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9

中药小生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raveSophia

已采纳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300 评论(13)

betulin2

特点一:求贤若渴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特点二:忘恩负义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215 评论(14)

啦啦gww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243 评论(9)

yinshenqq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232 评论(9)

huanjay

有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和记载,最早始于《三国志》。该书作者陈寿,他是晋朝的史官。首先,《三国志》卷一魏书一写的就是曹操的生平事迹。该书对于曹操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一生努力奋发,东征西讨,文韬武略,统一北方,建立王霸之业。该书作者称赞曹操是“超世之杰”。从《三国志》记载来看:一、他出生高贵,家世显赫。他是汉朝开国丞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是当朝太尉,而他的父亲的养父是前朝的中常侍;二、年少时就得到当世的名人对他颇高评价。如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说他有济世之才;三、他在朝为官,敢于直谏,在野为官,把地方治理地井井有条,刹住乱祭祀之风,惩治贪官污吏;四、他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祸乱朝政的董卓对他的提拔不屑一顾;多次拒绝参与地方诸侯对天子的废立,和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同时看到起义的各路诸侯只顾自己享乐而丧失战机的行为,他选择分道扬镳;五、他选贤任能,重用人才;注重地方治理,推行移风易俗与民休息的政策。募民屯田,修文学,设校官,选俊才教学,培养人才;六、他武功卓越,拥立汉献帝,保全汉朝刘氏皇族。而后诛陶谦,征张绣,擒吕布,斩黄巾旧部刘辟黄邵,讨袁术,败袁绍,统一北方各州,远征辽东,震慑北方蛮族。封为魏王,建立曹魏宗庙。 但是《世说新语》就不一样,它的作者是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这本书就是一些关于东汉后期到晋南朝的故事。都是结合历代史书和民间流传的故事柔和而成,并非属于史书类的书籍。因为该书在当时士大夫流行,所以影响甚广。 而书中有几篇关于曹操的记载,主要是我们现耳熟能详的故事,曹操个人性格开始丰满起来。可是这里面没有文韬武略,王霸之业,而是关于曹操个人操守德行。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一个更加让人讨厌的人设,所谓“奸”字在这本书中展现地淋漓尽致。一、识鉴篇中记载:桥玄相曹操时,说“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二、捷悟篇中描述了曹操和杨修的三个故事,突出杨修的聪明识人,能言善辩,知识渊博;三、容止篇中,曹操让崔琰替自己见匈奴使者,而匈奴竟然说他是英雄,于是派人追杀;四、假谲篇中,曹操年少时与袁绍干偷新娘的勾当,望梅止渴,眠中斫人;五、忿狷篇中有计杀一名身边的才妓;六、惑溺篇中写曹操父子父子争袁熙之妻甄宓。 之后就是《三国志注》,该书作者是南朝的宋史学家裴松之,书中对于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更多的注解。作者也是根据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的记载来描述。包括有《世说新语》、《后汉书》、《曹阿瞒传》、《魏略》、《魏氏春秋》等。对于曹操的描写部分,在曹操为人处世细节上有更多的描述,让曹操的形象更加清晰。北宋大文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于曹操的个人形象描述,既有正面和英雄形象,也有奸诈狡猾的一面,甚至还收录了部分《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例如曹操父子抢袁尚之妻甄宓等。可见《世说新语》不管是在官方还是民间,都有很大影响。直到元朝《三国志平话》,以及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曹操的负面形象更加鲜明的突出,对曹操的描述完全就是一个乱世奸雄的形象,人设完全崩塌,令人汗颜。此文系作者原创。
15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