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蔬菜农药残留论文选题方向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5

wridg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蔬菜农药残留论文选题方向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DOFish

已采纳
1关于农药残留的危害和简单预防万军职业2011/152农药残留危害以及检测技术的分析史长生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093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毒理机制韦友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034瓜果蔬菜残留农药的危害及解决办法孙洪津山东农机化2010/075农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暴露研究进展崔伟伟安徽农业科学2010/026作物换茬须防农药残留危害王勇杂草科学2009/027果蔬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危害与检测毛会超科技信息2009/168“八马”高级绿茶农药残留超标危害健康周巧玲商品与质量2007/Z99农药残留的危害和降解雷国明植物医生2007/0210农药残留对饲料的污染及其对畜产品安全的危害边连全饲料工业2005/0911蔬菜的农药污染现状及农药残留危害张俊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0312蔬菜的农药污染现状及农药残留危害张俊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4/0313利用CO_2废气解决保护地农业农药残留危害路文裕大氮肥2003/0614农产品安全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城镇居民关注农产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周培建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0515利用CO_2废气解决保护地农业农药残留危害路文裕化工生产与技术2003/06

蔬菜农药残留论文选题方向

130 评论(10)

墨香茶厚

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蔬菜作为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之一,其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的健康,并且因蔬菜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其出口优势、效益优势还将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其我国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3。因此,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现行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为保证“菜篮子”安全,2001年4月农业部提出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3年4月推出了无公害农产品国家认证。2007年8月开始,为恢复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上,开展了高毒农药整治行动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在蔬菜产品中非法添加甲胺磷等禁限用农药成分的违法行为,并将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重点检查认证农产品的资质、产地认定条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加强产地监测和对进入市场销售认证产品资质的确认。因而,根据农业部2007年上半年的监测结果,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6%,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放心。 但随着检测范围从大城市到一般市、县和大城市的主要农贸市场到一般农贸市场,随着检测对象由农贸市场到生产基地,随着农药检测内容、蔬菜检测品种、批次的增加,发现蔬菜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高毒农药屡禁不止,硝酸盐、重金属含量超标普遍,黑心菜”、“有毒韭菜”、“青菜用敌敌畏保鲜”、“永年大蒜”等事件不时发生,出口贸易安全纠纷增多。最重要的是我国中小城市蔬菜安全保障难度大。 二、影响中国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蔬菜安全的因素非常复杂,但大致可以从表征因素、过程控制因素、制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表征因素 浙江省安全农产品生产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调查表明,针对蔬菜中三类主要有害化学因素(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而言,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风险环节是源头。环境起决定性作用。工业“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和农药的滥用;生产基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蔬菜投入品包括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种子等。除农民使用生产资料的不科学,蔬菜投入品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合格是导致蔬菜面源污染严重的又一根本原因。另外,蔬菜生长期短、肥水要求高、病虫害多、病虫种类发展迅速、防治难度大的生产特点及其上市鲜活性要求高、货架期短的需求特点,使蔬菜在农产品中的食用安全隐患大,安全管理控制难度增加。 过程控制因素 (1)生产环节。我国目前80%的菜区生产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采取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加上现有管理政策制定时缺乏对生产者质量提高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实践应用的动力等的实证分析,从而使我国现有蔬菜安全管理措施有效性差、成本高。我国蔬菜产品中发现的农药残留,大都因菜农文化素质不高,用药错误造成。 (2)加工环节。我国蔬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生产的产品类型和产品卫生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 (3)流通环节。当前我国蔬菜流通渠道多、流通规模小、流通路线长、市场准入门槛低、参加流通的人员复杂及流动性强等。这不仅增加了蔬菜在流通领域被微生物与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同时也不利于市场信息传递和质量监控。 制度因素 (1)管理体制的协调性不够。我国现行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体制。但总体上,我国政府在构建蔬菜安全管理体系上存在售前行为检查不足,蔬菜进入市场后的监管部门过多,运输中的安全管理成真空地带的状况,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达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还有一段距离。 (2)管理政策实施缺乏受众对象参与。我国的消费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上目前我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市场认证、竞争管理等缺位,使我国蔬菜安全管理无法建立安全蔬菜的优质优价机制,从而导致现有蔬菜管理政策无法调动菜农对安全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和促进菜农增强安全产品的自检意识。 (3)法律法规的强制力不足。当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主要依据2006年11月开始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但该法是对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某些主体、某个环节或某些产品进行规制,以生产记录为例,依然未对供应链各环节信息要求、问题产品追溯的实施主体及监管部门责任进行明确划分。 (4)标准体系不健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滞后、交叉、重复,个别的甚至是相互矛盾;二是与国际对接程度不高,国际采标率不高,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三是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目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缺少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 (5)技术经济的支撑力薄弱。我国农业科技公关的重点刚开始转向蔬菜质量安全,而与此相对应,要求蔬菜生产技术及相应的检测技术不断更新。但现实中蔬菜生产技术很难满足安全蔬菜产业发展的要求。总之,我国蔬菜生产到上市的整个运作系统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6)风险性评价背景资料缺乏。当前我国缺乏食源性危害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资料。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尚缺乏系统监测资料,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尚缺乏定点主动监测网络。而国际上,在化学污染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等就已启动了“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污染与监测项目”。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固定的监测网络和比较齐全的污染物和食品监测数据。 三、完善中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路径与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蔬菜行业组织发育程度低,针对现有蔬菜管理的多数职能,事实上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承担,以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日趋成为新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李岳云等,2007)等情况,为加强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管理理念 从国外发展历程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历了从“产品管理—过程管理—源头管理—责任追溯”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应树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理念,将重点放在源头管理上,并逐步建立起蔬菜质量安全责任与产品追溯的长效机制。 管理路径 我国国情决定蔬菜质量安全的源头管理不仅重要,而且农户参与源头管理尤其重要。但在蔬菜生产阶段,靠小农户自觉遵守各项标准、法律、法规,并主动将其产品接受检验、检测显然不行,在进入市场难与市场交易成本、安全管理成本过高的矛盾激化下,推行“加工企业、经销商、合作社带源头”产业化模式,利用这些组织因市场的压力或对品牌信誉等的追求而提高原料质量的动机,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导入农业和农民之中。 体制环境 我国目前如果完全采用统一控制的组织管理体制还有困难。因此,最小的方案是将一体化组织管理体制,变为“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新体制下,首先应对当前蔬菜产业链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或目前无人管理的盲区需重新分工,分工的原则除考虑到各个部门已经形成的检验检测网络实力,总体上应向农业部门集中。还需实行蔬菜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另外,应建立统一的蔬菜标准体系。
211 评论(14)

