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宣明
凡•高,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代表性画家,他从1886年至1890年艺术成熟期自画像作品多达四十几件,这在自画像艺术史上无疑是突出的,同时,也因凡•高对现代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选取这一题材作为参照具有一定的价值。 如图,是一张凡•高1887年《戴草帽的自画像》,用这种观念来分析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时,我们就能注意到:整幅画面都是明亮的黄色,纯色面积较大,无论人物和背景,黄色是基本的色调,画家用明确的红色线条勾勒出人像的轮廓,人像旁用粗略且不规则的蓝色短线条交代出背景。即有一定的视觉真实感,又有很强烈的平面效果。凡•高说:“我始终固定一个位置作画,注意掌握画中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在轮廓线所限定的每块空白处填满色彩。不管它是否表达了什么,反正是能感觉到的色彩,也是简化了的色彩。”1这段话反映了凡•高对线条和色彩的个性化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他创造的视觉语言的独特特征。画布上生动的描绘,依赖的是凡•高完全个性的、热情的和浓厚的色彩和坚定的线条,画家有力的眼神表达了他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信心。另外,他热衷于自然光的表现,正说明了那个时代画家们对室外阳光真实性表现的探求。 诚然,凡•高自画像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就足以有意味深长的感染力。但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应在形式和意味两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图像学分析方法凸现重要。 凡•高的自画像本身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因此心理学家要探求它的深层内涵,必须从他的传记中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凡•高的出生是他父母心灵的慰藉,他取名叫文森特,一年前死于难产的哥哥也叫文森特。弟弟提奥四年后才出生,这个时候凡•高就开始有忧郁症。可能是长期的忧郁而精神受创,或是家庭遗传,或是其它等等原因造成的。“关于他的疾病真正原因不是很确定;最近的医学研究倾向于认为是“癫痫”,而非曾经认为的“精神分裂症”。在病情发作间隙,他还能画画。他最伟大的作品中的几幅就是在发病和恢复那个时期创作的。”10不管怎样说,凡•高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自我封闭和精神忧郁。青少年时代,家庭经济窘困,凡高不得不离开家门谋求合适的职业以便将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先后做过画商、牧师等职业,但是均被辞退。28岁才拿起画板,又因为年龄较大前景不被看好。甚至连长期给他做模特的妓女都拒绝了他一起建立家庭的愿望。1888年,凡•高主动邀请高更来阿尔一起写生,但是执拗的凡•高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与高更大动干戈,这可贵而“罕见”的友谊在高更的愤然离去中撕裂,凡•高也因此割下自己的耳垂以示愧疚。但撕裂的友谊无法弥合,凡•高更加孤独,可能也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最为伟大的原因。 对于凡高自画像的多样化解读,是用精神分析法走近艺术形象的典型步骤,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时间用在“无意识”的分析上,它的表达就像做梦的要素,能够把时间顺序表面化。作为一种结果,精神分析法聚焦于主题材料也聚焦于历史的叙述,它认为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从本质上讲,它们永远处于动态的关系中。 
(写在前面的话:不知你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摄影作品赏析,所以按个人偏好推荐你,我推荐的是一位超现实主义大师的赏析,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超现实主义大师-杰利尤斯曼作品赏析》尤斯曼的作品并非依靠现今习以为常的电脑技术合成,而是出自传统的暗房制作技法,通过多架放大机将不同底片上的影像叠合在一张画面上,制作形成了“纯手工蒙太奇”的艺术图像。尤斯曼的摄影主要由岩石、树木、河流、船只、人像和静物等元素组合而成,创造出了一个个梦幻般的神奇世界,它们是视觉美的享受,却又是哲学思维所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无法存在的,是对自然世界的抽象表现。从这种意义上说,尤斯曼的摄影属于“人为摄影”,但它们仍然是诚实 的,而且他研究的复杂主题不易用直接摄影来表现。他的摄影探索了想象与记忆的领域,这些场景是人们闭上眼时才会浮现的。他的照片是深层心理学的,虽然它们 描绘了异乎寻常的情景,但却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希望、恐惧和紧张。成组来看的时候,它们是情绪化而刺激的,但同时又是聪颖而冥想的,它们或许会令人不 安,但从不会失去希望,杰利·尤斯曼永远使他的作品笼罩着幽默与情感的色彩。在使用电脑即时合成图像为时尚的今天,尤斯曼依旧不改初衷地采用传统的暗房技巧,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梦幻世界的初始源头。这些超现实主义的神秘作品,打破了我们惯常的思维逻辑,触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尤斯曼引导我们走进了视觉思维的迷宫,又巧妙地藏起了地图。正如大师自己所说:“我的摄影是新奇的、创造性的时空并移,它们拓展了原始题材的可能性···最终我的希望是使得自己也感到惊奇。
但是,我们会长久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呈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时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仅体现在翘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脸上每一部分肌肤,甚至画面的各个角落,以至观者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同时,内心也装满了微笑。面对真迹的感受是别处无法取代的,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注定会被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