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zhuyuan
——《聊斋志异•王桂庵》赏析 《聊斋志异》大多描写狐鬼精魅的故事,情节诡异变幻,引人入胜。这篇《王桂庵》却是写人世间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情节并不复杂,但蒲松龄写得彼有新意,曲折多变,同样引人入胜。全文不足二千字,我们节选拜读【原文】:王樨,字桂庵,大明世家子。适舟南游,泊舟江岸。邻舟有榜人女,绣履其中,风姿韵绝。王窥既久,女若不觉。王朗吟“洛阳女儿对门居”,故使女闻。女似解其为已者,略举首一斜瞬之,俯首绣如故。王神志益驰,以金一锭遥投之,堕女襟上;女拾弃之,若不知为金也者。金落岸边,王拾归,益怪之,又以金钏掷之堕足下;女操业不顾。无何,榜人自他归。王恐其见钏研诘,心急甚;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榜人解缆径去。王心情丧惘,痴坐凝思。时,王方丧偶,悔不即媒定。(待续最终段)这一段,其实就是世家子弟王桂庵,在一次乘舟南游途中,看上了邻舟贫家女芸娘,内容不涉诡异,只是“示以平常”。但是蒲松龄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极尽腾挪跳掷之能事,使作品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清】但明伦对蒲松龄这篇小说有很高评价,说:“写得天娇变化,如生龙活虎”,归结起来是一个“蓄字诀”,“愈蓄则文势愈紧,愈伸,愈矫,愈陡,愈纵,愈捷”,“解此一诀,为文可免平庸、直率、生硬、软弱之病”。“文章伸缩自如,譬如王桂庵故意朗诵诗句,女一斜瞬之,这是一伸;拾金而弃之,这是一缩。父亲归来,女以脚覆蔽金钏是又一伸;而解缆径去,且寻访不见,是又一缩再缩。……”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以兔起鹘落的笔势,突出表现了王桂庵既痴情而又有点轻佻的性格特征。当时,王桂庵妻子刚亡,为散心中的悲情乘舟外出游玩,初次看到芸娘,先是久久窥瞻,芸娘“若不觉”,他就吟诗挑引;芸娘瞟了他一眼,他即“神志益驰”,投以金锭;芸娘“拾弃”金锭,他“益怪之”,接着又掷以金钏,表现心意,芸娘虽不理睬,但在父亲归来时却从容以脚“覆蔽之”。这样,在芸娘随父解缆去后,他更“心情丧惘,痴坐凝思”。这些神态,这些动作,随着情节发展,由淡而浓,层层写来,把一个多情而又举止轻浮的“世家子”形象,描摹得十分鲜明。 从人物描写看,芸娘的形象似乎更为丰满生动些。在我国古代的画论中,有所谓“形似”、“神似”的说法。一般认为,神似难于形似。【宋】袁文《论神形》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于神采,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这是因为,形体是外在的,有眼都能够看见;而心神则是内在的,不易捉摸,更不易描绘出来。蒲翁写芸娘能够寓神于形,即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动,来揭示其必然产生的心理波动。小说开始写芸娘的外貌,只有“风姿韵绝”四个字,但作者接着具体入微地写了她几个传神的动作,就把她善良多情、聪慧机敏而又颇自矜重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王桂庵偷看她时,她表面上好象没有察觉,显得非常庄重,实际则象是在有意的暗暗考察对方。继而,王高声吟诗,她知道了对方是“风雅士”,因之,微微抬头瞟了一眼,流露出心有所动;但又怀疑王为“儇薄子”,所以,随即“俯首绣如故”,又装出一副平静的样子,好象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后来,王投以金锭,她象不知道那是金子,“拾弃之”,这是在嘲笑对方,表明自己的心并不能为金钱所买得,也是对侮辱自己人格的行为的无言抗议。接着,王又把金钏掷到她脚下,因为金钏不同于金锭,系定情的佩戴之物,她就逐渐明白了王桂庵是个“钟情者”,但仍“操业不顾”,不动声色,在端庄凝重中包含着卫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警觉与傲岸。及至其父归来,她才“从容”用双脚把金钏遮盖起来。“道是无情却有情”,作者曲曲折折写来,把芸娘细微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比之写上长长一大段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蒲松龄将人物的心理活动,用一连串富于戏剧性的动作表现出来,不仅形象鲜明突出,而且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感情变化的波纹,都非常清晰,仿佛可以触摸。