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0

dongdezhenx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专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ttlehouse

已采纳
编辑本段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糖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专业

232 评论(13)

elevern

历史学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中国文献学基础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杭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中国史学发展史》 尹 达 《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 蒋 俊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中国通史 《新编中国通史》(1-4册) 邱树森、陈振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历史》 (1-5册)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物博物馆学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王玉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文物鉴定指南》 朱凤瀚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王宏钧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修订版) 专门史学科专业 (1)中国思想史专业 古代汉语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79年版或其他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高振铎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历史文选》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 未刊本 以上任何一种及其他高校通用的文选教材之一均可 《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 张世禄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 及其他年版 (其他相关古汉语教程教材之一种亦可) 中国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刘泽华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2001年将出版修订版) 《政治学说简明读本》 刘泽华、张分田 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 古代汉语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79年版或其他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高振铎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 《历史文选》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 未刊本 以上任何一种及其他高校通用的文选教材之一均可 《古代汉语教程》(上、下册) 张世禄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 及其他年版 其他相关古汉语教程教材之一种亦可 中西关系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周一良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西关系史年表》 黄时鉴 浙江人民出版社 《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 张国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专业 古代汉语 同上面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刘泽华 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国历史》(1-5册)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中国通史》(1-4册) 邱树森、陈振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明清史专业 古代文献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清史 《明史》(上、下册) 南炳文、汤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 郑天挺 天津人民出版社 《清朝简史》 杜家骥 福建人民出版社 如以上参考书不易找到,亦可参用其他同类书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中国近代史专业 《新编中国通史》(1-4册)《中国历史》 (1-5册) 张岂之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新编中国通史》(1-4册) 邱树森、陈振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历史》 (1-5册)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专业 《新编中国通史》(1-4册) 树森、陈振江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历史》 (1-5册) 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请使用你所能见到的最新版本教材 《简明中国近代史》 陈振江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周恩来与大国关系的变动(1945—1975)》 米镇波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月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 徐 行 天津社科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周恩来的著作。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学报等 中俄关系史方面的考生直接与米镇波联系。(电话 23500346、23508422) 以上内容可随时调整,请注意南开大学有关网页 历史地理专业 古代汉语 同上面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邹逸麟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地图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历史地理部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日本史专业 日本史 《日本史》 吴廷璆 南开大学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 万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战后五十年》 王振锁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现代史编上下卷(共四册) 吴于廑、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历史文献学专业 历史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吴 枫 《中国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1994年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古代汉语 同上面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典文献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吴 枫 《中国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1994年 《中国文献学》 张舜徽 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古代汉语 参考数目同上 拉丁美洲史研究方向 拉丁美洲史专业 1、世界近现代史。参考书目与美国史和日本史相同 2、拉丁美洲史 《拉丁美洲史纲》 李春辉 商务出版社 《现代拉丁美洲》 托马斯·斯基德莫尔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冲突与合作: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的历史考察》 洪国起 山西高校联合出 版社1994年版 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方向 世界通史 世界史(1—6卷) 吴于廑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 周一良、吴于廑 商务印书馆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周一良、吴于廑 商务印书馆 古代世界的文化与宗教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与世界上古、中古史相同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方向 1、世界通史参考书目 世界史(1—6卷) 吴于廑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 吴于廑、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 吴于廑、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1-10卷) 王绳祖 世界知识出版社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吴象婴、梁赤民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同。 美国史 美国史 《美国史新编》 杨生茂、陆镜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 李剑鸣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 张友伦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 丁则民 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崛起与扩张的年代1898-1929》 余志森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 刘绪贻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战后美国史1945-1986》 刘绪贻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国的历程》(2册) [美]约翰·布卢姆 商务印书馆1995年重印 最近5年《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美国研究》等刊物上的美国史论文 说明:第2-7种参考书人民出版社将于2002年内以《美国通史》为题一次出版 世界近现代史(1500-1990) 《世界史·近代史编》(2册) 吴于廑、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史·现代史编》(2册) 吴于廑、齐世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版
334 评论(14)

呦呦嘿咻1

找论文资料肯定去知网了,清华搞的,我国的论文基本都在那里了
16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