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3

踽踽独行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歌唱艺术论文800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onzing

已采纳
音乐短章作者:纪伯伦 音乐短章① 我坐在我心灵的爱恋者身旁,倾听着她的诉说。我默然无语,静静地听着。我感到在她的声音里有一股令我心灵为之震颤的力量。那电击般的震颤,将我自己与自己分离,于是我的心飞向无垠的太空,在那里畅游。它看到世界是梦,而躯体是狭窄的囚室。 一种奇异的魔力,汇人我爱人的声音之中,它随心所欲地支配我的情感。因着那让我满足于无言的魔力,我竟疏淡了她的语言。 人们哪,她就是音乐!我听到了她,----当我的爱人在某些情词之后叹息时,或在某些情词之中微笑时;我听到了她,----当她有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有时用流畅连贯的语言,有时又用留一半于唇间的语言讲述时。 我用我听觉的眼睛,看到了我爱人那颗心的影响。她让我全神贯注于她通过音乐----心灵之声----张扬的感情的瑰宝,而顾不上品尝她语言的珍懂。 是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她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过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 音乐是呼唤着的温柔曲调。如果她是凄切的,她就唤回痛苦和忧伤时光的回忆;如果她是欢快的,她就唤回舒朗和欢乐时光的回忆。她将唤回的一切置于想像的册页上。 音乐是令人忧愁的声音的汇聚。你听到她,她便让你驻足,使你 的心中充满痛苦焦灼,像幽灵幻影为你描绘不幸。 她又是令人欢快的旋律的汇编。你感受她,她便攫住了你的整 ①此篇是纪伯伦最早正式发表的一篇作品,于lop年在美国阿拉伯侨民刊物上刊 出。个身心,于是她在你的胸助间欢快地跳舞。 她是琴弦发出的挣挣之声,带着以太之波飘入你的耳际。她可能化作一滴热泪,从你的眼里流出,这眼泪是因情人远离的痛苦或时光之齿噬咬的伤口的痛楚引起。她也许化作一个微笑,从你的双唇间绽出,那微笑实际上是幸福和安乐的表征。 她是临终者的躯体:它有灵魂,来自愿望;它有理智,来自心。 人出现了,于是音乐启发了他,作为来自上苍的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不同,她讲述的是心灵的隐蕴,在一颗心对另一颗心之间,因为她是心灵的私语。她像爱,其影响遍及人复。于是沙漠里的荒蛮歌唱吟咏了,宫殿中国王们的前后左右震动了。丧子的母亲把她和自己的哀拗哭号交织在一起,这时她便令铁石心肠者心碎;欢天喜地的人将她与自己的快乐一起传播,这时她便是鼓舞被灾难击倒者的一曲颂歌。她又像太阳,用阳光照活了田野上的所有花卉。 音乐好似明灯,驱赶着心中的黑暗,照亮了心房,使心底隐藏的一切呈现出来。乐曲在我看来,是真正自我的倩影,或是活生生的感觉的幻象。心灵如同明镜,立于世上各种事件和各个行为者面前,反映出那些情影和那些幻象的画面。 心灵是品评之风面前的一枝柔嫩的花朵,晨风吹拂着它,朝露压弯了它的纤茎。它又是小鸟的啼略,把人从蒙眈中唤醒。于是人去倾听,去感受,同它一起歌颂智慧----小鸟甜美啼维和自己细微感情的创造者。那啼哈激发了他的思维力,于是他问自己,问周围,这微不足道的小鸟的歌声,究竟道出了何种秘密,竟能拨动他感情的琴弦,向他启示前人书著中包含的意义?