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wlu
予了新的内涵下面就什么是师德(What),师德的现状(Situation)和如何建设好师德(How)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师德(What)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教师法》第三条对师德作了如下阐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 
教师不能失去生命激情我从不掩饰自己对富有激情的教师和课堂的偏爱。因为,在我看来,所谓 “ 教育 ”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项基于生命、促进生命、美化生命和升华生命的事业。人的生命正是有赖于 “ 教育 ” 的点化和润泽,才逐步从蒙昧走向澄明,从蛰伏走向觉醒,从原始的混沌状态走向崇高的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们的教育究竟能不能对学生真正发挥出 “ 点化和润泽生命 ” 之效能,并且这种效能的发挥程度究竟能有多大,其关键却取决于作为教育者主体的教师自身是否拥有一份旺盛的、并且是源源不竭的生命激情。因为,几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清楚这样一个最质朴不过的道理:就教育事业而言,教师只有以自己旺盛的生命之火,才会点燃学生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可能换来学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才可能培植出学生那远大而辉煌的生命理想!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论,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称得上是合格的为人师者,他本身必然应当是一位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拥有一颗虔诚、执著之心和充沛的生命激情的人;他的课堂也必然应当是一种情理交融、极富有创造性和生命感染力的课堂。 这些年,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也曾在省内外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中,就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问题,为众多的基层的中小学教干教师以及本校的学员授课、交流。而每每讲到现存的一些已经被扭曲和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时,我的语气中似乎也总是不自觉地透出了一种不能自已的焦灼和激愤;每每谈及一种近乎 “ 乌托邦 ” 式的教育理想时,我的语气中似乎又总是饱含了一种不能自已的深切期盼与向往。所以,大凡听过我的课的学员们,对我的评价谈得最多的就是思想锋芒、 “ 感动 ” 和 “ 激情 ” ;有些素不相识的外地老师甚至因此而把我看成是知音,向我倾诉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当然,也有对我的这种 “ 情不自禁 ” 的教学风格表示不屑和不解的,在他们看来,一个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人了,何必还这么 “ 较真儿 ” 投入和易动感情呢? 其实,我自己也并没有想刻意地去 “ 煽情 ” ,也许,这种在课堂上不能自已的激情,应当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然吧? 教师不能泯灭自己对职业的生命激情,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还应当保持一种始终如一的自我反思意识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学者蒋国华先生几天前刚刚发表的《中国教育改革的 “ 眉睫 ” 三问》一文中的一段犀利的质问: “ 为何我国教育界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批评,仿佛采取一种视而不见或不予理睬的态度? ” 他举例说, “ 比如,在 1999 年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后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总理的朱 ? 基同志曾严肃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比较落后。文献研究表明,面对朱总理的批评,我国教育界非但没有半点自我批评,反而只当没有听见而继续宣扬 ‘ 我国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 奇谈怪论。更为严重的是,当党中央把 ‘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 ' 的现状,写进了庄严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之后,在我国教育界依然未见有什么积极的、带点自我批评的文章或讲话。恰恰相反,教育界 ( 包括教育部门的官员 ) 倒流传起了什么 ‘ 我国的教育,自硕士研究生教育以下在世界上比较是无可挑剔的 ' 之类的大话 ” 。我以为,蒋国华先生的这番话颇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他一下子切中了时下我们的教育界还少有自我反思意识的 “ 功利化 ” 现状。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时至今日,还仍有不少的老师坚持认为,只要通过所谓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中拿到高分,就说明自己的教学是成功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现状的麻木和自我陶醉,只能衍生一种浓浓的不思进取的意识。而这,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未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由是而言,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生命激情的教师,必然又应当是一个知难而进,锐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