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ray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彝族民歌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也有差异。凉山南部地区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区的民歌轻柔优美,东部依诺地区的民歌敦厚朴实。过去的彝族民歌,总的说来给人以压抑低沉之感,但其朴素优美的民族、地区韵味十分鲜明。民间器乐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独立发展,自成系统。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历史时空跨度极大。常见的有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胡琴、彝箫、竖笛、唢呐等。此外,吹木叶,即以一片树叶来吹奏乐曲也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几乎所有的妇女,无论老幼,襟前都挂着一付口弦,随时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月琴多为中青年男子喜爱,其中不乏优秀的民间月琴手。50年代,凉山彝族姑娘沙玛乌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的月琴.受到热烈赞扬。 凉山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民间舞一类是产生于生产劳动中的舞蹈如荞子舞、包谷舞、织毡舞等,大多是模拟劳动动作和表现生产过程。另一类是在节日或在婚嫁欢乐场面中常见的舞蹈如跳锅庄、跳“都火”、对脚舞、被毡舞、芦至舞。有的表现耕牧的勤劳。丰收的欢乐,有的表现征战的勇敢、爱情的追求。 彝族的民歌音乐存在三个色彩区: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的大小凉山,云南的中、南、北部,贵州六盘水地区和毕节地区。凉山彝族的山歌称“丫”或“丫合”,独用假声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调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现象。由于当地生产力低下、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倾诉悲惨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诉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凉山彝族的叙事歌、婚嫁仪式过程中的“媳谐尼几”(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为特有歌头词句贯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种,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为“妈妈的女儿”的《阿莫里惹》,叙述历史的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长篇叙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间文学中的杰作。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见。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至于贵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样且带有地域特色,民间常按大、小的分类观念划分为山上唱的和家里唱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歌会、歌节上按一定程式对唱或独唱的“曲谷”和用汉语唱彝歌的“霎叉”,后者包括婚礼各环节伴娘考问接亲人的“骂挪”、“搓果朴”、“鲁果朴”,宾主互祝的“鲁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礼歌,以及统称“褃合”的丧事歌、叙唱民间故事和历史神话传说的“走谷”等等 
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 王丽珠 ( 彝族 ) 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内处于静止状态。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又兼收并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 道教由于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特别尊崇,迅速地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加之,彝族先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汉末唐初,道教就传入彝族先民的聚居区。紧邻云南的巴蜀 ( 今四川省 ) ,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居住,秦汉以后,特别是西蜀,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在张陵入蜀创立五斗米道之前,道家和方术就很盛行,已经出现了严君平、杨春卿、董扶、张霜、李固等一批道学方士名家,为张陵上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准备了良好的条件,鹤鸣山地处西蜀 ( 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 ) ,西蜀就成了五斗米道的发祥地。张陵又在除北邙山治以外的巴蜀境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四川又成了道教的基地和大本营。