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2

462434902687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lyz

已采纳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 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对当下愈来愈严重的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问题, 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 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是任重而 道远,将来中国必将在气候变化上迈出更远的步子,也相信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的同时。 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现在的影响: 陆地地区低温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和霜降出现频率降低,可能性超过90%。 炎热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绝大多数陆地地区热浪更频繁出现,可能性超过66%。 极高海平面出现率提高,可能性超过66%。 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全球受干旱影响地区增多,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热浪更频率席卷绝大多数陆地地区,可能性超过66%。 自1970 年以来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活跃性增强,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全球气候变化对将来的影响: 雪盖区萎缩、永久冻结带解冻加速以及海冰数量减少,可能性超过99%。 酷热天气、热浪以及强降水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热带气旋强度升高,可能性超过66%。 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可能性超过90%。 亚热带陆地地区降水减少,可能性超过90%。 包括美国西部和地中海盆地在内的很多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减少,可能性超过90% [ 2 ] 3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局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安全观。就安全观 念而言,通常认为其中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基本方面。传统安全观重视的是政治 与军事层面上的国家安全,尤其强调领土安全,认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战争 是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方式;在非传统安全观中,强调的是除军事、政治上对国 家的威胁以外,其他对主权国家及其公民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如经济安全、生态 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等,此类问题都是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起,并具跨国 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1 推进节能减排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6 年~2008 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6059 万吨、炼钢产能4347 万吨、水泥产能4 亿吨、焦炭产能6445 万吨;到2009 年上半年,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 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关停 5000 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任务。二是优化能源结 构。截至 2008 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达 5 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 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生产能力等均居世界第一。三是推动技术进步。加快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 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 服务市场。四是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 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汇的能力。近5 年来, 中国森林蓄积量以每年近1 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 世纪90 年代初的14% 提高到 20%,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五是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 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 识的实施范围;切实抓好电力、钢铁等重点耗能企业以及建筑、交通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 工作,加强了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施了在线监测,推进重点流域区域 污染治理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不同模式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六 是完善政策机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 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等。对开展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采取了减 税免税政策;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行“以奖促治“政策,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 对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地区,研究实行生态补偿的机制。 [ 3 ] 2 可持续发展 气候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此,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 了7 项积极的应对措施: 第一,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机构。 第二,积极参加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 第三,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如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 展优质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支持在农村和边远地区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 动。 第四,认真履行在公约下承担的具体义务。 第五,开展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第六,开展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第七,为实施议定书做好准备。 3 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自从气候问题提出以来,国际为应对气候问题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最近, 新一轮联合国气 候变化大会于11 月28 日至12 月9 日在南非德班召开,这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又一次重要会 议。国际社会对此次会议高度重视,会议之前有关国家就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多边和双边斡 旋等方式给会议预热、通气。 今年以来,有关方面已先后在曼谷、波恩和巴拿马召开了气候变化谈判非正式会议, 强烈呼吁各国加强“诚意谈判”,为推动德班会议取得预期成果做出努力。与曼谷和波恩会 议相比,巴拿马会议进展明显,增添了人们对德班会议的信心。非洲国家领导人则把今年8 月在开普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作为舞台,呼吁非洲国家团结合作,统一立场,促 使大会获得成功。9 月初,太平洋岛国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召开峰会,呼吁太平洋岛国 论坛成员国和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强合作。 欧盟领导人秋季峰会10 月23 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就德班会议达成欧盟内部统一的 谈判立场,与会欧盟领导人一致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欧盟愿意认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 期,在去年坎昆气候大会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促成德班大会取得均衡而又卓有成效的结果。 欧盟领导人上述表示对德班会议来说算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德班会议的期待和信 心。 不久前,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和欧盟委员会气候变化官员先后对中国进行穿梭访问,与中 方就气候变化问题展开磋商,为德班会议的召开做好先期准备。作为气候谈判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政府对谈判一直持积极立场,一再表示愿意与各方一道推动德班国际气候会议取得积 极、全面和平衡的结果。 可以说,围绕德班会议的全球预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 同,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责任缺失、迟疑消极,使得德班会议仍然面临许多难题。首先,《京 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和第二承诺期能否有机衔接,是判断德班会议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并不愿意接受第二承诺期,试图抹杀国际社会在气候谈判中业已取得的成 果,另建一套符合一己利益的全新框架和原则。对此,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拒绝。其次,发 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承诺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缺乏保障机制,难以落实,特别是有关2013 年 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 亿美元的援助资金目前还是零,谈判任务异常艰巨。再 次,发达国家减排指标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坎昆会议期间提出的中期减排指标 低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25%至40%的减排要求。发达国家如不能承诺 大幅度提高其减排水平,必定会极大阻挠谈判进程。 [ 4 ] 当前,从各国纷纷预热德班会议看,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 焦点和世界各国共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变化问题上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但是光有热情还 远远不够,现实更需要有关国家拿出具体行动来,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应该兑现承诺,按照“巴 厘路线图”的授权,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在实施方面迈上新 台阶,以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积极成果 1 促进新能源开发 我国新能源的开发,特别是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有效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型能源是我国战略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 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增强能源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2 促进社会发展 除了通过制定和完善立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还有效开展了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方面的法律执行和监督工作,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08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2%和95%。近三年 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1% 和95%。2006 年到2008 年,已依法关停小火电2157 万千瓦、小煤矿12 万处,淘汰落 后炼铁产能4659 万吨、炼钢产能3747 万吨、水泥产能8700 万吨。这些工作成效,为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 5 ] 3 提高国际地位 我国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首先,中国代表团的积极斡旋为大会注入了推动力。通过与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 南非)、“77 国集团+中国”、小岛国联盟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积极沟通,彼此增强了共识 和团结。同时,针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核心问题,中国代表团分 别与美国、澳大利亚等“伞形国家”沟通,推动了整个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维护了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 其次,积极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在德班气候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举 办了23 场题为“中国角”的系列边会、交流与宣传活动,吸引了大量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 这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期间首次举办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和 对话活动,成为外界深入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 第三,就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提出倡议。在德班大会第一天的开幕式上,中国即代表 基础四国发言,提出“公平原则”,明确指出不仅要看国别的二氧化碳总排放,也要看人均排 放和历史人均累积排放,以公平、公正地解决温室气体累积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效应。在6 日举行的“中国角”系列边会上,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王玉锁发出了主题为“用我所能善待明 天”的全球技术合作倡议,倡导各国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投资等,得到了美国杜克能源 公司等合作机构的充分认可与支持。 第四,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国际合作的决心与诚意。就在德班大 会召开前一个月,中国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到 201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 年下降17%的目标要求,得到了《联合国气 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等人的赞许。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 表示,在满足五项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参加2020 年后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协议。此 外,根据参会的中国企业代表介绍,在中国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企业已将发展低碳经 济作为企业的战略重点,将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视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要素, 在行动中承担责任,实际上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 [ 6 ] 。 4 中国应对当下及将来气候问题的政策 在我看来,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很长的一短路要走。而以下政策是必须坚定 实施的。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制定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 工作的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作出修订。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 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 业过快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统筹协调低碳发展战略与其他资源环境政策, 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资源产出率。是提高适应气候变化 能力。重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四是卫生健康等重点领 域和沿海、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从而能够发挥出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 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140 评论(14)