芸娘舟去,作者集中刻画王桂庵的多情:“心情丧惘,痴坐凝思”回过神来才忙打听,众舟人皆不知父女俩是何人,当即“返舟急追”, 但芸娘已不知去向;在办完事务归来,经过旧地时,再“沿江细访”,却仍“无音耗”;回家,“寝食皆萦念”芸娘;过一年(第二年),重新南下,买舟居停江边,“日日细数行舟”,而“曩舟殊杳”;呆了半年,盘缠用尽,回到家中之后,还是“行思坐想,不能少置”; 终于在扑朔迷离的梦境中见到芸娘。又过一年(第三年),因事“再适镇江”,访友迷路误入小村,果然与芸娘相会,“种种物色,与梦无别。”这样描写王桂庵的反复访求,历时既久而终不忘怀,最后更通过一虚一实的梦幻与现实的结合,形象地表现了王桂庵对芸娘思慕的深沉。芸娘让他托媒说亲,好事在望,这是作品极力一伸;不料芸娘父亲孟翁不为利动,拒绝了亲事,王神情俱失,作品又极力一缩。后经徐太仆说媒,婚礼始成。故事到此,似乎己经结束,无法再伸,也无法再缩。谁知蒲翁匠心独俱平地生波,婚后,王桂庵在舟中的一句戏言,造成芸娘投水自杀。这一缩,出人意料,力量极大,如同远山迤逦而来,突成绝壁。“王悼痛终夜,沿江而下,以重价觅其骸骨,亦无见者。”看来一切都无望了。文章缩到底了,该结束了?这里作者利用王桂庵性格中轻浮的一面,创作了故事巨大的波澜。芸娘对王桂庵说他已有妻室的戏言,开始并不很相信,王故意说得实有其事,于是“芸娘色变,默移时,遽起,奔出;王躧履追之,则已投江中矣。”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豪门贵族子弟,常把妇女当作玩物,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不少出身寒微的少女,沦为媵妾,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种种非人的折磨。下层人民对富豪纳妾是不满的。蒲松龄通过芸娘一家对待王桂庵求婚的态度,艺术地反映了这种阶级隔阂与不满。芸娘对王桂庵这个“风雅士”是有好感的。但是,当王企图用金钱打动芸娘的心时,她担心上当受骗,表现得十分矜持;当再见面时,芸娘“隔窗审其家世”,说:“既属宦裔,中馈必有佳人,焉用妾?”到王回答:“非以卿故,婚娶固已久矣。”芸娘还要王“倩冰委禽”,履行正式婚娶手续,并特意告诫王:“若望以非礼成偶,则用心左矣。”并在临别时遥呼“王郎”曰:“妾,芸娘,姓孟氏;父字江蓠。”三句话十个字,简捷明快地既告以自己的姓名,又说明父亲的字,心胸如此坦露,神情如此急切,正表现了她性格的单纯,感情的真挚和对美满婚姻的热切期待。这些对话与行为,清楚地表明了芸娘这个贫寒人家的姑娘多情善良、落落大方,但又不甘作妾、不肯苟且的思想品格。这为后面故事的巨大波澜做好了铺垫——联系这些情节,我们就不难想象,“默移时”三个字表明了芸娘内心翻腾着的是什么样的内容,蕴含着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也就可以看出,芸娘投江这一悲剧性的误会,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多妻制带来的恶果;而芸娘“遽起”、“奔出”、“投江”的果决行动,正是她对这一制度的一种强烈不满和抗议。从情节的陡然变化看,虽然使人意想不到,但却在情理之中,是“惊人之笔”,又很真实。新婚伊始,路过最初见面的地方,痴情而又作风轻浮的王桂庵,得意忘形,不顾后果,乱开玩笑,是符合他的性格的。而芸娘起初不立即答应王的求婚,主要就是担心王桂庵有妻再娶,把自己视同媵妾,因此,她误以戏言当真话,并愤而投江,也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情节的安排,不仅使行文顿挫生姿,而且也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芸娘的父亲孟江蓠,作者是从王桂庵朋友徐太仆的嘴里告诉我们:“此翁与有瓜葛,是祖母嫡孙。……江蓠固贫,素不以操舟为业……”所以孟江蓠虽穷,但并不是一个以划船为业的榜人,他对富家子弟把妇女当商品玩物的恶劣行径,也非常警惕。王桂庵“自道家阀”并献上“百金”求婚,他就用“息女已字矣”一句推辞,拒绝了王桂庵的请婚。孟江蓠后来对替王说亲的徐太仆吐露了真情:“仆虽空匮,非卖婚者,曩公子以金自媒,谅仆必为利动,故不敢附为婚姻。”指出了王桂庵“以金自媒”不仅婚姻观有疑问,而且小看了人,“故不敢附为婚姻。”到订婚时,孟江蓠还要同芸娘商榷,尊重女儿的意愿,而不包办代替。这表明他是个比较开明的父亲。这些描写,都表明了蒲松龄的民主进步倾向,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最终段原文】:“邑邑而归,忧痛交集。