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2

wahaha1234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青年亚文化论文800个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静望云卷云舒

已采纳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一般来看,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出现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热的趋势。 亚文化(subculture),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如因阶级、阶层、民族、宗教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同,都可以在统一的民族文化之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或地区文化即亚文化。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问题在于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从而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作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作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其实,青少年就是借助使用媒介这一活动来实现对成年人掌控世界的逃避和抵抗,由于这一亚文化是青少年自己亲身参与创造的,因而它媒体多于传统媒体等。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给予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中流行的亚文化构成了对体现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英国主流文化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情景下,阶级的对立也表现在文化领域,平民阶层的青少年因无法进入主流文化而自创了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富有反抗的象征意味。例如,光头仔的行为表面上是在追求一种粗野彪悍的形象或风格,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形态企图。S·霍尔指出,尽管这种离经叛道的亚文化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但它仍是“对一种前革命的社会、政治和组织问题的后革命的文化反应。”“但是,一些亚文化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它们浮出水面,变得可辨认并被贴上标签;它们一度控制公众注意的舞台,然后它们淡出、消失或被广泛传播以至于失去了它们的独特性。这里,正是亚文化结构的后一种,主要与我们有关,无赖青年、摇滚客或光头族的奇特、前卫的着装风格、关注点和环境等等……”迪斯科夜总会、光头党、朋克、嬉皮士、摇滚乐……直至群居、吸毒、同性恋等从文化到生活各个层面,这些一度成为英、美60年代的一道文化景观。青少年就是通过这些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因而,这种带有反叛色彩的青年文化具有后现代的倾向。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那种“披头士列侬式”“充满愤怒”的抗争意识弱化,即反叛阶级、种族、性别主流文化的意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

青年亚文化论文800个字

140 评论(12)

一汪水hehe

回答 如何正确看到亚文化,亚文化的定义本身就和主流想抵触,如果亚文化成为主流,那就不是亚文化了。另外,近代以来,大量的亚文化转变为主流文化。几乎每代人携带者“亚文化”,随着人口代际成长,“亚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远的不说,网络文化现在可是不折不扣的主流。但十五年前,标签就是叫网虫,叫冲浪,叫新新人类。 一切都是代际话语权迁移,与人口结构有关,当然,这种代际迁移只发生在大众传媒时代。这种迁移是必然发生的。年轻一代,掌握时间优势、最终的生理暴力优势,生物学意义上必然取代旧一代人。即使旧一代人手握“资源”、“上升通道”。但归根结底,世界是年轻人的。如果题主本意是越来越多亚文化,共同侵占了文化市场份额。那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市场供需问题了。文化市场也是市场,并且芬吉商品普遍存在。 对某一文化而言,外部性效应很严重,即喜欢某种文化的人多了,会对你需求它的程度造成重大影响。在年轻群体中,逆反文化需求普遍存在,造成了年轻人天生反主流。这时候外部性就是负面的。而同时存在的社会心理(跟风),也让部分文化产品具备普适性 提问 如何看待社会中的亚文化 回答 请稍等 提问 能不能快一点 能不能快一点 回答 亚文化作为社会部分人群的精神抚慰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而一些新兴传媒平台和逐利资本会利用其“夸张性”吸引眼球、带入流量、获得回报,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更加扭捏作态,从根本上背离亚文化本身的“合理性” “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人类的主流文化如同大江大河,总是在融汇各种涓涓细流之后,才有大江东去的生命力。坚守主流价值底线,同时开放包容、积极疏导,方能化解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在主流引导下多元文化互动共生,使得主流文化更加具有兼容性和共享性在去中心、去门槛的互联网时代,网红、直播、游戏、粉丝、说唱、街舞、同人漫画、霸道总裁文……各种与正统、传统主流文化形态相去甚远的亚文化形态,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出一种“主流化”倾向,这一现象值得高度关注、深入分析和理性面对。 客观认识亚文化现象 互联网时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提出挑战 积极扬弃与转化亚文化,让主流文化更兼容 提问 我们如何看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 ??? ??? 更多13条 
351 评论(8)

