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8

彭润斌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扬州古城论文选题背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滨-汌

已采纳
哎百度知道 > 艺术/文学 > 中国文学快到期问题• 解思忠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求《戏为六绝句》赏析 • 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 • 张子扬的诗歌 • 《逃伞记》 更多>> 订阅该问题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扬州古城遗址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1 小时请教一下他的历史提问者:世人皆醉 - 秀才 二级 答复共 2 条· 扬州古城遗址 · 扬州有城,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在牙城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墙全部拆除。今在蜀冈之上,南北观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对唐牙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城门遗迹,初步查清了唐城遗址规模,这对研究唐代扬州是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览景点。

扬州古城论文选题背景

181 评论(8)

huiyi交流3

个园位于扬州古城东北隅,盐阜东路10号,曾荣获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 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个园中最大的特色便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游人沿着顺势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从用石极奇的角度上讲,个园采用了不同质料的石料,体现不同的季节,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十二生肖石象征春天,太湖石象征盛夏的江南景色,黄石烘托秋天群山的挺拔,颜色洁白的雪石突出冬日里积雪未化的寒冷感觉,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
119 评论(15)

pengailin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招兵买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彩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朝鲜)、高丽(韩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地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起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的人民的友好使者。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期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的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3 评论(8)

qauzxy

您好,扬州百问 知道团队为您解答!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富甲天下的商业中心,是通史式的历史文化名城。市区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扬州数度繁华,尤以两汉、隋唐、清代康乾年间为盛。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体系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贸易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来自新罗、高丽、日本、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婆罗门、昆仑等国客商长期居住经商者达数千人。当时的扬州港“帆樯如林、商贾如织”,被誉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埠。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新罗文豪崔致远于公元880年来扬州,从职淮南,勤于政务,参与军事,职掌馆驿,辛勤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赋、公文、表状,884年回到新罗,传播汉文化,被称为“东国儒宗”,成为最杰出的新罗文豪。扬州人李善在吸改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诗,就有“孤篇压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威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在”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其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居扬州为官三年,成为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鱓、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扬州繁荣昌盛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郑燮、朱自清以及马可·波罗、崔致远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在古城扬州留下千古佳作。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和扬州学派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扬州戏曲、扬州评话、玉雕漆器、扬派盆景、雕版印刷、淮扬菜系等更是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为今日“文化扬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56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