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llpp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 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诗歌,我人生一道亮丽风景爱诗,读诗,写诗。诗歌陪我已经走过了自己人生10多年的酸甜苦辣。说起和诗歌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下96年秋天的事儿。因为自己的一首诗歌在北京获奖,当时自己是不顾家人担心,拿了1500元钱奔赴北京参加了笔会。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认识了牛汉等著名老诗人,还领略了首都大好风光,开阔了视野。半个月后,当家人着急到北京要找我的时候,我顺利平安的回到了家。不仅同学们高看我,学校也表扬了我。那一刻我觉得诗歌就是我生活中的翅膀,只要扇动几下就可以飞往理想中的"瓜哇国"去。诗歌总是和爱情牵连的。16岁那年,遇见邻村的一个女孩,内心扑腾腾的乱跳。她穿着粉红色上衣,便想和她说说话,就是害羞,也不懂得这种感觉就是爱情。晚上心里难受睡不着,就写了“粉红色的你/亭亭玉立/一扭头/桃花惹红了泥土/想你/是颗种子/被时光粗心掉落/等待阳光……”这样的一行行话。当拿给一位叔叔看后,他笑着说写的是情诗吗?想谁呢?一下闹腾我个大红脸。进入青春期,就总是思念一个初恋情人,因为总是见不到她,得空就写,逐渐成了生活的习惯。就这样一直写到了现在。如果两三天内写不出诗歌来,内心就发慌。当然,诗歌不再是思念谁了,而是写作面更宽了。基本上都写生活中的感受。写诗也有乐趣的。最大乐趣就是下班回家,一边悠哉悠哉走着,一边看着街头和天边云彩,灵感就来了。赶忙把灵感刻在脑子里,然后回家急匆匆写到纸上,那种欣然和充实的感觉是平常等不到的。因为自己的几首诗歌,当年谈对象,并没有多花销钱。到现在,诗歌依然起着“劝架”的作用。如果我们俩口发生矛盾,她就把以前我的“求爱”诗歌摆在我面前。读着自己写的诗歌,再大的火气,瞬间转化成了和风细雨,到最后自己不得不说道歉。记得那年北京诗人给我们讲诗歌时是这样说的:“诗歌就是心灵窗口,是海岸线;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他人也在欣赏你。”这么多年来,诗歌不仅教会了我在生活中不断挖掘美,欣赏美。更多的时候,用欣赏他人的角度欣赏自己,总能得到诗歌骨子里面的那种持久对生活热爱和执著。航程蔚蓝的水中,滑翔着如箭的木帆,相视的眸子读着彼此的心卷,我在浪的前面你追赶着我激起的浪漫天空是澄蓝海是湛蓝,阳光沐浴着地平线你我咫尺的距离、呵护着彼此的情感享受这沉默的蕴涵那黑色的波纹、在水中划出浅浅的航线,我们操作的桨裂变成湍急的澜,多想,享受这曼妙的凝固瞬息你蠕动的唇将我的喉结覆盖,在鼓满风帆的下面一种信息和理念在肢体里弥漫清风掠过蔚蓝海水皱褶出映象和韵律延展着。这是一生难忘的航行筹谋在朦胧的月夜制定,从那一片暗礁和漂浮开始那里没有多余的星星,夜的意境很朦胧、如我们喜欢朦胧的爱情,这里曾是古老的航线有过灯火阑珊的沉醉,歌舞升平欲坠欲仙童年记忆里的那个鼓手已经死去委婉的大提琴与耀眼波光也离开了记忆,我喜欢这静夜和深沉,不要马达来开启我们用古老的枣木做浆用祖先的土布立帆,累了我们静静的仰望,哪颗是你我的星宿?能否抵达彼岸?浪在摇曳那只疲倦船,前方可有歇息的港湾?阳光很满足有一望无际的土壤可沙漠提供不了我的诗歌所需要的营养吞下很多露水、阳光以及没有灵魂的骨头诗歌依然觉得饿她无助的蜷缩在角落受到冷落的人只有抱紧自己的力量西风很紧吹瘦谁家的一枝梅我的诗总为一只受伤的蚂蚁流泪雪止不住悲伤诗歌很饿,诗歌在淌血永远吃不饱的她独自流浪在冬夜的街头她穷得没有烟抽更没有酒喝我的诗歌骨瘦如柴比梅更孤傲比南极之冰更寒冷我的诗歌铸成千年之剑刺痛时光的神经末梢就算没有喝彩她依然虔诚的舞蹈没有掌声那就用力拍响自己的硬骨头我和我的诗歌有个约定我们说好了要死死牵着对方的手一起流浪天涯把遗嘱刻在某个阒无人迹的海角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全都交给岁月去解决我们相约回归自由之土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jxfp
有一句话:一首诗不是说明什么,而应该本身就是什么。诗歌不是说明文,用来介绍某种事物;诗歌不是议论文,用来陈列论据以支撑某个论点。说明文的目的是要把需要说明的东西说明清楚,让读者完全领会说明的内容。议论文的目的是要把论点阐释论证清楚,争取读者的认同。这两者最终所需要的结果,是寻求一种作者的本意和读者阅读后的理解之间的共识。那么,诗歌需要这样的共识吗?诗歌不需要。寻求共识那是政治家和科学家干的事,诗人是不干这个的,恰恰相反,甚至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最怕的,是他们的作品总是一下子就被人们达成某种共识。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作品往往是缺乏艺术张力的,是味同嚼蜡的,是无法让人反复咀嚼,绕梁三日的。我们为什么要写诗?诗歌到底用来干什么的?有人说,“诗以言志”,诗歌就是用来抒发和寄托作者的情怀以感染读者的。人们在赞美一件艺术作品时,也往往会说那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仅仅具有感染力就足够了吗?不,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仅仅用来感染他人以求得对自己作品的共鸣的,而应该是能够挖掘出别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的延伸。