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栗子儿
数学小论文:年龄问题四年级300字 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xujglzigzugifdghfdjfjklslfjgjjydjkjfnbv
数的发展史 在数字产生以前,人们有结绳记事的方法。比如,你有5只羊,就打5个结。后来,人们发现一个一个地打结如果打100个,那么不仅打结时麻烦,看的时候也很困难,于是,人们学会用不同颜色或不同样子的结代表不同单位的数字。随后,人们认为结绳计数很麻烦,便开始用一些物品来计数,如月亮代表“1”等等。这时,还有一些人用手指,脚趾和小石子等等来计数。人们发现这种办法也很不方便,就学着用符号表示数字,如古埃及中”|”表示“1”,“n”表示10,翅膀表示一万,鸟表示10万等等。而中国在这时用木、竹、骨头等等来计数,称为“算筹”。虽然这样计数较原来相比会简便一些,但是面对大数,便束手无策了。如记“15亿”,那要堆多少片骨头,画多少个鸟啊! 于是,古老的印度人就发明了几种数字,最流行的属于婆罗门式的了——就是现在阿拉伯数字的雏形,但是还是没有现在简单,如“0”在古印度数字中是“●”。就这样,一套基本的数字产生了。随后,这种数字传到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就把这种数字经过修改,就成了现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到了欧洲,欧洲商人以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便把它称为阿拉伯数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些数字,如,罗马数字,也在这时发展起来。 然后,人们又发明了二进制,三进制等,但由于十进制在实际生活中应有最多最广,所以现在多用十进制。这种计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是现在最简便的计数方法!我辛辛苦苦打出来的,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