他探究,询问:小鸟是在呼唤田野上的花朵,还是在效学树冠上的柔技?是在模仿流泉淙淙,还是在同整个大自然畅叙友情?但是他未能找到答案。 人听不懂枝头小鸟说的是什么,也听不懂鹅卵石上轻轻流淌的泉水叮步和缓缓推向岸边的阵阵涛声。他不解雨水不住地滴落在树叶上讲述的故事,不懂其用轻柔的指尖敲击玻璃窗时讲述的故事。他也不懂微风对田野上花朵诉说的是何种情惊。不过他感到他的心知晓并理解所有这些声音的意义,因此才时而高兴为之震颤,时而又因忧愁和烦恼为之悸动。一些声音用一种隐幽的语言呼唤他,智慧将之置于他的自然天性面前,于是他的心同自然频频交流,而他自己却默默无言,犹豫惶惑,仁立一旁。或许眼泪替代了他的语言,因为眼泪是言语最好的传递者。 时间陪伴着我。哦,神志清明的人啊!快登上那回忆的舞台,以便看清音乐在时光掩去的那些民族中占有何种地位。来呀!让我们思考,音乐在亚当之子①各个发展阶段留下过什么影响。 迪勒底人②和埃及人把音乐当成伟大的神灵来崇拜,向它跪拜,对它赞美。波斯人和印度人相信音乐是人间的上帝灵魂。一位波斯人曾这样说:“音乐原是天上众神的一位仙女,她钟情于人类,从高天降到地上,去找她心爱的人。天神得知,大发雷霆,派一股狂风紧随其后。仙女在空中把这股狂风打散,结果狂风散布到世界各个角落。仙女本人并没有死,绝对没有!她活着,栖居在人类的耳朵里。” 一位印度哲人也说过:“甜美的旋律巩固了我对美好永恒存在的希望。” 音乐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是一尊神。他们为他建起了巍峨的神庙,至今仍向我们谈论着他们宏伟的祭坛,并献上最美好的祭品和最芬芳的前香。这位神,他们称之为阿波罗。他们以全部的完美描绘他,使他卓然而立,就像河流将树木浮上水面。阿波罗左手操琴,右手拨弦,气宇轩昂,他的眼睛注视着远方,好像看到了万物的深速底蕴。 人们说,阿波罗琴弦的挣挣声是大自然的回声,是他从鸟儿的啼横、流水的淙淙、微风的吹拂和树枝的摇曳中移译的自然的声音。 在他们的神话中有这样的说法:奥尔甫斯③琴弦上的乐声,打动了动物的心,以致凶猛的野兽都跟随着他。植物也是这样:花儿向 ①指人类。 ②指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 ③希腊神话中的乐神。他伸颈探望,树枝向他偏斜摇曳,连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动作起来。 他们说,罪恶的女儿们杀死了奥尔甫斯,她们把他的头颅和六弦琴抛入大海。头颅和琴漂在海面上,最后漂到一个岛屿,希腊人称那个岛为“歌岛”。 他们说,载着奥尔甫斯头颅和六弦琴的波涛,自那时起,就用它的声音编出了令人感动的挽歌和令人悲愁的曲调,这歌声曲调传遍了太空,海员们都能听得见。 这些话,在那个民族的光荣已逝之后,我们称之为来自幻想的奇谈,是想像力创造出来的梦幻。但是,这些话都证明了音乐在希腊人心中的影响有多么深,多么大。他们叙说这些,是出于一种健康的信仰。假如把这些话称作来自细腻的感情和对美的热爱,是这方面诗意的夸张,又于我们何报呢?按诗人们惯常的说法.这就是诗。 亚述的遗址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画,它们描绘国王的队伍在前进,乐器作先导。他们的历史学家跟我们谈论音乐,他们说音乐在庆典上是光荣的标志,在节日里是幸福的象征。是的,因为幸福若没有音乐,就是一个被割断舌头的姑娘。音乐是大地上各个民族之舌。他们用颂歌金曲赞美他们所崇拜的女神。唱颂歌在当时----现在亦然’----是一种义务,就像他们在神庙中所作的祈祷一样,也像他们对被崇拜力量所作的活祭一样。神圣的措祭起始于内』动的感情。