点点点心

「摘要」青年群体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使青年文化的精神特质极具时代性,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势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嬗变,从文革后政治化意识形态的解体到当代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建构,青年文化经历了从解构走向整合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深受大众文化影响的青年文化对旧的政治化意识形态起到解构的作用,而当代的青年文化则依靠大众文化特有的整合力成为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具有理性精神与世俗精神的双重特征,构成了当今时代精神的主流。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年文化,解构,整合 一 所谓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①所谓青年文化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法的概括。”②青年群体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对象,因此大众文化的特质势必影响青年文化的变迁轨迹。 二 青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总是相对于成人主流文化而言,八十年代之前,青年文化只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在改革开放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所驱动的青年发展和青年运动,在社会领导层严重老化的背景下,青年文化凸显出与成人社会主导文化规范相冲突的明显的异质特征。八十年代的主流文化基本上是在严肃文化的层面上定位的:批判和反思、引进和创新、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因此八十年代的青年亚文化虽不再追求仿效官方的意识形态和体制文化,但仍有所师承,与第三代人的特质一脉相承的理想主义、理性主义社会和政治关怀成为当时青年文化的明显特征。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大陆的登陆,完全独立于主流文化的青年文化的异质化特征渐露端倪。青年文化与成人主流文化的离异,是与大众文化的解构性的文化品格所分不开的。而大众文化的登场则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展开一脉相承。后现代思潮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是解构主义和反逻各斯主义,超越和否定是其基本意旨,消解和解构传统是后现代主义首要而基本的文化功能,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主张极大的启蒙和开掘了人们的批判精神,诱发了价值重建的主体性冲动,这成为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动力。丹尼尔·贝尔认为大众文化的特征就是“不断的表现并再造‘自我’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它尽力扩张,寻觅各种经验不受限制,遍地掘发。”③丹尼尔·贝尔所描述的正是大众文化现象,对个体经验的无限度扩张显示了文化本身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一切传统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被个体的心理、意志、激情、欲求所刷新。大众文化的平民化、世俗化、个体化一方面使大众文化缺乏理性和深度,另一方面又使大众文化具有文化平等和解构权威的进步意义。 八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之后,全社会都感到了改革的阵痛和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失落,混乱无序迷惘的浮嚣,知识尊严失落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严重流失,为大众文化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大众文化的霸权势力和征服意义,使众多的知识分子苦心经营起来的自认为日臻完善的知识体系日渐坍塌,具有反叛与消解意味的大众文化如潮水般吞噬消解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而且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他们天生具有历史记忆的缺失,而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使青年文化中政治化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失效,青年文化发生巨大的转型。而这一时期的青年文化在反叛传统的同时,也没有新的理想归属和寄托,处于价值真空的年青一代在同一生存境遇中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崔建、王朔、汪国真等成为此时期青年文化的代表。在文化和价值的断裂失去以往真切的理想和信念后,青年群体已迷失了生存意义,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崔建感受着虚无却不甘虚无,竭力执着的寻找,但是在失去真切的信念后,这种寻找成为一种无休止的流浪。“多少次这样不停的走,可多少次这样一天到头。”(《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而作为大众文化“顽主”的王朔在传统价值体系失效后,则抱着一种反讽的态度对纯文化、精英文化进行恶作剧式的颠覆。