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g145996
可以参考易中天的 品人录 这本书,里面有详细评论项羽 
《项羽本纪》这一篇中,司马迁通过复笔手法,揭示出项羽首先是一个因暴而起,用以暴抗暴的手段来推翻强秦政权的英雄,且看: 于是籍(项羽)遂拔剑斩守(会稽守)头。……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以拔,皆坑之。 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巨鹿之战)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汗水上,大破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 (纪信为汉王刘邦诳楚为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信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楚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楚击汉军,大破之。 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以上不厌其烦的复笔引述,“破……大破……再破……大破”,“破”字的复笔,不仅将项羽那摧枯拉朽,叱咤风云的英雄气魄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也写尽了项羽早期征战中攻城破垒,所向披靡的破秦强势, 而“斩”字的复笔“斩稽守……斩李由……斩宋义……斩汉一将……”则比“破”字更进一步含蓄形象地指出项羽是一个暴力英雄,是凭借着暴力崛起于乱世,独步于群雄的。 当“斩”发展到“杀”,“杀数十百人……杀苏角……杀汉卒十万余人……杀纪信……杀枞公……”,这“杀”字的复笔手法的运用,不仅在反复频率上较“破”字“斩”字的要高,而且在字的表义程度上较前两者也要深刻得多,这一“杀”字的反复,是为须眉毕现地展示项羽因暴而起,以暴抗暴的暴力英雄本质,更是为在反复笔法中伏下一个意蕴深长的话外音。须知,秦政权的灭亡,并非它日薄西山,自己走下坡路而致,而是蛇吞鲸饮,消化不良,才被人拦腰斩断的,所以抗击暴秦的领导者必须是比强秦更威猛,更强悍的暴力英雄,“力拔山”、“气盖世”的项羽应时而生,司马迁运用复笔手法肯定了项羽以暴抗暴,攻倒强秦这一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功绩。应该承认,没有项羽这一强劲的“破”秦之力就没有泱泱大汉的“立”国之根。但是意义相近的“破”、“斩”、“杀”三个字中,最具有杀戮性质、嗜血色彩的“杀”字却复笔次数最多,这不能不让人猛然领悟到,司马迁在肯定项羽以暴抗暴,推翻强秦政权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决非暴力的持续延伸,所以,当项羽的抗暴行为发展到坑降卒烹说客的残暴程度时,项羽以暴抗暴的统冶时代就接近尾声了,在这里司马迁依然通过“烹”“坑”几个充满血腥气息的词眼的复笔来揭示项羽失败命运的必然性。 但是没有尺寸之地的项羽毕竟曾经号令天下,自称霸王,这是无法抹杀和否认的。司马迁灵活的复笔手法,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依然能够尽览昔日霸王的风采:
项羽是否是英雄 项羽出生于战国末期,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项羽的祖父楚国名将项燕,他从小是跟他的叔叔项梁长大的。项羽身高力大,羽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力所过人。项羽小时候不愿读书识字,也不愿击剑,他叔叔项梁见他不愿读书,就让他学击剑,但是项羽对剑术同样不感兴趣,项梁非常恼火,项羽非要学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项羽青年时期,项梁因杀了人,秦朝法律极为苛刻,项梁杀人,必有得罚,而且,仇家也不会放过项梁,于项梁携带项羽逃亡到了吴中(今苏州)避难。项梁到吴中是为了逃避秦法制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项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当地的贤士其才都有在项梁之下(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因此项梁很快成为当地的大能人。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游会稽郡时(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县南),项羽和项梁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风。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项羽身边的项梁吓得赶紧捂住项羽的嘴说:毋妄言,族矣!话虽这么讲,项梁从此对他这个胆大的侄儿反倒更器重了。 秦朝末年,秦政越来越苛,被压迫的人民,终于起来反抗秦朝,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义旗。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项梁起义后,征集精兵八千,项羽做了裨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项羽当机立断,利用早晨拜见宋义的机会,斩杀了宋义,并提着宋义的头说: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密令我诛杀了他。又派人追杀宋义之子,一直追到齐境,杀了宋襄,并派人报告怀王。楚怀王只能接受现实,正式任项羽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项羽诛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当上了主帅的项羽,立即派当阳君和蒲将军领兵二万渡河救巨鹿,结果失利。陈余再次向项羽派兵救援。项羽下定决心击败秦军,于是破釜沉舟,人人只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必死之决心。 对手是秦朝强大的铁血精锐。在巨鹿扎住着两支秦军。一支是由秦朝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久经沙场,击败匈奴,战功赫赫,首领是蒙恬的副手大将武城侯王离,他负责围巨鹿,兵力大约是20万。一支是章邯的大军扎住其南边,一边筑甬道,供应粮食,一边随时对前来的援军以打击,两支军队像一把老虎钳子,牢牢地盯死猎物。项羽发现了秦军的弱点——秦军布局是王离军围巨鹿,而弱点就在两钳之间的心脏。项羽要直接实施黑虎掏心战略,集中力量毕其功于一役,才有希望获胜。 项羽的战略眼光和大无畏的精神,带着自己的嫡系,运用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军事策略,楚军的士气高涨! 项羽把主力汇合在一起,直接进攻甬道,断了王离军的粮草。章邯听到消息后,立刻带军援救甬道,正中项羽之计。项羽以逸待劳,大攻章邯。章邯没有料到项羽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了上去,章邯大败,准备休整后再战。此时项羽击退章邯军后,立刻马不停蹄杀向毫无准备的王离军。王离军围巨鹿,防诸侯。突然听闻项羽领军杀来,大吃一惊。由于阵型松散,只好命大将苏角仓促迎战。此时项羽早作好战术部署,对松散的秦军实行穿插,分割,包围,项羽亲自带兵直攻秦军指挥中枢。 此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楚军以一当十,呼声动天大破秦军。实际上是项羽把秦军分割,独立后,项羽杀苏角,擒王离,九战九胜。诸侯看到形势有利,立刻加入趁火打劫、乘胜追击的行列。诸侯包围秦军,巨鹿城的赵军里应外合,全歼王离军,王离的大将瞬间绝望自杀。就这样项羽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秦朝了。 于是,“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从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在反秦斗争中,刘、项两大军事集团是并肩作战的友军,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秦王朝,也有共同的利益灭秦取而代之。秦朝的灭亡,使二大军事集团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也失去了共同的利益。在此时刻起,刘、项两家由并肩作战的友军,无可避免地演变为争夺秦末大起义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这种集团根本利益的冲突是必然的。 虽然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但是他推翻暴秦的统治的历史功勋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单这一点可肯定项羽是公认的民族英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当之无愧的豪杰。可惜没能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没能卷土重来,可惜呀!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因为他率领诸侯推翻暴秦的统治。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我比较喜欢他这样的英雄。喜欢他重情义,没有三妻六妾,只有虞姬一人;喜欢他的英雄本色:作为一名军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为民的利益,敢于领导人民反对暴政的先驱,深存为民的真谛的一位真正的英雄。实在令人敬佩!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