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文学欣赏论文800字怎么读的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1

@xi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学欣赏论文800字怎么读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潜渊底

已采纳
常常会有一些人标榜自己从来不读小说的,他们大概会向我提出如下的两个问题。在此我尝试做一个系统性的回答,试图在人类经验的层面上阐释一下关于小说与我们自己的生活。1、小说只是讲一些故事,是不是和电视剧差不多?大概也只有娱乐价值?这些虚假的故事有什么价值?   回答: 首先,从叙事的角度来说,与其他媒介相比,文学在接受时间上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一本书可以读得很快,也可以读得很慢;一个句子可以匆匆一瞥,也可以反复读很多遍。在文学中,虚拟经验的体验时间是弹性的,仿佛一个弹簧,可以伸缩。这些都是影视作品所不具备的。也许文学作品提供的虚拟经验与其他媒介,例如电影或者电子游戏等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接受者如何支配这一段虚拟经验,不同的媒介间却有巨大区别。电影等倾向于是观众处于窥视者的位置,电子游戏加强了玩家的参与性,而只有文学是对话式的艺术:作者写下的语句,被读者用自己的嘴读出来,既是倾听,又仿佛是自己说出的话。文学是孤独者的乐园,电影太过于喧嚣。不光是在制作上电影工业需要庞大制作团队,而且在观看时我们常常需要一起挤在一个黑漆漆的狭小空间。但是对于小说,作者只是需要一支笔和一踏纸,俨然一个世界的高傲国王;而对于读者,你有见过谁凑在一起共同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吗?我们只是需要一把舒服的椅子,有一杯黑咖啡就更好了,恍惚间一个下午就过去了,伊丽莎白·贝内特还没有跟我唠叨完达西呢! 当然,也有人主张小说并不一定要叙事。一般来说除了经典的大情节(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最小主义的小情节(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外,还有反结构的反情节叙事作品,它们多采用非线性和非连贯的叙事技巧,例如克洛德·西蒙的《大酒店》。它是克洛德·西蒙第一部尝试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作品。《大酒店》里只有几个面目模糊的人物,除了一些具有连续性的小片段外,根本就没有一个闭合式的结构——总是留有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有满足的情感。西蒙向读者讲述的不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是如印象派绘画中朦胧飘忽的光影。 其次,在我看来以讲某个道理为唯一目的叙事作品都太拙劣了。叙事的优势在于使人目击一个事件、经验一种经历。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不应该由叙事者提供最终答案,答案应由目击者自己给出。当然,叙事总是与传递某一意识形态为目的,但是其传递策略是间接讲述,这个间接使得它与创作初衷保持距离,所以杰出的作品往往会被多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所肯定。叙事和直接讲道理的区别就在这里,叙事总是有意无意地包含了其叙事初衷的反面,在传递一种意识形态内容的同时又否定它。 最后,与电视剧被常称为“类型影视”对应,我们通常把金庸和琼瑶类型的文学成为类型文学,因为类型小说的特征就是同一个叙事模式、同一个文字风格、同一种情节的序列不断的重复。类型小说读者的阅读快感来自于发现这次的变奏是怎么发生的。所以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经常进行被这么区别:1、是否畅销;2、过多有速度感的情节。是的,很多人是追随FR利维斯的,他们认为大众顽固的写实主义是不适宜欣赏艺术的;或者赞同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鄙视。但是莱斯利·菲德勒用某种”快感“或者”酒神“的理论对这种划分表示反对,而约翰凯利更是认为这种区分只是满足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地位上的虚荣心,并且讨论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和二战中种种罪恶事件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的。但是,布尔迪尔用“区隔”理论来终结这一讨论:类型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区分,是文学场运作的结果,是用来划分社会阶层和人群的。即,社会阶层在符号(而非经济)的层面上,也同样是通过消费来区隔的,而文化消费是其中极重要的一块。 2、与其他文本相比,比如哲学书籍,如果小说没有知识含量,一个明显且简单的道理居然需要几十万字来叙述,它的意义何在?   回答: 从历史上看,小说混合了教育和娱乐的作用。比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在当时的文化精英来看,与历史学相比,的确是一种低端的学科。因而“作为一门学科,’英国文学’不是在大学,而是在技工学院、工人院校和大学附属夜校中首先称为常设课程的”(LionelGossman)。在本质上只是用来教育没有文化的人的,所以当时的小说被写得非常庞杂,非常适合会识字的女性打发无聊的时间。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文学一下子便成为了“最富有教化作用的事业,是社会形成的精神本质”(Terry Eagleton)。这一观点一直被继承到今天,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文学是最好的宣传武器”。因此,我会把这种主要以教导某种意识形态内容类型的小说称为“主义小说”,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但是更具有本体论意识的另外一种小说类型,它是随着作家们自身权威地位的提高——其天才的灵感不再被来源于外部世界——而逐渐得到更多的赏识,例如纳博科夫心目中“提供我所谓的‘美感的极乐’,也就是感受到在某方面,以某方式,与艺术的常规(好奇、温柔、善良、狂喜)发生关联”的小说,大概就是指博尔赫斯或者罗伯-格利叶的作品。 这个问题更加关涉到,在如今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就像帕慕克所阐述的“如今,人们阅读小说首先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与自己的现实世界相矛盾的人物,也不是为了观看情节如何彰显人物的习惯和个人特点,而是为了直接思考生活的结构。”是的,对于现实世界我们真的可以把其简单地压缩成条理清楚的ABCDEFG这么几条吗?我们经历的现实世界其实常常是晦暗不明的,事件之间总是纠缠和叠加在一起的,不是吗?因此,我们需要用小说之光这样同样结构复杂的物质来照亮这个生活世界,借此来反思如果我们作为一个单一而主动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现实中,其一切生存活动都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中运行的话,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将如何发展和结束。一如本雅明所认为“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所以,我的朋友们,请千万不要在小说里面去寻找高深的知识和真理,要不然,你一定会失望的。如果一个读者有真正阅读一个作家作品的能力,不提出疑问,也不期待得出什么理智和道德的结论,而只是准备着投入作者所展现的世界时,这些作品就会自动地回答读者的一切问题。当我们毫无艺术感受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着迷于某种文本分析,也许还会写出德国艺术史或者对文学理论流派的对比性分析,但是永远不能直接进入“那个世界”,在其门口竖有一块“不懂艺术者不得入内”的牌子。对此黑塞如此劝诫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疑问正转变成一项竞赛活动,并且正走向自身的终结;将自己沉浸在作品之中去观看和倾听,本来是最基本的能力,却饱受通过批评与分析以征服作品的欲望的损害。要是一个人要在一首诗或一个故事中榨出思想和意义,并以此为己任的话,他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也永远不会了解艺术的秘密,本真个性寓于其中的秘密。” (奔小锣)求采纳

