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选题方向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9

beiwei232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选题方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李响20123

已采纳
它们产生的现象、条件和原理不同。1.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边沿后通过散射继续在空间发射的现象。原理:如果采用单色平行光,则衍射后将产生干涉结果。相干波在空间某处相遇后,因位相不同,相互之间产生干涉作用,引起相互加强或减弱的物理现象。衍射的条件,一是相干波(点光源发出的波),二是光栅。衍射的结果是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花纹,代表着衍射方向(角度)和强度。2.干涉:为两波重叠时组成新合成波的现象。原理:两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相向行进而重叠时,重叠范围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受到两个波的作用。若波的振幅不大,此时重叠范围内介质质点的振动位移等于各别波动所造成位移的矢量和,称为波的重叠原理。(光波传播时也有干涉现象,但是这时没有介质中的质点受作用)同相:若两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同相。反相:若两波之一的波峰与另一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反相。两波交会后的波形和行进速度,不会因为曾经重叠而发生变化。扩展资料光衍射现象的观察与特征。衍射是所有波的共同传播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在广播环节中,声波、水波和无线电波的衍射随时随地发生,很容易被人们发现。然而,由于可见光的波长很短,而普通光是一种非相干表面光,因此可见光的衍射难以检测。当孔、圆屏、狭缝、细丝、刀口和直边等障碍物被强光照射时,在足够远的地方屏幕上就会出现不同的衍射图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光的衍射

光的干涉与衍射论文选题方向

222 评论(13)

woazeng

区别:1、光的衍射现象是光波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在屏幕上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只有当遇到与波长差不多的障碍物或孔时,才会出现明显的干涉现象。2、光的干涉现象是两列或多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始终减弱,形成的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干涉产生的条件是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光是一种电磁波,当一束光通过有孔的屏障以后,其强度可以波及到按直线传播定律所划定的几何阴影区内,也使得几何照明区内出现某些暗斑或暗纹。总之,衍射效应使得障碍物后空间的光强分布既区别于几何光学给出的光强分布,又区别于光波自由传播时的光强分布,衍射光强有了一种重新分布。扩展资料:当光孔线度远远大于光波长λ时,衍射效应很不明显,近似于直线传播。当光孔线度逐渐变小,衍射效应逐渐明显,在远处便出现亮暗分布的衍射图样。当光孔线度小到可以同光波长相比拟时,衍射效应极为明显,衍射范围弥漫整个视场,过渡为散射情形。当狭缝很宽时,缝的宽度远远大于光的波长,衍射现象极不明显,光沿直线传播,在屏上产生一条跟缝宽度相当的亮线。但当缝的宽度调到很窄,可以跟光波相比拟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射到屏上相当宽的地方,并且出现了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纹缝越小,衍射范围越大,衍射条纹越宽。但亮度越来越暗。
151 评论(10)

杨少强0214

光的衍射类似,光的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 光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 只有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产生光的干涉。由两个普通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频率,更不可能存在固定的相差,因此,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下图为学生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原理示意图。 soso_tc_slider_img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 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 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soso_tc_slider_img托马斯杨描述了双缝干涉实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于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前五个实验之列。但是他认为光是在以太媒质中传播的纵波。这与光的偏振现象产生了矛盾,然而杨并未放弃光的波动说。 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光的波动说在经过了百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上来。 但是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说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杨的论文开始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在近20年间竟然无人问津,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是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但是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 1818年菲涅耳在巴黎科学院举行的一次以解释衍射现象为内容的科学竞赛中以光的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完善了光的衍射理论并获得优胜。 早于1817年在面对波动说与光的偏振现象的矛盾时,杨觉察到如果光是横波或许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并把这一想法写信告诉了阿拉果,阿拉果立即把这一思想转告给了菲涅耳。 于是当时已独自领悟到这一点的菲涅耳立即用这一假设解释了偏振现象,证明了光的横波特性,使得光的波动说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7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