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绝尘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对1138家上市公司统计的结果显示,2000 年两市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203元,较1999年下降了33%,这说明上市公司的总体业绩出现了下滑; 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为642元,较1999年上升了01%,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有提高;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65%,较1999年下降了31%,说明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 主营业务增盈利能力降 自1998年以来,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1999年及200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率分别达到了38%和55%, 主营业务收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主营业务出现增长,至少体现了三个特点: 一是行业特征明显。受惠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采掘业、电力、 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电子、食品饮料, 以及积极拓展经营地域和实施金融创新的金融业等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出现较大增幅。如保证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行业, 电力、运输、建材等受经济增长影响,出现需求回升。 二是结构调整见成效。以新宇软件等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因资产重组扩展了主营业务范围,主营业务收入由此发生巨变。 三是新股表现突出。以天鸿宝业、南海发展和民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的高增长率带动了总体收入的增长。 但与主营业务收入高速增长不相对应的是, 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未能实现同步增长。1999年和2000年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42%和12%,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反映出了三个问题: 一是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下降。2000年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为 58 %,较1999年的18%出现了97%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少580万元。 二是三项费用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2000 年近一半的上市公司三项费用的平均增长远高于收入的增长。 三是非经常性收益的影响降低。虽然投资收益、补贴收入以及营业外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部分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较大, 不少上市公司也是通过重组等方式获得一次性巨额收益的。但自2000年以来, 由于监管层陆续下发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如不允许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等,非经常性收益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由此降低。 此外,亏损公司数量居高不下,T族队伍不断扩大,“拖后腿”的越来越多, 也影响了上市公司总体业绩的提升。 资产质量高运营效率低 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牛市行情,大大刺激了上市公司的筹资欲望。2000 年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刷新多项纪录,其中发行新股、增发和配售的总家数达到300多家, 是 1999年的51倍。上市公司新股发行价格呈上升势头。上市公司通过高溢价发行股票,获得高额资本公积,股东权益由此出现巨幅增长。如闽东电力在2000年7月以 88 倍市盈率的发行价,使其从中获取溢价收入超过10亿元,公司每股净资产也由1999年的57元提高至发行后的81元。可以说, 新股发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些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增长,使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降低,资产质量进一步优化。此外, 接受资产捐赠、资产评估增值以及通过减免债务等,也都影响到了上市公司的股东权益,由此引发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大幅提高。 但在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增加,资产质量提高的同时,其经营效率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如闽东电力,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2%。这虽有资金未投入使用的因素, 但也表明,公司利润的增长远跟不上净资产的扩张。 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就“变脸”的情况也是一再发生。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在以43%(1999年)和01%(2000年)增长的同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却在以1 26%和31%的快速比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