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iusdau
关于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引导和教育论文摘要:情绪表达是大学生释放心理能量、实现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对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重视,采取同情式倾听、教育其理性表达、引导其合理宣泄和转变其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并给予必要的精神抚慰。 论文关键词:消极情绪;情绪表达;教育 消极情绪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有时因无法消除不良情绪而陷入苦闷、低沈、压抑的状态中,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悲观厌世、走上自杀的道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表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长期的消极情绪影响有关。情绪表达是指个体将其情绪经验,经由行为表露于外,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实现与环境交流沟通的目的。大学生掌握消极情绪的表达方式,对疏泄、调控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方式 (一)表达意见式 这是一种最平和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是最易于调节和控制的方式。这种方式常在一定正式场合,以正常途径表达,如在学生座谈会、党组织征求学生对党员发展对象的意见、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工作征求意见或建议活动等时,或者辅导员进行的个别谈心、问卷调查等场合,大学生会利用上述机会将心中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消极情绪或个人消极情绪表达出来。 (二)牢骚抱怨式 这是一种在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表达方式,尽管它是一种扭曲的反映,但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相当于变相发泄不满情绪,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喋喋不朽的牢骚抱怨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情绪的晴雨表,从牢骚抱怨中把握思想动态、情绪动向,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过激式 这是大学生消极情绪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大喊大叫,甚至伤害他人、自我伤残等恶性行为,它常是毫无节制的、即时的表达或发泄。采取此种方式表达自己消极情绪的学生,平时多是任性和不成熟的,虽然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但往往会给其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破坏,甚至付出个人惨重的代价。 二、消极情绪表达的作用 (一)适当的消极情绪表达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消极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在压抑、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学生的免疫力会下降。大量研究表明,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情感,不善于表达愤怒与不满者,患心身疾病的几率会提高。因此,学会并习惯于情绪的表达是健康与否的重要保障。另外,情绪表达可以使表达主体及其对象对表达的内容、意义形成共识,达到一定沟通、理解和交流的目的,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加深理解、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情绪表达适时适度、目的明确、方式恰当有利于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二)不良情绪表达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收集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表达消极情绪无论是采用细水常流的平和方式,还是倾盆大雨的宣泄方式,都在向我们反映一种情况,渗透一种信息。学生工作者要善于抓住这一信息,及时、认真分析其中利害,并利用这一信息准确把握当前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做好相关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相应事件的处理工作,做好信息反馈问题的预防和善后工作。 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消极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要采取理解式的倾听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最需要的是默默的理解、关心,哪怕是认可他们情绪的只言片语。要在大学生表达消极情绪的时候提供帮助,必须表现出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同情理解能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消极情绪并能使其平息下来。同情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理解则具有巨大的力量,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容易接受安慰和指导。如果我们给出解决办法,学生就会依赖解决办法才能使心情好转,而无从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接受生活中的其他挫折。他们会变得过于依赖于获得想要的东西才能开心,而不是学会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要有爱就能感觉到幸福。如果我们给予的是同情,而不是解决办法,那麽学生就会培养出适应任何负面环境或者失望的能力,而不是非得解决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之前,先给予他们同情,他们才能培养出放下消极情绪,心情好转,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教育学生自我理性表达消极情绪,不做激情的奴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谁都会发火,这很容易。但要用合适的方式,为合适的目的,在合适的时候,以合适的程度,对合适的人发火,就不那麽容易了。”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人自我控制情绪的艺术问题。虽然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外力加以缓解,但自我调节还是很关键和必须的艺术。自我理性表达消极情绪的方式一般可包括三类——意识性自我表达、环境性自我表达和技术性自我表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意识性自我表达。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出发,通过提高认识,改变思维方法来达到克服和调节不良情绪的目的。如果一个人在有了消极情绪之后,能自我意识到消极情绪的性质、特点、产生的原因等,就将情绪提高到了意识层面上来,就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情绪问题,进而理性地表达和调节。比如换位思考法,把自己放到他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从他人的角度分析其如此行动的理由,就很容易想得通,进而将本身不积极的情绪释放出来。 2、环境性自我表达。是对引起情绪的环境施加影响,通过环境的改变来达到对人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这种表达方式对那些过于内向的、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尤为适合。比如脱离现场、在无人处高喊、哭泣,美景欣赏法、回忆想象法及参与活动法等,都能使人在放松身体的同时也放松精神,来抑制消极情绪的蔓延和发展。 3、技术性自我表达。是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基础上,在必要的时候,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对消极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比如自我暗示法、放松训练法等。 (三)要教育学生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做能够驾御自己消极情绪的主人 心理学上常将那种非和风细雨式的心理能量的急剧释放称之为情绪宣泄。