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哥加油
本课程中,熊老师讲述了大学几年该如何度过,就业、深造、出国还是自主创业;大学中该注重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期间的恋爱、人际、心理等问题该如何处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大学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刚刚结束应试教育,正式踏进大学校门时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明确一些,也可以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书买了回来,并且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书的封面显得比较朴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强力推荐,我想,我看到它的书名就不会去买它,可能因为这样我就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地给大学生忠告,而且还让我们的助理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却如此。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在读完着本书后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问题。在书的开始,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最后,我还想在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回答
写作思路:由读懂自己引申读懂未来,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自己,读懂自己也就读懂了未来,未来懂了弯路也就少了。
一,学习。无论是读小学,读中学,还是读大学,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任何事情必须为学习让步。像大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基础课程,不要认为是基础课程而不认真,像高数这种课程对打算考研的同学来讲至关重要,在三年级后就可以有目的的进行选择了。
如果打算考研,除跟进学校安排的课程外,就得自学或报班,重点学习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如果打算工作,就要将专业学习的更加透彻,专业与专业的学习也有所不同,譬如语言专业更加侧重各种等级考试,理工科专业更加侧重各种实验成果。
二,构建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之前,大部分学生还是受父母影响比较深刻,导致很多学生身上都略见其父母的影子。大学四年之后有的同学能够顶天立地,自信满满,有的同学却忧愁寡断,畏畏缩缩。因此我们读大学的过程中:
一要多阅读,文学书,历史书,哲学书等等都会开阔一个人的视野。
二要择良友而交,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难免鱼龙混杂,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一定要切记择良友而交。
三要多思考,读大学前,大部分学生尚未成年,对事物的看法难免有失偏颇,读大学的时候要努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待任何问题要学会辩证地看,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更有利于构建正确的人生观。
虽然读大学是因人而异的问题,但是学习和构建人生观和价值观绝对不容忽视。
更多6条
大学,首先要明白你真正想要什么?找一个时间,静静地坐下来,拿起你的纸笔,一步一步来做(仅供参考,尽量去细化):第一步:开始编织、规划你的大学生涯,包括你想做的、你想成为的、你想达到的;第二步:根据你所写的,预期希望达成的时限;第三步:选出在这一阶段里对你最重要的几个目标(2-4个即可);第四步:列出你目前已有的各种重要的条件、资源,以及还需要获取的资源;第五步:写下要达成这些目标,你本身所具有的条件、优势;第六步:针对自己的重要目标(2-4个),订出实现它们的每一步骤;第七步:为自己找一些值得效法的模范;第八步:为自己选择或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第九步:经常反省所做的结果。做好之后,在落实的过程中经常拿出来看看,你会慢慢发现你的一些惊人改变。大学的学习:大学相对较自由,时间宽裕,在学习上老师是不会过多的干预你的,主要是自学。先给自己定定目标,把时间阶段性、有条不紊的细化,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才能很好地去实行。自学是宽泛的,各种学科、书籍、资源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范围,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你长时间奋战的地方。为了汲取大量的知识,必须要提高看书效率,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是上(帮你节约阅读、学习、复习时间),更有利于你抓住文章脉络和重点帮助理解和记忆,活跃思维。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见 《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用软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多小时,不影响其他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6倍,相应的记忆、理解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建议你去练习一下。另外,就是一个坚持的问题了,坚持一天容易,一个星期有点难度,一个月、一年或这个大学阶段就不容易了。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学习,莫要荒废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