正如同崔建的意义不在于他所表现的反叛与宣泄,而在于他所表达的不甘虚无的理想主义冲动。王朔的意义不在于他“游戏人生”的态度,而在于他对传统的消解,在于他对“既往神圣”的反叛。不同于崔建的苦苦追寻,也不同于王朔的玩世不恭的嘲讽,汪国真则以他所特有的轻飘飘的词汇为青年提供一种甜腻腻的抚慰,以小布尔乔亚式的矫情驱赶价值失效后的痛苦与空虚。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短暂的空场,启蒙意旨的作品不仅与激进的启蒙立场无关,而且也缓解了文化市场商品稀缺的紧张。同时,自八十年代以来,激进的创新运动一直在亢奋中进行。传统的文化制品中断了生产,需求在集聚中膨胀,人们无法忍受“无根”“悬浮”的状态,迫切需要一种心理慰藉。于是,在有效需求市场规则的操纵下,一举导致了怀旧文化的成功。大众传媒不失时机的制作了“怀旧”和“归根”的形象,一种是从空间上归,即家国之恋和乡愁,一种是从时间上归,即童年和历史的回忆与怀旧。正是在充满裂隙、混乱、错位的时空语境中,九○年代中国都市涌动其一股浓重的怀旧和乡愁情调。“跨世纪”的希望与世纪末的彷徨交错杂揉,统统被包装成诱人的商品,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在青年文化中“精神家园”“人文精神”一度再成为时髦语汇,青年群体把乡愁寄托于精心制作的乌托邦,青年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性“恋旧”则是“毛泽东热”的兴起。此时,“毛泽东”成为一个具有浓厚主观色彩意蕴丰富的文化载体,青年群体对毛泽东的崇拜不同于政治化意识形态下的个人崇拜,“毛泽东”再度成为青年群体的精神偶像只是给青年群体制造一种“归家”的抚慰。“毛泽东”作为形象成为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品,青年群体只不过构造了一种“拟历史”的时尚完成了一次精神消费。对于此时期青年文化的嬗变,必须联系宏观的时空境域才看的更为真切。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在短短十几年走过西方人几个世纪的思想历程,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使人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冲击、震荡与裂变。一方面,对进步史观、现代性、工业化的热烈拥抱已经构成独特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铺天盖地的现代化、全球化浪潮面前,又总是感到内心深处的隐隐作痛,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及后现代思潮暗合。在这两种时空维度的冲突与撕扯中,人们无奈向尘封的记忆寻找安抚,将这种非自觉的文化心理反抗加以合法化,制成一种万能膏药,贴在现代化造成裂痕的与伤口上。 九十年代以后,新生代艺术家为迎合大众口味,逐渐以流行文化来为自身定位,新生代的文化产品直接决定了青年文化的特质,使新生代人从第三代人的文化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场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到文化范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体从对社会的历史的共同经验的关注转为具体的个体的独特经历和生命经验的关注,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开辟与之隔离的另一个话语系统和文化空间,使青年文化从政治的道德的理念的负载之下解放出来。青年文化在解放自身的同时,也造成了青年群体在传统意识形态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整时空观的破碎,传统意识形态下建立的价值体系失效,终极意义上的关怀与信仰缺失。对真理追求的热忱、对超越的渴望和对传统的反叛共生于青年文化中,青年群体在此时发出了“上帝死了”的呼喊,尼采哲学在青年群体中的一度流行使自我反叛成为可能,而虚无也开始逼近,以虚无主义的态度、非理性主义的方式来追求超越,结果往往是从超越走向世俗。“青年从毛严峻政策中获得自由后,正走向强烈的消费主义文化。在所有的代际差别中,最显眼的莫过于在穿着上,无论青年男女都热情的加入到‘形象革命’中,从年轻女性和保守的老年女性之间反差最大。”④从严肃的主流文化中解放出来的中国青年走向了崇尚形象与时尚的消费主义文化。“追星”成为青年文化的流行时尚,以对大众文化明星的崇拜填补终极关怀的缺失,以寻求暂时的慰藉。同时,弘扬个性也成为青年文化的主旋律。“另类”成为青年文化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另类作为一种时尚,或标榜精神上的特立独行,或鼓吹风格上的与众不同,或追逐个性上的唯我仅有。总之,另类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这实际上是生活在后工业社会中的青年为摆脱茫茫人海中的孤独而对异质化表现的渴望,为摆脱现代都市中的孤独,把一些看得并不多么顺眼的东西标上“非我族类”的标签,从而把自己安全地投靠进潮流的大部队里,在寻找到一种得以安身的“归属感”之后,又蠢蠢欲动起来,开始觉得做另类是那么地有性格,那么地引人注目,那么地不平淡,他们便开始摆脱“这类”而加入“另类”。同时,奉流行文化为时尚的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的浸淫之下,又开始按照流行文化的标准来设计自我,在人群中展示他们或怀旧,或忧郁的个人气质,并把自己标为“另类”。殊不知,这种对个性的追求实际上付出了“从众”的代价,这种对旧规则的反叛实际上是对新标准的顺从,这应验了思想家阿多诺提出的“伪个性”,在这里,另类的流行变成了一个悖论。当另类以精神层面上的特立独行博得另类之名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夜之间人人都看似和自己成了同志,曾经的坚定和犹豫、选择和背叛都变作一个轻松的玩笑。
11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