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9

lxiaozh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王阳明的议论文高中题目有哪些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猴子和西瓜

已采纳
朱熹倡导“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穷理而王阳明经过十九年苦炼,终于渐修顿悟,得出了“天理即人欲”,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阳明的学说也引来了一大群“粉丝”,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便高举阳明心学旗号,当时的军神东乡平八郎随身带着一块腰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他的心学对张居正、康有为、孙中山等影响深远现代更有一位教育家极力推崇他的“知行合一”,并改名为陶行知王阳明,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光明磊落、无愧天地他功勋卓著,却不图功名利禄,他四处讲学,却不分门弟贵贱,他一生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他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贪欲与邪恶,坚信正义与良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旦通晓了这个道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王阳明在临终之前,他的门人守候在他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这里改用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蝇营狗苟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违背良知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心怀光明,死而无憾!”

关于王阳明的议论文高中题目有哪些

343 评论(8)

张雨辰

在阳明良知学体系里,有丰富的亲民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语,是古本《大学》之首句。而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则置于《传习录》篇首,实际上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之卷首。可见王阳明所论“亲民”思想之重要。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本来是针对理学家程颐和朱熹将古本《大学》“在亲民”一语改为“在新民”而发的。他说:《大学》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在这里论说的“亲民”说有三层意思:一是爱民保民。王阳明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保赤子”,就是说,应像君子尊贤爱亲那样爱护人民,应像父母爱护婴儿那样爱护人民。二是顺应民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评判是否有资格充当“民之父母”的标准,就在于他能否以人民之好恶为好恶,是否以顺应民心为依归。三是安民富民。王阳明解释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涵义时说,“‘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所谓“安百姓”,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起来。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王阳明的理想。王阳明除了在《传习录》首段通过讲解《大学》之道三纲领而表达其“亲民”思想之外,在《传习录》和其他文章里也多有论述,其所论亲民思想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认为“亲民”的核心道德是“仁”。第二,论证了“亲民”与为政、为学的关系及其与良知的关系。 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而且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王阳明的亲民思想提倡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根本的精神就是坚持为政以德,推行德治。这包括两大内涵,一是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二是要求为政者要用道德人文精神化民成俗,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急需。王阳明“亲民”思想中“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止至善为要”、为政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人文教育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第三,王阳明的“亲民”思想强调“为政者”要顺应民心,以民之好恶为好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120 评论(8)

aipiaopiao

好奇心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一蓑烟草任江平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 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邢雅洁  点评:这篇作文让我们对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文字把玩能力刮目相看。庄子的境界其实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作者对此却有较深的感悟,否则,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来阐释一个“淡泊”的哲理,很容易落入俗套,或成为人物事迹的介绍而难见新意。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文中一些句子,如“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语句灵活,富有弹性,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
17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