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osing
我们鄙视“拼爹”族,却又“恨爹不成刚”。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人:工作有爹安排,房子老爹给买,车子从爹那儿开,票子说来就来。他们撞人了,对受害者说“我爸是李刚”;他们考挂了,对老师说“我爸是局长”。当身边的这些人在我们面前炫耀着自己爹的威风,自己爹的厉害,有爹万事皆小菜时。我们在心里总会严重地鄙视之:有爹有啥了不起,又不是自己的本事!其实,转过身,你心里还是会泛起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有这样的爹呢?我们讥讽一夜暴富,但私下里又喜欢买彩票。现在的中国,无奇不有,一夜暴富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北京城郊的村民因为拆迁一夜成为百万富翁,浙江一个彩民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豪……对于这些,我们往往毫不吝啬地加以讥讽:做生意一夜暴富的,肯定是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炒股一夜暴富的都是走了狗屎运,根据人品守恒定律,早晚会倒大霉……但是当我们路过彩票投注站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走进去,或多或少地买上几注,来延续自己一夜暴富的美梦。我们恨贪官,却又想“当官发财”。一提起贪官,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气得眉头皱,恨得牙根痒,愤得脚跺地。确实,当“巨贪许三多”、“五毒书记”等等这样的贪官明星冲击着这个社会的法律底线与道德底线时,我们很愤怒。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向往着当官,不仅报考公务员拼得你死我活,而且认为“当官”可以“发财”。我们看不起“富二代”,但结婚又想着“傍大款”。当下“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不断:醉酒超速、撞飞行人、威胁记者、殴打无辜、炫富斗富……媒体一旦披露,天下皆随之愤然。但是当我们嘲讽、鄙视富二代的同时,“傍大款”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甚至还办起了“如何嫁给有钱人”的培训班,而且异常火爆。我们就这样,一边骂着“富二代”,一边寻思着如何“傍大款”。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跑的”……从这些民间顺口溜中可以听出,老百姓对用人不正之风的痛恨与无奈。但是我们自己呢?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为了给亲属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让家中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为了帮己方打赢一场官司……我们的第一念头,往往是动用关系和金钱去打通各个“关节”,而且那些会“跑关系”的常常被看作是“能人”。 
当某一新事物被冠以文化一词后,其身价像牛市一样立马翻几番。2008年是中国山寨年,山寨广受追捧。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山寨官员、山寨电影、山寨大学……形形色色的山寨之风像金融危机一样,在中国市场上刮得人心不安。 山寨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实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强盗文化。它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经过组装、拼凑、换版、贴牌,俨然正版充斥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后,盗版之风、侵权之风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的自由也就像被贴牌一样,变得一文不值了。 在深圳电子市场上,山寨手机就像萝卜白菜一样卖。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它不必缴纳国家17%的增值税、销售税,不用花大价钱研发产品,因为它是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产品改头换面地组装拼凑一番。据央视报道,2007年,山寨手机产量至少有5亿部,几乎与国内市场手机总销量相当,对国产手机品牌给予致命一击。如今,除了华为、中兴、TCL等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厂商外,国内品牌手机大企业几乎全部都出现亏损。 在“山寨帮”的集体狂欢中,是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沦丧,是国家合法税收被商贩抢劫。山寨一旦文化之后,自然混淆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界线就变得模糊了。中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你的就是我的,行“拿来主义”。微软在全世界黑屏,但只有中国人反应最强烈。阴谋论、垄断暴利论、侵权论、无聊论、“有计划的网络犯罪”论,林林总总,国人盗版了微软为何如此理直气壮?难道不是山寨文化、山寨心理在作祟吗?微软黑屏在香港成不了新闻,这是因为在香港,使用盗版软件的公司是要负刑事责任的。山寨文化的泛滥,助长了懒惰和无知,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山寨”一词发源于广东,原意是指规模和实力较小的一些工厂或者作坊。而现在引申开来泛指一切模仿或者照搬套用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近几年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山寨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不应绝对化的赞同或反对。首先,山寨现象反映了普通民众对优秀事物的肯定和积极追求,例如一部正宗的诺基亚手机售价可能超过5、6000元,在中国当前情况下,不是每个普通民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山寨手机的出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低廉的价格,又不逊色于名牌手机的性能,迅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再例如,山寨春晚,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渴望参与的心理,是一种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应忽视“山寨现象”的危害,对一些高端品牌或者名牌产品的仿造,可能造成侵权行为,同时由于对生产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国家大量税收流失,同时其产品的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因此,我们对待“山寨现象”尚需理性看待,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政府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对山寨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在山寨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山寨”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