祈祷也是受到心灵的指点和感情震颤所造成的那些结果的匡正。不为言词所亲近而为言词所炫耀的自由风格,则是由大卫王的懊悔所引起。于是他的颂歌充满了巴勒斯坦的大地,他的愁绪创造出来自仟悔的激情和内心悲哀的动人旋律。他的芦笛作为他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出现了,为他要求对他疏忽的宽恕。他的弦琴的挣挣声是从他深沉的心田进发出来的,随着他的血脉通向他的指尖,因此这些指头的工作对上帝和对人类来说是伟大的。他说:“你们为主而欢呼吧!用号声赞美吧!用笛子和弦琴赞美他吧!用皮鼓和铃鼓赞美他吧!用竖琴和风琴赞美他吧!用烧拔的声音赞美他吧!用欢呼的饶钱赞美他吧!让每一个人都赞美主吧广《圣经》中说:一位天使在时间的终结时刻到来时,在世界各地吹着喇叭,于是灵魂们应声而起,给他们的肉体穿上衣裳,在那位债主面前复活。这一节经文的作者高度赞扬 音乐,他给音乐以上帝派往人类灵魂的一位使者的地位。这位作者说出的只是他感情的图画,只是按一种符合他同时代人信仰的某种说话方式。 相传,在人子①的悲剧开始时,弟子们在出发去他们老师被捕的橄榄园之前,曾唱过赞美歌。我现在似乎仍听得到这从悲苦者心底发出的赞美歌曲,他们看到某种不幸将降临到和平使者的头上,于是唱出代替告别辞的动人曲调。 音乐在大军的前面前进着,走向战争。她更新着他们炽热的决心,鼓舞着他们征战的斗志,像万有引力收聚着他们的散兵游勇,把他们组成不可分开的队伍。诗人没有行进在大队的前面,走向战场,走向那死亡之所,没有,演说家也没有。笔和书不陪伴他们,而是音乐走在他们的前面,像一位伟大的统帅,给他们衰弱的身体以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在他们心中激发出对胜利的热爱之情,从而战胜他们的饥渴和行军的疲劳,全力以赴地去战斗。他们跟随在音乐的后面,欢欣鼓舞,跟随着死亡来到恶敌的土地上。就这样,人类的子嗣利用世界上最神圣的事物,去普及世界之恶。 音乐是牧羊人孤独时的伴侣。牧羊人坐在一块岩石上,坐在他的羊群中间,以他的芦笛吹奏出他的羊儿听得懂的曲调,于是羊儿乖乖地吃草。对牧人来说芦笛就像一个从不分离的朋友,一个可爱的伙伴,用熙攘的牧场代替了山谷可怕的寂静,用感人的音乐曲调,驱赶了孤独,使空间充满甜蜜与温馨。 音乐引导着旅者的驼轿,减轻旅途的劳顿,缩短漫长道路的距离。于是良驼不再在沙漠荒野行走,除非听到驱赶它们的歌声;驼队不再接受沉重的负载,除非在骆驼脖子上系上驼铃。聪明人在我们这个时代用各种乐曲驯养猛兽,用甜美的歌声驯服它们,这些并不算创举。 音乐陪伴着我们的灵魂,和我们一起越过生活的各个阶段,和我 ①指耶稣基督。 同悲共欢,同甘共苦。音乐,在我们快乐的日子像一位天使,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又像一位怜恤的亲人。 婴儿从隐秘世界来到我们的世界,接生姿和亲人们用欢乐的歌声迎接了他的出生。欢乐的歌,表示对婴儿来到世上的欢迎。当婴儿见到光明时,用啼哭问候他们,他们则以欢呼来回应他。他们好像以音乐和时间比赛,看谁先告诉他神性的智慧。 婴儿啼哭时,他的母亲走近他,带着自己充满温爱的歌声。他停止了啼哭,因体现了母亲疼爱的曲调而高兴,于是惬意而睡。在母亲的悠扬曲调中,有一种力量,一种催眠的力量,让她的孩子垂下眼帘。她在那些轻柔的曲调中揉进了宁静,于是使曲调更加甜美;抹去了曲调中的畏惧,使之充满慈母气息,直到婴儿克服了不眠,睡着,他的心飞向灵魂的世界。倘若母亲用西塞罗①之舌说话或读伊本·法利德②,孩子是不会入睡的。 一个男子,精心选择了他生活的伴侣,他们的两颗心因婚姻的纽带而合一。