又恐翁来视女,无词可对。有姊丈官河南,遂命驾造之,年余始归。途中遇雨,休装民舍,见房廊清洁,有老妪弄儿厦间。儿间王入,即扑求抱。王怪之。又视儿,委婉可爱,揽置膝头。妪唤之,不去。少顷,雨霁,王举儿付妪,下堂趣装。儿啼曰:‘阿爹去矣!’妪耻之,呵之不止,强抱而去。王坐待治任,忽有丽者自屏后抱儿出,则芸娘也。方诧异间,芸娘骂曰:‘负心郎,遗此一块肉,焉置之?’王乃知为已子。酸来剌心,不睱问其往迹,先以前言之戏,矢日自白。芸娘始反怒为悲,相向涕零。先是,第主莫翁,六旬无子,携媪往朝南海;归途泊江际,芸娘随波下,适触翁舟。翁命从人拯出之,疗控终夜,始渐苏。翁媪视之,是好女子,甚喜,以为己女,携归。居数月,欲为择婿,女不可。逾十月,生一子,名曰寄生。王避雨其家,寄生方周岁也。王于是解装,入拜翁媪,遂为岳婿。居数日,始举家归。至,则孟翁坐待,已两月矣。翁初至,见仆辈情词恍惚,心颇疑怪;既见,始共欢慰。历述所遭,乃知其枝梧者有由也。”芸娘投江,王桂庵寻找骸骨无存……这眼看着进入绝路了,作者笔锋又转,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栁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普普通通,情节并不很复杂的爱情故事,能写得这样伸缩自如,开合有致,曲折多变,悲欢离合,令人莫测,这正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王桂庵迷路寻到现实的芸娘家,竟如同梦中所见即所得;王桂庵避雨所遇周岁小儿,竟对未曾晤面的“阿爹”亲昵无比。最后连孟翁坐待情境都一一交代明白。这些艺术处理虚实相映,前后映带,毫无纰漏。显示出作者笔底自有波澜,读者眼中又时见峰回路转之妙。《聊斋志异•王桂庵》篇,还有两处绝妙的景色描写值得赏析。“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意是亭园,径入。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过数武,苇笆光洁。又入之,见北舍三楹,双扉阖焉。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是王桂庵梦游见到的芸娘家的院落。由庭院,而住屋,进而室内,叙次井然,点染得宜,展现出一幅江村人家明丽恬静的画图。那柴扉,那疏竹,那苇笆,既显示了主人家境的清贫,也烘托出他们情操的高雅。而那红丝满树的夜合花,那蔽窗的红蕉,点缀其中,好象燃烧着一团青春的火焰,散发出一种欢悦的情调,它象征着女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爱情的憧憬。还有一处,是描写芸娘投江后的景色:“王大呼,诸船惊闹,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短短几笔,不仅写出了夜色朦胧、天空星星映入江水中的一派夜景,而且用“惟有”一词加以强调,就把清冷凄凉的环境,把王桂庵悔恨、悲恸、绝望的心情,也都衬托出来了。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聊斋志异•王桂庵》篇,容量很大,写了四年的事情,却仅仅用了不到二千字,可见语言之精炼。特别是归结上文,过接下文的转换过接处,非常迅捷简明。【清】嘉庆年间冯镇峦批曰:“文字要繁则累牍连篇,要简则一话千里,一夕百年。如‘年余始归’三句中,包却一切,扫却一切,何等迅速,此行文金针也。”可见评价之高。总之《聊斋志异•王桂庵》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语言能力等等各方面俱是一等一的优秀作品,而且又是蒲松龄难得的不涉怪异,只写普通人现实生活的喜剧性的作品,不知道为什么《明清小说导读》选了《聊斋志异》四篇怪异之篇,却没有选中它?所以在此特别推荐。 
《聊斋志异》题材的特点在于一个“异”字。它同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写鬼的,有写狐的,也有既写鬼有写狐的。此外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可以成精变人。就是就是一些没有出现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接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再揭楼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变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聊斋志异》不仅写了现实的黑暗和被压迫与被损害的苦难,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席方平不畏死亡替父伸冤,受尽了许多酷刑之后,对冥王表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必诉”!