文学欣赏论文800字怎么读的

82 评论(11)

足足侠

中国文学的鉴赏  袁行霈  一 滋 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但文学鉴赏不能不学会“咬文嚼字”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文学鉴赏的经验之谈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例如“白日”,辞典注曰“太阳”但熟悉古典诗歌的人都会感到这个词以“白”形容“日”,似乎强调了“日”的亮度;左思说:“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鲍照说:“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阳”,但是经过诗人反复使用后,它已带有一种光芒万丈的气象王之涣的《登鹊雀楼》一开头说“白日依山尽”,虽然写的是夕阳,但因用了“白日”这两个字,仍给人以辉煌灿烂的感觉  又如“东篱”,陶渊明《饮酒》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家院子东边有一道篱笆,下边种着菊花,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为陶渊明是一位著名隐士,菊几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连带着“东篱”也有了远离尘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落花时节”四字既点明时令,又暗喻李龟年和自己两人的遭遇,还暗喻唐王朝的局势,含蓄蕴藉,大可玩味  《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 脂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复一个“斯”字,孔子那种爱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传达了出来  《世说新语》记载名士的言谈举止十分生动,如《文学》篇中,“了不长进”四字就很传神,特别是那个“了”字,耐人寻味  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小说戏曲中的词语,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红楼梦》第四十四回,贾母骂贾琅:“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黄汤”就是“黄酒”,但用“黄场”往往有贬义如《水 济》第十四回:“畜生!你却不径来见我,且在路上贪噇这口黄汤我家中没得与你吃,辱没杀人!”元杂剧《朱砂担》第一折有:“我则是多吃了那几碗黄汤,以此赶不上他”不该喝酒而喝了,酒后闯了祸,这时不用“黄酒”而用“黄汤”,别有一种趣味  “没嘴的葫芦”,比喻不多讲话的人葫芦这比喻使人联想到憨厚的样子,再加上“没嘴”,这印象就更强烈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西游记》第三十八回:“他就是个没嘴的葫芦,也与你滚上几滚”元杂剧《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将这些例句互相对照,觉得更有意思  又如《红楼梦》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初次与宝玉相见,凤姐也在场当秦钟向凤姐作揖问好时,“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个字极其传神除表示凤姐喜欢秦钟以外,还可看出凤姐对宝玉的爱凤姐总以为别人都不及宝玉,经常拿别人和宝五相比,以往没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这秦钟一来就把宝玉“比下去了”一个泼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  《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腰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这“肉雨”二字,金圣叹批曰:“千古奇文”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惩地形容,从未经人道过”袁无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头雨点之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然而语言的表现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语言大师也常常遇到语言表达的苦恼中国的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中国文学的鉴赏,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 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改了三个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其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遏金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陆安春雨初雾》)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记》、苏拭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害,咏而归  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戏曲有没有意境呢?也有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西厢记》里《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两支曲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已无须赘言,这里只讲讲戏曲的鉴赏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扣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干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在读剧本的时候,眼前不但没有布景,而且没有演员,所见到的只是纸上的文字读者要借助这些文字想象出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 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以为雨所败的牡丹象征自己,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诗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王冕笔下这株白梅高洁绝俗,而又不孤芳自赏,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贡献出来,以加快春天的到来,寄托了诗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见韩愈的《杂说》四(《马说》)借着不为人知的千里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颐的《爱莲说》,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自己的情怀,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子  然而,我们应该避免穿凿附会,把那些并无寄托的作品说成是比兴寄托之作这只能破坏鉴赏的趣味而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汉儒对《诗经》的解说就犯这个毛病例如《关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却被解释为“后纪之德也”清代陈沆用汉儒解诗的方法,笺释汉代至唐代的诗歌,也有不少穿凿附会之处,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陈沆说:“此忠臣被谗自誓之词!”显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国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博采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鉴赏的能力例如诗歌的鉴赏,可以借鉴绘画、书法理论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论山水画说,用笔须“毛”,蔡 岂论书法艺术讲究“涩”,诗歌评论家论诗歌艺术讲到“拙”,我们可以互相印证叶燮《原诗》论汉魏之诗说:“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刘禹锡的一首诗说:“语虽拙而意工”袁枚《随园诗话》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画家所谓“毛”,书家所谓“涩”,诗家所谓“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的艺术讲究一个“虚”字,虚处见实画家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让观画的人自己去想象补充清初画家 宣重光《画签》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书家和篆刻家讲究“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中国文学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虚处见实,计白当黑,让读者在无字之处看出字来,进而领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对中国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篆刻艺术有所了解,就会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的鉴赏
245 评论(10)