他们听从了智慧从一开始就写在他们心上的忠告,于是亲人们和密友们聚在一起,当新婚夫妇在婚礼上缔结良缘时,他们唱起了颂歌和流行曲,让音乐成为证婚人。在聚拢安息之日,我仿佛就是她,----一个混杂着甘甜的可怕的声音,一个在上帝创造物中歌颂上帝的声音,一个唤醒沉睡的生命,让它前进,传遍和充满大地的声音。 当死亡来到时,音乐表现出生命故事的另一番场景,我们听到哀伤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她用悲痛的阴影充满空间。在那痛苦的时刻,当心灵向这美丽世界的海岸告别并飞向那永恒的大海,将她的物质骨架抛于歌唱者和哭丧者的手中时,他们以哀婉的调子大放悲声,他们给那个物质实体覆盖上湿土,让他在墓中安眠,用带着压抑意味的声调和表示忧伤焦灼的歌声----只要黄土在黄土之上,他们就不断重复着那些曲调,为他送殡。一旦它们变得陈旧,只要心念着已逝 ①西塞罗(前143Mlod):古罗马雄辩家、政治家、哲学家。 ②伊本·法利德(1181-1235):阿拉伯古代诗人,苏菲主义者,以记录精神生活的诗 篇著称。者,它们的回声就依然长留在人们的细胞里。 我和一位上帝专门给了他一副好嗓子的人坐在一起,上帝并赠给他谱歌作曲的哲学领悟力。我看到听众围在他的身边,倾听着,感到自己的渺小。他们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像对启示他们许多奇异秘密的有效力量甘拜下风的诗人们那样,凝视着他。当歌者唱毕,他们长时间地叹息----“啊!----啊!广这是从那些被曲子掀起深藏的感情波澜的心中发出的叹息!而这叹息对这些心来说,又是多么甘甜!“啊!!”是被回忆激动起来的干渴的心发出的感叹;“啊!!”是一个小小的词儿,但是它是长长的话语;“啊!!”不是听见歌者说话或看见歌者面孔的人发出的声音,而是那向由断断续续的声总编出的一支曲子伸出耳朵的人发出的叹息。那活的气息向他展示了他过去的生活故事的一章,或袒露了他心中隐藏的一个秘密。 我是怎样地审视一位敏感的听者的面孔啊!我看到他的面部表情,一会儿紧皱双眉,一会儿面容舒展,随着曲调的翻转变化而变化。我从他的动作看出他的性格,通过他的外表看出他的内心。 音乐好似诗歌绘画,表达人的不同状态,描绘心中的掠影,阐述灵性的幻象,把意念中巡游的东西铸制成形,对肉体最美好的愿望加以说明。 纳哈温德曲 ‘创哈温德”曲代表情人的分离和向祖国告别,描写一位亲爱的旅者的最后一瞥,表达心中巨大痛楚的哀诉,特别是思念之火的烤炙。纳哈温德曲是发自愁苦内心深处的声音,是一个被遗弃者在长途跋涉精疲力竭之前,寻求对自己线生的某种同情的呼唤,是苦难导致的失望者的长叹,是被忍耐压垮的痛苦者发出的绝望者的哀鸣。纳哈温德曲代表了秋天,代表了枯黄的树叶悄然飘落,被秋风嘲弄,吹散四方。纳哈温德曲是远行异地的游子的母亲的祈祷,儿子走后,她夜不能眠,与思念进行着搏斗。儿子的远行用种种失望向她进攻,她用忍耐和希望进行着抵抗。在纳哈温德曲中有一种意义,不,许多意义;有许多秘密,心灵了解它们,精神通晓它们。有许多秘密,唇舌企图说出它们,笔管企图揭示它们,但唇舌发干了,笔管折断了。 伊斯法军曲 我聆听了“伊斯法罕”曲,于是我看到了----以我听觉的眼睛,看到了病危情人故事的最后一章。他的情人死了,他的希望破灭了,于是他用他身上的最后一点生命哭泣哀号,用他残留的生命悲悼。伊斯法罕曲是一个垂死挣扎者在死亡之舟上,在生命的海岸与永恒的大海之间,发出的最后一丝气息。伊斯法罕曲是带着断断续续的使咽和深深的唱叹的自我哀悼,是这样一种曲调:它的回声是交织着死亡和忧愁的苦涩及眼泪和忠诚的甜蜜的寂静。 如果说纳哈温德曲是带着某些希望生活着的人的思念,那么,伊斯法罕曲就是希望之环已经断裂的那个人的呻吟。 萨巴曲 我们听着“萨巴”曲,于是阴霆笼罩的心苏醒了。