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蒙娜丽莎鉴赏论文3000字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8

jasl18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蒙娜丽莎鉴赏论文30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y625

已采纳
《蒙娜丽莎》是一幅著名的肖像画。它花费了绘画巨匠达芬奇四年之久的时间,而这幅看似普通却代表了这个时代绘画最高成就的作品,何以具有这样大的魅力呢?先来回顾一下中世纪的艺术,漫长的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雕塑还是绘画,其题材内容都取自圣经教义,人物形象也都是虚构的概念化形象,既无现实生活的依托,又无科学知识的根据。因此,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如槁木般没有生气。然而,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富有人文精神,在题材上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具有人的真情实感,因而这幅肖像画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成功,在于作者准确的捕捉到了模特儿最微妙的表情和最动人的瞬间。达芬奇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的方法,使蒙娜丽莎富有魅力的青春被永恒而鲜活的留在画面上。我们从蒙娜丽莎的脸上可以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的流露出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自然、纯真、朴素的将一丝不易察觉的、充满着人性情感的内心活动透溢出来。画中人物生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的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达芬奇力图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美丽的外表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辨证关系,达到了神韵之境,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那双随意的交搭着的双手上,透过柔润而丰满的肌肤,精谨而准确的结构,自然而生动的状态,感到一种富有青春生命力的血液正在指掌间流淌。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活体。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肖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端庄。几百年来,蒙娜丽莎令无数观赏者为之倾倒,人们一直对她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那微笑温文尔雅、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尊贵严肃、安详自若,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悲叹,有时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在这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体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接线,因此才会产生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有权威人士认为“笑容若隐若现,是因为观看者改变了眼睛的位置”,“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原型刚得过一场中风,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推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人们过分的喜爱她,无止境的探讨她那难以察觉的、转瞬即逝而且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含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滚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

蒙娜丽莎鉴赏论文3000字

174 评论(13)

sodium82

2003年,我有机会踏上了欧洲的土地,亲身感受了欧洲文明及其古典艺术。巴黎卢浮宫,世界最著名的艺术殿堂,著名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一线排开,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只有《蒙娜丽莎》独自挂在一面墙上,首先便给人在心理上造成了冲击:这绝不是一般的画!画前有一块禁入区,限制人们接触到作品。画前站着数层观众,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靠近。终于到了前面,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她——40年魂牵梦萦的《蒙娜丽莎》……达芬奇的一生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传奇;《蒙娜丽莎》像她的微笑一样带着神秘。 列奥纳多 .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芬奇镇。青年时来到当时人文主义的中心——佛罗伦萨,在那里接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并在老师委罗基奥那里得到严格的现实主义绘画基础训练,为他以后在艺术上主张歌颂人生的现世生活和人的自然美,反对中世纪式的禁欲主义,创作健康、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达芬奇最终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达芬奇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里产生的这样一个巨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评价达芬奇说:“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莱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达芬奇除绘画外,还钻研数学、解剖学、建筑学、光学、力学、地质学等,并发现了许多科学原理,对科学做出了贡献,对艺术起了有益的作用。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伟大创造的一个标志。 《蒙娜丽莎》是世界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幅画是达芬奇在1503—1506年画的。Mona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语对“夫人”的简称和美称。因此,《蒙娜丽莎》直译应为《丽莎夫人》。据瓦萨里的记载,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西斯科.杰列.乔贡多的妻子,丽莎夫人生于1479年,画像时她正值24—27岁的时候。虽然有这样的记载,但长期以来,关于画中人的身份仍存在很多传说、猜测,诸如认为蒙娜丽莎是妓女、是达芬奇的母亲等等。最近,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有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的笔记确认,《蒙娜丽莎》中的女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笔记的作者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生前与达芬奇熟识,他透露达芬奇正在创作三幅画,其中一幅是乔贡多的妻子丽莎。这样确定蒙娜丽莎身份的证据不再是孤证,关于身份的谜团就已被揭开。 据传说,达芬奇在作画时,为了让蒙娜丽莎保持愉悦的心情,特地邀请了乐师在旁边弹奏优美的乐曲,给她讲精彩愉快的故事,以便能比较从容地捕捉表现在脸部的内在感情。为了表现人的自然美,达芬奇提议蒙娜丽莎摘下所有饰物,“我想描绘不加任何装饰的颈项和手臂,这是属于您最纯真的美。”于是,后人看到的是一位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的青年女子。蒙娜丽莎的脸部画得非常圆润,由明到暗的变化笔调是柔和的,这是因为达芬奇运用了他首创的“薄雾法”,使人物形象突出,质感强,显得有血有肉。在面部的处理上,过去的肖像画多采用正面、正侧面,人物显得不灵动,而蒙娜丽莎的面部为四分之三侧面,画家从最佳的表现人脸的角度入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神秘的微笑”。在对手的描绘上,画家让蒙娜丽莎左手微曲,扶在椅子扶手上,右手自然地放在其上,形成一种灵活自然的交叉叠压,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感,富于生命力。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双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那微笑舒畅温柔,发自内心;有人觉得微笑中又显严肃;更有人说眼神中含有忧郁,流露着哀伤;甚至有人认定表情中有讥嘲,揶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这幅画又被称为“神秘的微笑”。 自从《蒙娜丽莎》面世以来,一直令人们感到赞叹而又迷惘。这是因为时间简化了所有的细节,只留下一个完美的作品,人们在看到伟大的作品感到震撼时,却对细节所知甚少,又感迷惘,于是力图恢复那逝去的一切,想象、猜测,更增添了神秘。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一直带在身边。达芬奇在晚年应法国国王的邀请来到法国,受到极大的尊重与欢迎。最终达芬奇客死法国,《蒙娜丽莎》也就留在了那里,后来被卢浮宫收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温雅微笑,举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震撼了全人类。文艺复兴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往后一步,艺术尚未成熟;向前一步,艺术已经败坏。”(丹纳《艺术哲学》)
35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