情绪宣泄是处理不良情绪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承认情绪宣泄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情绪宣泄虽然可以起到平衡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但也有激化矛盾、引起过激行为的负面可能。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学生消极情绪宣泄的引导和控制,教育学生用合理、合法、适度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并尽可能地因势利导,将情绪宣泄引向正确良性轨道。具体要教育学生做到“三个适当、一个转移”。1、教育学生选择适当的宣泄场所或设备。如心理宣泄室、宣泄电话、沙袋等;2、教育学生利用适当的宣泄机会。如利用座谈会、征求意见会或民主生活会等场合,将平时积累下来的消极情绪一吐为快,以达到心理的平衡;3、教育学生要针对适当的倾诉对象。由于情绪宣泄时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反应,要选择恰当的宣泄对象,以免伤及无辜。一般来说,心理咨询人员有不厌其烦地倾听、对倾诉者表示同情、理解,并为之保密的义务,由他们担任宣泄对象是再恰当不过的。在高校,辅导员也应当将充当大学生倾诉对象的责任担当起来,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大学生的建议、不满、委屈、情绪有适当的对象诉、有对象抚、有对象泄;第四,教育学生努力实现消极情绪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适当的款待、适量的运动、尝试新事物等都能带给学生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中止了消极情绪刺激源的作用,防止情绪的进一步蔓延,又增进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体验愉快的生活经验中缓解消极情绪的强度和持久度。 (四)教育学生转变不合理信念,用积极的态度和思维解决困惑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艾里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着名的合理情绪理论,也叫“情绪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对于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通过当事者对该事件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件所形成的信念B(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麽样的情绪与行为结果C(Consequence)。在诱发事件A、个人对此所形成的信念B和个人对诱发事件所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后果C这三者关系中,A对C只起间接作用,而B对C则起直接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或情绪困扰的后果C,并非由事件起因A造成的,而是由他们对事件A的信念B造成的。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引起情绪困扰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绝对化的要求,即对人或对事都有绝对化的期望与要求。比如:我必须考第一名、我必须当学生会主席,等等;2、过分概括,即对一件小事做出夸张、以偏概全的反应。比如:我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其他的事情就更别提了,等等;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烈的反应,大惊小怪,夸大消极事件的不利后果。比如:同寝室的同学不接纳我,其他人也不喜欢我了,简直要到世界末日了,等等。 其实,人的消极情绪绝大多数是认为他人对己不公、现实与理想不符或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我们可以引用情绪公式或快乐公式来教育学生,即情绪指数=现实状况/内心期待值,快乐=实际满足/欲望。意思是说:当现实情况和实际状况一定的时候,人能否情绪高涨或感觉快乐,取决于自身对事物的期待或欲望。因此,降低欲望或调整内心期待程度会消除或减弱消极情绪的影响。这一点对大学生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先写介绍消极情绪,然后介绍调节方法。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产生的原因: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遭受了挫折;受到了他人的挖苦或讽刺;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等。1、听音乐和唱歌听歌最能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特别对于那些喜欢轻快风格音乐的人来说,听一首音乐,情绪瞬间也就变好了。如果光听还不够,那也可以去唱。2、看喜欢的电影坏情绪上来时,不妨给自己泡杯茶,买点零食,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一部自己想看,但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如果喜欢电影院的氛围,可以独自去电影院看,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好的电影,能让自己产生共鸣,在电影故事的发展中,慢慢缓解消极的情绪。扩展资料:情绪调整1、学会倾诉: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试着让自己独处,让自己沉溺于低落的情绪之中,独自去抚养自己的伤口,而应该多与朋友交流,将不良情绪都宣泄、释放出来,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心中。2、培养兴趣:当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觉得非常的愉悦与快乐。但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如今已提不起兴趣。可是你要知道,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你去培养,去发掘,那么就会找到自己的兴趣。
912114685 引流和推广,需要可以+的不折叠量大
本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就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实质、表现形式及自我调节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值得正在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关于大学生嫉妒心理素材的和正在考虑如何克服嫉妒心理的人参考。摘要: 作为心理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嫉妒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若听之任之发展,其危害性则不言而喻。因此对嫉妒心理,只有正确认识并有意识地加以良性引导,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就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实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克服嫉妒心理的一些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自我调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年期。青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西方许多学者把青年期身心特点描述为“苦恼期”、“反抗期”、“危机期”、“矛盾期”与“冲突期”等。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个性相比,青年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动荡、思维敏捷、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等心理特征。青年期是人生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需求高峰和创造高峰的“四大高峰”时期,所以青年心理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加上面临着升学就业、选择人生道路、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处理稍有不当,极易产生嫉妒心理。 一嫉妒的定义 《酉阳杂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根据我的理解,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年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推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发生嫉妒。 二嫉妒的根源及内涵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嫉妒是指恐惧(恐惧他人优于自己)和愤怒(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是怀疑自己的所有物可能性被侵犯,从而引起恐慌或不安。