心儿醒来,在胸间翩翩起舞。萨巴曲是快乐者的曲调,它让人忘却悲伤,去寻求欢乐,畅饮欢乐。这个人品尝到一种奇特的美滋味,于是便想得到更多。他好像知道快乐的烈酒正和这美味争胜,因此他保持着清醒。萨巴曲是一位欢乐的爱者的情话,他战胜时间,征服距离。夜晚的幽静使他感到幸福,因为他得以与一位美丽的恋人在远处的田野上相会。这幽会带给他快乐和欢悦。萨巴曲像阵阵微风①吹过,引得田野上的花朵摇摇曳曳,欢快地向它点头。 拉斯德曲 在夜的寂静中,“拉斯德”曲带着一种沉浸于感情中的节奏,叙述 ①这里所用“微风”一词,在字形上和发音上与“萨巴”一致。着一位可贵朋友来信中那些情词的影响。他在遥远的国度,断绝了音讯。忽然,一封书信来到,复活了希望之情,向心儿许诺了重聚。我就像是一个拉斯德曲的歌者,传播着黎明已近、黑暗逝去的消息。常言道:“如果你的夜已结束,那就追赶①吧!” 在巴勒贝克诉怨曲中,有一支介于责备与申斥之间的精巧别致的曲子,它的曲调是令人激动的纳哈温德曲和令人愉快的萨巴曲的交混,这支曲子在人们的心里能起上述两曲的双重作用。 现在,我已写了这许多页。我看自己就像一个孩子,正从一首长长的颂歌中抄下一段词;上帝塑造第一个人时,天使曾唱过那首颂歌。或许我像一个文盲,正从智慧写下的一本书中记背一个句子;那本书是时间出现之前写在感情的扉页上的。 啊,音乐!啊,神圣的奥特拉比!②你的艺术姊妹们已经在过去的那些世纪中舞过一段时间,她们被置于遗忘的深宅也有一段时间了。你嘲笑她们,因为你一天也没离开过心灵的舞台。你就像亚当印在夏娃双唇上的那一个初吻的回声。回声有回声,回声的回声又有回声。它们传递着,轮回着,包围着一切又靠一切而长存。对它们的工人们来说,自己的工作是有趣的;具有天赋的其他人,则因听觉的享受而为它们的功业感到高兴。 啊,心灵和爱的女儿!盛放爱情苦汁和甘泉的容器!人类心灵的幻象!悲愁的果实和快乐的花朵!从收聚的感情的花束中冉冉上升的芬芳!啊,爱者之舌和情人秘密的传播者2从隐蕴的感情中制造泪的珍珠的艺匠!啊,诗歌的启示者和诗韵项链的编制者!把思想和语言的碎屑统一起来的集大成者!用美的要素编纂感情之书的编辑者!啊,把饮者提升到幻象世界最高处的心灵的醇酒!啊,土兵的鼓舞者!崇拜者心灵的净化者!载着心影的以太的波动!啊,典雅温柔的海洋!我们把自己的灵魂交付你的波涛,我们把我们的心委托你的深处!请载着它们去到物质的彼岸,让我们看到幽冥世界 ①“拉斯德”是这里所用动词“追赶”一词的同根。 ②古希腊人音乐之神的新娘。----原注的隐蕴。 心灵的感情啊,再丰富一些吧!心灵的感觉啊,再扩大一些吧!让那些有手臂的人抬起手臂,去为这些伟大的神灵①建设宙字吧!启示的天使啊,请降至诗人们的心中!请在他们的智能细胞中倾注赞美这个伟大的圣者的领诗和祷祝吧!画家和雕刻家们的想像力啊,再扩大些吧!为她创造出种种形象和情影吧! 大地的居民啊!向她的男女祭司表示尊敬吧2举行节日庆祝,以纪念她的仆人们吧!为他们竖起雕像吧!世上的各个民族啊,为她祈祷吧!向奥尔甫斯、大卫、毛绥里②致敬吧!更尊崇地念着贝多芬、瓦格纳③、莫扎特吧!叙利亚啊,以复基尔·哈勒比④的名义歌唱吧!埃及啊,以阿卜杜·哈穆里⑤的名义歌唱吧!世界啊,尊重那些在你天空中传播了他们自己、让空气中充满他们可爱灵魂的人吧!尊重那些教会人类用自己的听觉着、用自己的心灵听的人吧!阿门!

歌唱艺术论文800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313 评论(10)

fdnhua207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23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