而鹤鸣山的地理位置当时恰好是西南各少数民族流移迁徙频繁之地,现今居于云南、广西的彝族,其先祖原分布在秦陇一带,秦汉魏晋时期,一大部分彝族先民南下四川流徙云南,这样,他们把鹤鸣山的五斗米道带到了云南,丛云南迁徙出去的彝族先民,又把五斗米道传到了外地。《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又载 : “汉,孟优,蒙化人,居巍宝山,土师孟获兄也。素怀道念,常往来澜沧、沪水间,得异人长生久视方药诸书,随处济人。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军中误饮哑泉,辄手足四禁不语,或谓优有良药,使人往求之。优进仙草立验,亮惊异之,与语人:天运会深有契。后入峨眉山,不知所终。 其子孙于元时,赐姓孟。”胡蔚本《南诏野史》又载 : “细奴逻……于唐太宗己酉贞观二十三年即位,年三十二岁,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据南诏。……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时澄江人波罗旁有经济才,用为文臣,郭郡矣素以勇略闻,用为武臣。又有杨波远者,相传为东汉时人,常骑三角青牛,号神明大士,能知盐泉。滇中盐泉多为波远所开创。”这两种史籍中提到的蒙化 ( 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 、巍宝山 ( 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唐代南诏酋长细奴逻的耕牧地 ) 、南诏 ( 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漾 彝族自治县 ) ,均是汉代以后彝族先民的聚居地。 道家或道教传入彝族地区后,彝族先民很快的就吸收了符合自己祖先崇拜观念的思想内容,来充实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彝族先民们把道教教主老君和自己的祖先联系起来,把老君认定成是与自己祖先的祸福,与本族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神人 ; 又把一部分道教尊神和道教神仙请过来,与自己的祖先神相迭,相合 ; 还把一部分道教神也召进了自己的祖庙中。 在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耸立着一座巍宝山,在巍宝山上建有一座青霞观,观内主祀老君,又俗称老君殿。它建在巍宝山的北面山腰,依山而进,层层迭深,崇台高阶,宏伟壮观。第一院系准提殿,内奉准提道人和老君的十六弟子。第二院有大厅和南北两厢房,大厅为全观主殿,奉太上老君塑像 : 坐状,左手拿八卦图,右手拿芭蕉扇,腰系青霞玉带,膝前有青牛、白象。塑像两旁书楹联两副,其一曰 : “东渡涵关儒问礼 ; 西游印度佛皈依。”其二曰: “一清之清自然真清,清虚妙境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冠全仙。”从大厅出来,南厢房屋格下悬有大匾一块,上书“片石含青”。内立石碑,正面镌刻康熙五十八年的《巍宝山青霞观常住田碑记》,背面镌刻嘉庆十五年的《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这一青霞观的建盖,相传是为了纪念老君降化南诏酋长细奴逻。康熙《蒙化府志·蒙氏始末附》载,细奴逻“耕于巍山之麓,其妇往 ,有老人美髯,戴赤莲冠,坐于盘石。旁有二童子,左执镜,右捧杖,侧有青牛白马。向妇索食,妇敬享之,回家再炊而往,考人复索之,又享之。如是者三。奴逻怪其迟,妇告之故。因同往谒拜于盘石下,老人谓曰: ‘尔夫妇何所欲 ? '奴逻叩祈福佑。老人因击其耜十三,曰 :‘尔子孙富贵,奕叶相承,其数如此。'遂冉冉腾云而上。嗣是树畜繁盛,部落日归,号蒙舍诏。”在《重修巍山青霞观碑记》中也载 : “巍山灵峰传为道祖显化地,南诏发祥实基于此。”民国《蒙化志稿·祠庙志》又云 : 青霞观“一名清微观,昔老子降化细奴逻之所。”这些记载,宜扬了“君权神授”、“神道设教”的思想,但从中反映了彝族将道教教主老君视为是与自己本族利益相关的重要神人。至今居住在巍宝山周围的彝族,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要赴魏宝山赶会,到青霞观烧香磕头、献酒献果子祭献老君。除此外,在到巍山土主庙祭祀祖先神细奴逻的同时,也要祭祀老君。在今云南省祥云县城东南七十公里处的天峰山上,有一座石筑者君殿和一座土主庙。老君殿内祀老君,土主庙内祀彝族祖先罗五。当地彝族相传 : 明万历年间,罗五在天峰山放羊,遇见一白发老人跨牛而来对他说 : “此仙都也。”说完转瞬不见,罗五于是遍告官绅,官绅即在天峰山建起老君殿。后,罗五死,其后裔认为罗五曾被老君指点,也在天峰山他放羊处建了土主庙祭祀他。云南楚雄哨区有彝文《指路经》载 ; “毕摩的法道,太上老君传,太上老君他,神通很广大,你不听教导,祖师不允许。 "( 云南社科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印 ) 道教中的斗姆,亦名天后,系道教尊神,是道教诸星神中最受尊崇者。彝族对斗姆十分尊崇,贵州省彝文古籍称斗姆为“娄合”或“娄母密妮”,即女神与天宫最尊的女神。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族称斗姆为“德莫帕蛇”,即祟敬很盛的神。居住在云南省哀牢山区的彝族,是把斗姆演变为自己的祖先神,称斗姆为南诏王细奴逻之母沙壹。这也是哀牢彝族将自己先祖的哀牢夷九隆传说与斗姆生九子传说揉合在一起的反映。哀牢夷九隆传说见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 中华书局版,第 2848 页 ) 载 :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枕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枕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 : “‘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 ? ’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 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 ”斗姆生九子传说见道藏《北斗本命经》云 : “昔在龙汉,有一国王名周御,有王妃号紫光夫人。