由此可见,嫉妒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衡量幸福时往往不是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而总是把它和别人的幸福相互比较作出估量,并且进一步把这种估量形象地表达出来。嫉妒的形成过程,按其程度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羡慕阶段)。这是最早的、程度较浅的阶段。此时嫉妒心开始滋生,但是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还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嫉忧阶段),是程度较深的嫉妒。其特征是对人对物的嫉妒不再潜藏在心里,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直接或间接的冷嘲热讽、恶语中伤、任意歪曲事实等。 第三阶段是深化阶段(嫉恨阶段)。这是嫉妒发展的最高阶段,此时人的嫉妒之心非常强烈,在强烈的敌意和憎恨情绪的驱使下,完全丧失了理智,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暴力行为,如偷盗、放火、走私等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犯罪行为。因此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一种。它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感情。 从根本上来说,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嫉妒产生的根源有: (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的其乐。 (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才会去挑别人的刺。 (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1、来自学业方面的嫉妒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考试、评优、保研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青年去面对、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它不仅表现在差生对优生的嫉妒,而且也产生在优生群体之中。特别是优生,在学业上得到的赞誉比较多,伴随的总是鲜花和掌声,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优越”地位一旦成绩下滑,成为“一般者”或是“较差者”,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到心理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2、来自人际方面的嫉妒 青年期还面临着认同的危机。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表现为交际圈子窄,容易造成严重的自傲心理、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引发人际冲突。部分大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没有竞选上“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学生”,或在评优、评先进中名不列次,在集体中长期受到忽视和排斥,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出色,且人缘好,总是受到教师的好评和校领导的赞扬,心里产生苦恼,甚至妒火中烧,产生莫名其妙的怨恨之情,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可能产生交往障碍,与同学关系紧张,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成绩优异、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3、来自感情方面的嫉妒 嫉妒也是大学生恋爱中较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是由于爱情的排他性、占有心理、过度关注、自卑、猜疑心、缺乏安全感等原因引起。处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把对方看作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的恋人同其他异性接触,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心里顿生无名之火,限于痛苦之中。更有甚者,就连自己的恋人讲异性朋友的优点,也会引发猜疑,产生嫉妒心理。失恋者带着羞愧和愤怒的心理对抛弃自己的负心者进行的报复心理与报复行为,也是嫉妒心理的一种表现。 4、来自容貌方面的嫉妒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同处一个集体,有的大学生英俊、天生丽质,可有的却相貌平平。这时,那些相貌漂亮的大学生就特别容易成为被嫉妒的对象(在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因自己的容貌、身材、生理缺陷成为前进的绊脚石时,这些大学生就对自己的相貌和魅力缺乏信心,认为是别人给自己制造并带来痛苦,对相貌出众者产生无名的嫉妒之火,采取贬低、冷落、甚至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来消除内心的不平。 5、来自经济方面的嫉妒 大学生是经济不独立或不完全独立的群体,日用开支和求学、求职费用尚需家庭的支付。但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得不靠勤工俭学、贷款和领取贫困补助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大学生认为申请贷款、贫困补助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担心被人看不起。部分大学生在贪图享受、追求高消费的同时,物质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花钱大方,而自己却囊中羞涩,产生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自卑心理,并对家境条件优越者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恨与羡慕、愤怒与怨恨、屈辱与虚荣的复杂心态。 6、来自求职择业方面的嫉妒 择业方面的嫉妒心理常出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上。由于当前就业机制的不健全、不规范,靠拉关系、走后门、凭人情、靠钞票找到待遇优厚、工作清闲职位的就业者大有人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排斥、挖苦、疏远、为难比自己职位优越的人,以此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求的心理平衡。 四 大学生怎样自我调节嫉妒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是否产生嫉妒心同他的理解力、判断力、抑制力、信念、社会良知、教养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因素不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或出现偏差时,势必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嫉妒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更多的表现出消极作用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承认它,并正确的适应它才能对大学生自己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我调节,摆脱嫉妒的若干方法: (1)降低对自己的预期。 (2)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 (3)明白每个人都有天赋,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 (4)多与人合作。 (5)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心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6)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7)尽量不去与别人比,多与自己的过去比。 (8)把别人的成就看作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剥夺或威胁,将别人的成功当作一道风景线来欣赏。 (9)学会赞养别人通过赞养别人来呈现自己博大宽容的胸襟。 (10)向对方公开展示自己的抱负,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给自己增添应用的压力,利用竞争促自己上进。 (11)充实自己的生活,扬长避短,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发挥自身应有的潜能,开拓新领域,建立新的动力定势。 (12)真正的强者需要埋头苦干,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