看一下这首诗:“我们走在这片天空下面/在我们走在这片天空下面之前/天空中还没有飞鸟的痕迹/阳光的气味/和雨的声音/那时候/它是一块透明的玻璃//在我们走过这片天空下面之后/风会象擦布擦去这一切/这片天空又干干净净/和过去一样/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现在,我们走在这片天空下面/现在我们头上这片天空/不是一块透明的玻璃/是一块不透明的玻璃/我透过这块玻璃上/飞鸟的痕迹/阳光的气味/和雨的声音/看着你”这首诗是多年以前,在一个晚上,一个陌生网友在一个聊天室里贴给我看的。那时正是我极度排斥现代诗歌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迷恋古典诗词的形式美韵律美,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不知道怎样去理解那些看上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现代诗歌。但正是这首诗歌,就在一个晚上一下子改变了我对现代诗歌的看法。从这首诗,你可以读出什么?想象到什么?恋爱中的人们也许会感受到一种爱的情愫: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只有我们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不管世界又如何变迁,只有我们的现在才是值得珍惜的。社会学家也许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学家也许会想到人类文明的衍生发展和终结循环,企业家也许会想到人才对企业的主导关键作用,哲学家也许会想到主观与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什么是艺术张力?这就是艺术张力。诗歌的简练性决定了诗歌必须具有张力,你如何才能从那短短的几行诗句就给读者留下足够的信息?如何最大限度的扩充这种简练语言下的容纳度?如果完全写实,这可能吗?你必须引导读者去想象,必须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诗歌不是拿来理解的,而是拿来感受,拿来想象的。一百个读者的心目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是对艺术张力的另一种阐述,诗歌同样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如此执拗的追寻作者的本意呢?为什么不去更为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呢?每个人对每个艺术作品的感知,必然都会在作品本身之外融入其自身因素,这些因素基于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成长经历、人生观与思想观等等,这一切都只属于你自己。一首诗的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而非燃料本身,它点燃的是你自己本身所配备的“燃料”,最后迸发的是属于你自己的思想火花,而作者与读者就在这种诱发与自省的过程里共同完成了这首诗的使命。当然,话说回来,以上所述并非指越晦涩难懂的诗歌就越好,若是完全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也就无法起到诱发的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如何在这个度里尽可能的呈现其张力,也就是考验诗歌作者功力的时候了。但是这点并不能成为某些人诟病和完全抹杀现代诗歌的理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对现代诗歌的鉴赏领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基础,还需要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性的直觉通感力等等,而这些,是无法在那种僵硬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中得到的,诗歌不需要逻辑学家,诗歌需要的,是你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界一切事物一切情感的感知能力,以及对这一切流动的美的领悟和感动。
诗与散文似而不同 诗讲究押韵,散文讲究唯美。 大凡流传下来的古诗,时下盛行的现代诗,都是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东西都是十分押韵的东西。所以,若要作诗,你得精通拼音。若阁下只对拼音通了九窍,尚有一窍未通,那还是不要作诗的好。有人见过没有翅膀就能飞的鸟吗? 对于散文,唯美才是王道。唯美不是大堆大堆华丽的辞藻堆砌起来就能完成的建筑。辞藻,再怎么华丽,充其量也只是钢筋,水泥罢了。而好的设计才是构建唯美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一篇散文,读起来赏心悦目,就很唯美了。若一定要从散文中读出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有点牵强的意味了。 散文,不要求押韵。押韵的散文就成了散文诗。散文诗应该是应运而生的事物吧。一篇散文,通篇押韵,是很不容易的。一般情况,散文的容量比诗的容量大得多。为什么诗的篇幅较小?因为可用而不重复的韵脚是很难凑合在一首诗里的。所以说一篇好的散文诗是很难能可贵的。不知道“散文诗”用“一篇”来修饰好呢,还是用“一首”来修饰好呢?如果“散文诗”是一个偏正短语,那么应该用“一首”,因为强调的是“诗”。可一篇散文再像诗,它还是一篇散文。 推广开去,久而久之,诗迟早会成为散文的一个分支。不知道这是不是诗的悲哀。或者应恭喜诗,找到了一棵可乘凉的树。 诗必须押韵。这既是诗的无奈,也是诗的生存之道。 散文可押韵可不押韵。这既是散文的无赖,也是散文机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