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4

purple201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是多少年前发表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eipeifa

已采纳
郭沫若生平简介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1)、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天上的街市》等等;  (2)、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盘 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3)、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4)、回忆录  《洪波曲》  (5)、评论集  《雄鸡集》  (6)、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7)、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郭沫若研究论文的时间是多少年前发表的

139 评论(14)

jeliice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214 评论(14)

竹竹竹子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扩展资料: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169 评论(11)

beiyangkl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编辑本段]郭沫若的影响及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天上的街市
193 评论(15)

pop0401

郭沫若 (1892—1978) 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四川乐山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1914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成为我国新诗奠基人。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文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他是第1个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贡献。1926年,曾应毛泽东之邀,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檄文,产生巨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共。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期间,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是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农民战争的专题论文。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后长期担负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郭沫若的历史研究领域非常广泛。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创造性地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占代社会的第一部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先秦诸子思想,颇多创见。《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为多数史学工作者所接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系统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把占文字研究同古代史研究创造性地结合起来,贡献很大。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另有许多史论、考古论文和译作,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 《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lQ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 《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 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 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 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 雪莱著, 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 歌德著,1928,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 辛克莱著, 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 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23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