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edexia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从而促进个性日益完善的教育。当今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教育应从过去单一技能的培养改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肩负着以独特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的美术教师,如果要成功地把美术课上成博得学生们喜爱的课,教师就要优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因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群体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轻易碰伤他们脆弱的心灵。1、利用美术的学科特性,与学生从心底里坦诚地沟通情感,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表达。美术,是一种表达,是一种沟通,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从而引起共鸣。通过美术教学过程和学生坦诚地进行情感的沟通。让他们在作品中自由地宣泄情感,不要在作品内容和形式上过多地去束缚和限制他们。比如,同样的风景,在某同学的画中体现出来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但在另一个同学眼里,则有可能是乌云密布,荒凉一片。这样,让他们把平日里所不能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都在美术作品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负面消极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乐于学习。 2、结合美术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兴趣而言,有的喜欢体育,有的爱好音乐,有的迷恋美术,有的倾心文学;所以要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批评、指责和埋怨,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心里找不到一个平衡点,就会在负面爆发,引起学习差、纪律差、思想道德败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产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特别是成绩不太好的孩子)的其他方面所潜在的创造力,有这样一则事例:有一个男孩,成绩很差,没有任何特长,是个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了解情况后并没有把他视为后进生,而是千方百计找出这个孩子的优点,帮助他找回失去以久的自尊。有一天,这个男孩随手画起来,被老师看见,老师马上对他的画大加赞赏(其实那只是男孩随手涂鸦),并帮助他修改,还推荐给当地的一家小报。男孩受到了鼓励,从此画画更加用心,后来终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正是因为老师发掘了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鼓励,才使这个被视为后进生的孩子,扬起上进的风帆。所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未必就要在文化学科不见起色的成绩上去耗尽他们的精力,去伤害他们的自尊。二、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1、在教学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多赞扬鼓励学生,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在教学中多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你真棒!”“你画的真好!”“没问题,你肯定行!”。并同时和学生建立多些联系:如和孩子们交流时距离上稍微靠近些;或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用平缓的声音、和蔼的表情提醒孩子们慢慢来,别着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2、教学的内容多选择孩子们熟悉或喜欢的,特别要注意形式和方法应适合孩子们各阶段的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避免孩子觉得太难,没有信心。比如,他们刚接触一个较没把握的课题会觉得很紧张、无助、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样画”和“老师,你帮帮我”等一些语言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或者会在作画中出现用线断续、画面简单,形象小、涂色轻等问题。如果在课堂上接受到了这些信息就要及时调整课题的难易度了。一般在新课题开始时多用简笔画先练习造型、或采用一些能够落笔大胆、肯定、表现粗犷风格的工具,让孩子使用自己的线和颜色。作业要分步完成,要求别太高。尽量给他们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确认内容没问题的话,最好问一下内部人员,看一下真是原因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 ,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二、 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21世纪即将来临,与所有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也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 题。 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 动 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还进一步提出:“美育对于培 养学 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 要作 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正是由于国家对素 质教育 的强调和对美育的重视,使得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 期,给未 来的发展以良好的开端。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 育的要求。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 现 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 程 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其 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反过来说,一个人的 基本素 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 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 影 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人的目标 是我 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 将人的 目标放在首位。 21世纪熹微初露,人们对未来作了种种预测,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作了各种各样的 设计。未来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变化的速率更快的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 才 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之相适 应。 所以,21世纪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 人,具 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具有这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是各个学科教育必须承 担的共同 责任,当然各学科所具有的目标可能更为具体。 现代美术学科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 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 未 来美术学科的教育目标应综合两者来决定。 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未来的主要任务是: 1.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切实将美术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通过向全体学 生实施有效的素质型的美术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并以这种美术教育观念为 主导,全面进行美术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 2.加快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理顺学校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并完善美术 教育管理机构。国家教育部将组织力量起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并制订与《条例》 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 度, 将学校美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综合教育改革等各项工作中去,使学校美术教育与整 个教育 工作协调发展。省级教育部门应在近期建立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齐专职艺术教育 管理干部 和美术教研员。努力使美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业务指导网络更趋完善。 3.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学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 课堂教学,因此,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到2000年,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 初中的美术开课率应达到100%。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国家规定将美术课时开足。同时, 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尽量扩大每一节美术课的教学效益。 4.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 一步提高美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各地都应根据本地师资需要情况和实际可能,制订出到20 10年前切实可行的美术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美 术 师资缺乏的问题。在下世纪初,初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美术师资数量的需求,并使师 资质 量有较大提高。 5.在加快发展城市学校美术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探索和寻找 适应中国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占有很大 的比例。只有当中国的农村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才会具有真正 意 义上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快农村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中国美术教育界所 面临 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6.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设备、器材配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 件。现有的教育经费中,应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美术教育。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制订合理的设 备、器材配备标准,力争在短期内达到标准。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学校美术 教 育的办学条件,为美 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7.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加强美术教育科研工作,努力解决美术教育 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中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队伍的人数 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建立一支具有 较 高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高等院校应有更多的学者投身 于美 术教育的研究,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基层的美术教师也应 努力提 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面向未来,中国美术教育界愿意加强与国际美术教育界的联系,广泛地进行学术交流, 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同推动人类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