生莲九色,化为九子。其二长子化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其七幼子为七星。圣母紫光夫人尊号北斗九真圣德皇后。”哀牢彝族将这两个传说揉合在一起,认为斗姆即沙壹,沙壹即斗姆。这种意识使云南彝区多建有斗姆阁,内奉斗姆。其形象是 : 头戴道帽,三面六只手,正面有三只眼,其中在眉心的一眼为纵目,六只手中,左边的三只手从上至下分别握着日、月、方天戟,右边的三只手从上至下分别握着印章、金铃、斩妖剑。彝族定期到斗姆阁举行祭祀仪式。此外,道教中的西王母,亦名西姥,或称金母、王母娘娘、王母,系道教神仙。《汉武内传》谓其为年约三十,天姿掩蕴,容颜绝世。郭庆藩《庄子》注其年若十六七,有仙姬随侍,降于汉武帝宫廷,赐食三千年一熟之蟠桃。《墉城集仙录》谓其为西华之真气所生之,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彝族同样视西王母为尊崇之神,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有西灵宫,内奉彝族祖先西膜,尊称为西灵圣母。楚雄彝族说西膜即西姥,西姥即西膜,西主母即是西灵圣母。 彝族除将一部分道教尊神和道教神仙请过来与自己的祖先神相迭、相合外,还把一部分道教神召进了自己的祖庙中。在彝族的一部分土主庙中,除主祀自己的祖先神外,还祀有道教尊神和道教俗神。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蒙国土主庙内,除祀祖先神细奴逻外,还祀有城隍神,立于祖先神之旁 ; 在同一县的北山土主庙内,除祀祖先神凤伽异外,还祀西王母和财神 ; 在同一县的大仓土主庙内,除祀祖先神阁逻凤外,还祀有土地神 ; 在同一县的大村土主庙内,除祀祖先神细奴逻外,还祀有土地神、财神。在漾 彝族自治县平坡土主庙内,除祀祖先神孟获外,还祀有西王母 ;在同一县的上皇庄十五庙内,除祀茶氏彝族祖先外,还祀有土地神、城隍神、药王神。在永平县羊街土主庙内,除祀有张氏彝族祖先外,还祀有土地神。 道家或道教传入彝族地区不仅时间早,而且很快被彝族民间所接受,与彝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揉合在一起,推进了彝族祖先祟拜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一是道家或道教思想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生活模式相吻合。道家或道教思想源于古代的鬼神思想 ; 源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的巫术和神仙方术 ; 源于谶纬之学 ; 源于黄老思想。道家或道教思想的这些渊源与彝族的宗教观念不相悖逆。鬼神思想是彝族先民在万物有灵的灵魂观念下产生出来的鬼神世界的反映,彝族先民把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已亡祖先视为神灵,对其进行祭祀祈祷。道家和道教就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彝族先民的许多神灵作为自己的神灵 ; 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这也是道家或道教渊源的东西,而在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中,遇疾病和疑难问题也兴占卜,交通鬼神则有毕摩 ; 道家或道教以阴阳五行推验灾异祯祥,也出自彝族远古先民羌戎的原始阴阳观 ; 道家或道教思想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彝族先民的灵魂观本身就充满着神秘。由于二者思想内涵的相符,道家或道教思想就很快深入彝族民伺,形成广泛而雄厚的基础。象征和标志二者的一些东西也自然的相合,彝族崇拜葫芦,认为始祖从葫芦出,有的彝族人家供奉葫芦祖先,有的人家把葫芦悬于大门头上,而葫芦又成了道教及其医药的象征和标志,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腰间常系一葫芦 ; 唐宋之际的著名道士陈传则是“斋中有大瓢挂壁上” ; 元代著名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居的长春宫,有“匏瓜亭”。彝族以虎为图腾,崇拜虎,而春秋时,老子、列子均以虎为道号或为姓。道家或道教深入彝族民间的第二个原因是,以彝族先民为王室的南诏统治者,在与唐王朝频繁亲密的交往中,受到唐王朝尊祟道教的影响。唐初,南诏酋长细奴逻在未建立南诏政权之前,就与唐王朝发生了密切联系,在“永徽癸丑四年遣逻盛炎入朝,唐授奴逻为巍州刺史,赐以锦袍。”到细奴逻之孙盛逻皮继位时,盛逻皮正式在南诏确立了道教的地位。于开元十四年 ( 公元 726年 ) 立庙祀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为圣人,把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王羲之作为道教圣人祀奉 ; 到阁逻凤为王时,阁逻凤立《南诏德化碑》,碑文有“阐三教,宾四门”,三教就包括道教在内,到唐德宗贞元十年 ( 公元794年 ) ,唐使者与南诏王异牟寻订盟共击吐蕃、使用的是道教宗教仪式。《蛮书》 载 : “贞元十年,岁次甲戌,正月乙亥,朔,五日己卯,云南诏异牟寻及清平官、大军将与剑南西川节度使判官崔佐时谨诣玷苍山北,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谨率群官虔诚盟誓,共克金契,永为誓信。其誓文一本请剑南节度随表进献 ; 一本藏于神室 ; 一本投西洱河 ;一本牟寻留诏城内府库,贻诫子孙。伏惟山川神只,同鉴诚恳。”以彝族先民为王室的南诏政权统治者,始终与唐主朝保持着亲密联系。这种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彝族的宗教观念较其他少数民族更广泛地受到了道家或道教思想的影响。彝族也就在不断吸收道家或道教的文化思想过程中,发展了自己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的宗教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