周章凯

《母亲》赏析  莫言的散文作为他小说的藤蔓,更是全面理解他作品的灯塔。他的这篇叙事散文《母亲》更是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生命本源的珍惜与尊重。这篇散文从传统类的叙写母亲及母子亲情之外拓开一笔,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作者把这种对生命载体——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上升为他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崇拜,珍惜,尊重与热爱,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母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散文视野广阔,结构谨严。这篇散文撇开了一般描写母亲与母子亲情的传统模式,以宏大的视野,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铺叙母亲作为生命之载体与精神之源,在苦难日子里给“我”的希望,勇气与信念,这里的母亲,不仅是赋予“我”生命的载体,亦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生命的本体,对于母亲的讴歌与尊重,亦是对于生命本身的讴歌与尊重。这种对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关注,因而使这篇叙事散文有一种阔大的视野和别样的韵味。  莫言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在倾听他以高密人的朴实的话语,娓娓地向我们讲述他的见闻经历,诉说他的生活感悟,感觉是那样的随和。而读后再细细一品味,就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艺术魅力。《母亲》一文,作者如话家常地叙写母亲在艰难岁月里的经历,刻画了一位坚强、乐观的母亲形象。  文章以母亲捶打野菜的特写镜头开篇,苦涩的气味、沉闷潮湿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作者还以盛开的梨花这一优美的背景,反衬这幅令人心酸的画面,为下文的叙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接下来,作者用“劳作最辛苦”“饥饿最严重”与“哼唱小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亲的乐观。其中“愁容满面”“哼唱小曲”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细腻地体现出母亲既为家人的生活忧愁,又不向命运低头的心理。  作者在“偏僻落后”“艰难的岁月”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继续讲述家中的背景:父亲被诬陷,家中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村子中几个女人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自杀,我们可以想像作者母亲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具体叙述了找不到母亲而痛哭的情形,表现出对母亲的关爱之情,更衬托出母亲的坚强。特定的背景,有助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如《背影》就是把“南京送别”置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的背景之下,才使父亲强压心头的烦忧、无微不至的爱子之情感人至深的。本文中具体背景的交代,使得母亲的坚强更加难能可贵。作者还接着以饱含深情的议论,表达出母亲的话语对自己的影响和激励。  作者记述中,宕开一笔,由母亲的坚强而联想到另一位坚强的老太太:在战争的硝烟中叫卖蔬菜,即使吃沙土也要活下去,这看似与母亲无关的叙写,实际上突出地衬托了母亲坚强的形象,作者还由此而引发议论,拓展到人类顽强生存的信念,使得母亲的坚强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  这篇散文还具有作家鲜明的个性色彩。不管读莫言的小说还是读他的散文,我们都会强烈感受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作家个人色彩。这种强烈的个性色彩,既是内容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是莫言先生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篇散文也是立足他深深记念的故乡 山东高密东北乡及这片热土上生活着普通的母亲,父亲和爷爷。如果说母亲给了他生命之源,不如说是故乡这片热土给了他生命之源。莫言作品的内容上不仅打上了鲜明的个人记忆的烙印。其感情也是莫言式的,极富感性化色彩,本文作者以简洁的文笔,包含了深沉,丰富的感情,融叙事,抒情与议论于一体,读来令人感到回肠荡气,酣畅淋漓。  如果我们再细细品读,就会得到写作方面的有益启示:以特写镜头描写人物,凸现人物形象;将人物置于具体情境中,细致描写言行,使人物性格鲜明;运用联想,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题。本文语言也独具特色,在看似平淡,简洁的语言中,包含了深厚的感情与丰富的韵味。平淡中见警策,平凡中显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12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