这种反抗精神是十分顽强的。另外,如《窦氏》中所描写的农村姑娘,但她被恶霸骗子南三复蹂躏抛弃后,再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 在这类作品中,还有《红玉》更脍炙人口。冯相如在狐女红玉的帮助下,同林村美丽的姑娘卫氏结合了,不料罢官在家的宋御使依仗权势,打伤相如打死相如的父亲,强走了卫氏女。冯相如到处伸冤,可无人为他申冤。后来一位虬髯侠士,为他杀死了仇人 特别是画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里面将了以为穷书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犹如葡萄,两条又细又长的柳叶眉,依仗樱桃小嘴镶嵌在俊俏的脸蛋上,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边哭。穷书生十分好奇,便问了姑娘的来历。原来,姑娘是被人贩子卖到着而来的。有兴在半路逃脱却不知回家的路,书生出于好心把姑娘带回了家。晚上,书生在窗旁走过,发现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脱下了人皮,露出了张牙舞爪的样子。书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因为他看见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给 掏了出来。家人四处寻医,终于一个乞丐能医治他的儿子。但乞丐有一个要求,要大妈吃他吐他的痰,大妈硬吃了下去。回到家中见儿子没好转,又扑在儿子胸口大哭。忽然,大妈恶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儿子胸口;那竟是一颗心,儿子立即醒了过来。大妈请来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还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你相信世上有鬼吗?不相信?我就相信。我告诉你啊,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头发枯黄无光泽的人;第三,家里木梳超过4把的人;第四,凌晨2点47分洗脸的人;第五,凌晨1点44分出生的人;第六,额头发青的人;第七,在家中卫生间的镜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户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以上几种人呢,可以看见鬼。自己好好检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闲话少说,总之,你看了《聊斋志异》就知道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是《画皮》和《花姑子》,两相比较,《画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灵异之风。《画皮》讲的是一个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夺取了顾生的心脏,顾生的妻子陈氏幸好得到了一个乞丐的帮助,救活了顾生。而《花姑子》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舆)与美丽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间的传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说了。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在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视现实的精神。 最后,还是以作者的一首诗为结尾吧: 姑妄言之故听之, 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 爱听秋坟鬼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