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129
离题了材料主要说是,没有主见,做事情受别人影响,最后一事无成 
主持人: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千年一辩”栏目。东周末年,群雄争霸,硝烟四起,礼崩乐废。乱世之中,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悄然诞生,他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学思想在两千多年间历经推崇和毁誉,对中国的政治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谓瑕瑜互见。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就是《千古风流论孔子》。为此,我们通过时光隧道请来几位历史名人,来个群舌论孔。推崇孔子功大于过的正方代表有荀子、孟子、董仲舒,共三位;批驳孔子过大于功的反方代表有商鞅、韩非、墨子,也是三位。现在我宣布,辩论开始,先请正方论述。 荀子(慷慨激昂地): 孔子广扬礼节,遍传孝道,讲求为政者要仁爱,为民者要守节,这一切都是为了安居乐业,并且孔子毕其一生致力于此,他个人的美德和他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永远不可泯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商鞅一字一顿地开了口。他继续道: 这可是孔先生在他自己的《论语》里说的。他只讲礼节和孝道,而不谈改变和创造,国家如果天天在那里复古搞尊卑排序和点头哈腰的礼节,而不去改变、不去创造、不向前发展,那必定使国家陷于贫困和弱小,最终的结果是无业可乐无居可安啊! 孟子(慢条斯语地): 孔圣人说的复古是针对当时把礼节孝道破坏的了时代,目的是恢复礼孝,并不是主张社会后退。孔圣人主张“仁者爱人”,主张“克己复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对的是没有礼仪孝道和没有诚信忠义,他的观点讲究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需要的,就这一点来说,他作为圣人当之无愧。 韩非子(微笑着环顾左右): 我个人认为孔老的观点是贵族式的和精神享受的,不能解决实际的民生的问题,所以虽然没错,但却不合时宜。 董仲舒(激动异常): 怎么不合时宜?试想,如果一个君主不施仁政,各级官僚都各自为政、儿孙们都不讲孝道,那么国家和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又怎么能安宁呢?不安宁又怎么能乐业呢?我看他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合时宜。 墨子(拍案而起): 问题就在于孔大人他只谈礼孝,不谈作为,只谈仁爱,不讲平等,对这些观点我实在不能苟同。爱就要无差别的博爱,我坚决反对有等级差别的爱。 孟子: 我看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我母三迁造就了我的今天,这就是爱的力量;我母在则不远游,使她老人家安度晚年,这也是爱的力量。这足以说明,一个人只要有了爱,既能事业有成,也能家庭和睦。 刚才墨子谈到孔先生的爱不是博爱,其实不然。比如孔先生主张“有教无类”,说的就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嘛。至于等级差别,是指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生活当中要分清上级和下级、分清长辈和晚辈,在学校要分清老师和学生,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含糊的…… 主持人: 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辩论到此结束。纵观正、反两方引经据典的论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分出胜负。但我相信大家一定从中感悟到,孔子的思想有其积极和谐的一面,但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它也有消极和局限的一面,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该简单全收,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制作本期节目的真正目的。好,今天的节目到些结束,感谢六位嘉宾的参与和广大观众的收看,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历史是名人创造的吗?不是。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
帮你写作业,有啥好处啊都说时势造英雄,名人也是历史的造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