格等级秩序而又充分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孔子这种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始于亲而非终于亲,而“孝”被认为是“仁”的真正起点“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研究孔子仁学思想的切入点但这句话受到一些人的批评,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伦理,进而成为一种政治伦理,其目的是为维护专制集权统治服务这种解读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亲亲之孝首先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最真实的自然情感,“孝”只是这种自然情感的最初表达所谓“爱有差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关系,而只是血缘上的远近、亲疏所以差异性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原则”,是自然情感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仁”自亲始,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缺乏爱心的人,能够普遍地去爱所有的人这里虽有远近、亲疏之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是说,“仁”的本质并没有因为程度上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这些内容都体现出孔子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存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仁爱不仅要及于自己的亲人,而且要及于同类之他人乃至自然万物孝弟为仁之本,这个“本”是说“孝”仅是“仁爱”的开端和起点,“仁爱”不可能仅停留于此,必然要进一步扩充和拓展开去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使人人都能感受到仁爱,而不是以家庭为界限,将自己与他人、家庭与社会隔绝开来,更不是以家庭取代社会尔后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对孔子的仁学思想作了简约的概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与“爱物”虽有不同,但是,仁的本质也没有变化,即都是出于一种生命关怀与爱其所以能够如此,是由于人与万物是“一气相通”的,也就是说,人与万物是息息相关、生命相通的在“生命相通”的意义上,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孔子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开启了人类最真诚的同情心,这一基本精神具有超越历史的恒久价值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现代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怪圈,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具有“仁”这样的道德理性,能够洞明事理,按照“仁”的法则去生活和发展在处理人自身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以人类利益为中心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二者必须兼顾,但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反之,我们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凭借着自然的“生生之理”而有了生命和灵性,仰赖天地资源而不断发展进步,如果不去珍惜万物生命,热爱和谐,回报天地万物之恩惠,这样我们岂不成了受父母养育而不报父母之恩的不孝之徒吗?我们还能配称是“德性的存在”吗?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又灵在哪里呢?因此,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解读,确实可以从中领悟到深层次的生态伦理学思想 显然,孔子关于“仁”的这一思想,即便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实现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目的: 1、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3、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意义: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