刘小大大大

如果是皮肤接触的话一般就是痒和发红。这个用肥皂或香皂洗净就好了。
150 评论(14)

聪明的老婆婆

自从人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后,各种农副产品(指各种农作物产品及畜禽鱼奶蛋类)的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人体健康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农药残留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使用农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农田施药后,药剂可能粘附作物表皮,也可能渗透到作物组织内部并输送到全株,经过一定时间,这些农药将逐渐被降解消失。但如果药剂性能稳定,即可长期残留在植物体内。渗透强的不仅残留量大,污染程度也很大,可直达果实内层。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或用药间隔时间短,产品残留量就会增大。  二是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在农田施药过程中,直接降落在作物上的药量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则散落在土壤中,或漂移到空气里,或被水流冲刷到塘、湖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农药在土壤中残存几年甚至十几年,作物从根部吸收或叶片代谢吸收空气中残留的药剂或被污染的水源灌溉作物,都会引起农药残留量增大。  三是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农药在生物体内聚集。畜禽鱼类体内农药残留主要是取食大量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体内农药聚集。  那么要减少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应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防止和减少农药对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的直接污染,要根据农药的性质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严格掌握用药浓度、用药量、用药次数等,严格控制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使农药进入农副产品的残留尽可能的减少。  二、防止和减少农药在环境中转移的间接污染而导致农副产品中的残留。农药在环境中的转移过程十分复杂,但主要途径是水流传带、空气传带、生物传带。应严禁农药对水域的污染,严禁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风力较大时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农药。通过这些办法减少、阻碍农药的转移污染。  三、防止和减少农药在生物体内的聚集,主要是不使用农药残留量大饲料喂养畜禽,这样乳蛋产品残留量就会大大减少。
81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