喜阳阳_无情

你这个全球变化指的什么呢?环境?如果你环境,你可以就全球水资源方面的探讨下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后全球会分为缺水和丰水国,也许会爆发关于水资源的战争,人类社会就此走向衰退,然后最好发生全球性的战争,干旱或者洪水。
243 评论(14)

旺旺

国际政治论文 联合国体系下的非政府组织及其国际政治效应 -1-8/html 北约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 -1-8/html 北约的战略转型及其挑战 -1-8/html 从中立主义到后中立主义:瑞典外交政策之嬗变 -1-8/html 新时期越南外交 -1-8/html 论冷战后日本对非洲的外交政策 -1-8/html 矛盾中的澳大利亚亚洲政策 -1-8/html 日本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探析 -1-8/html 关于行将到来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 -1-8/html “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取向 -1-8/html 2002年国际安全形势综述 -1-8/html 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合作 -1-8/html 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8/html 单极世界的变数 -1-8/html “结构理论”的结构 -1-8/html 制衡、追随与冷战后国际政治 -1-8/html 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 -1-8/html 民主的尴尬:从选举团制度看美国选举政治 -1-8/html 美伊战争成本和政治利润分析 -1-8/html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 -1-8/html 朝核危机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1-8/html 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1-8/html 经济制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8/html 对21世纪美国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8/html “口水扶贫”时代会终结吗 -1-8/html 令人关注的北约战略调整 -1-8/html 欧盟与北约:壮大还是虚胖? -1-8/html 欧盟的跨国政党网络 -1-8/html 试析欧盟地区政策的演进 -1-8/html 新安全观和反恐斗争 -1-8/html 俄罗斯安全战略调整及其影响 -1-8/html 论构建新世纪大国战略稳定框架 -1-8/html 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 -1-8/html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国家间正义 -1-8/html 从霸权稳定到契约和平的经济学解释:一个模型 -1-8/html “安全困境”概念辨析 -1-8/html 矛盾与整合:国际格局向何处去? -1-8/html “新帝国论”——21世纪美国全球称霸的理论范式 -1-8/html 丹麦的工会干部培训与职业培训 -1-8/html 改革发展中的劳动就业与工会的维权工作 -1-8/html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研究综述 -1-8/html 当代俄罗斯:是否有“新社会主义”的前景? -1-8/html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1-8/html 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对资本主义的昭示 -1-8/html 社会主义与创新 -1-8/html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 -1-8/html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1-8/html 对印度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乐观分析 -1-8/html 人口与西方 -1-8/html 印度的就业政策措施与社会保障体系 -1-8/html 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 -1-8/html 当前大国合作及其发展前景析论 -1-8/html 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视角 -1-8/html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2-17/html 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 -1-8/html 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 -1-8/html 弹性生产、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革 -1-8/html 资本主义的新面孔 -1-8/html 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1-8/html 普京经济思想与俄经济发展前景 -1-8/html 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1-8/html 关于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命运的三种评判 -1-8/html 日本共产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模式论 -1-8/html 时代特征与越南社会主义 -1-8/html 苏联解体原因的文化学思考 -1-8/html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1-8/html 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南合作 -1-8/html 缺乏理论创新是阻碍苏联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1-8/html 试析美国国会的监督功能 -1-8/html 试析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 -1-8/html 民族、宗教和文化:东亚发展与合作中的重要因素 -1-8/html 预防外交与国家安全 -1-8/html 如何认识欧盟的“民主赤字”问题? -1-8/html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1-8/html 从反恐合作看英美特殊关系 -1-8/html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1-8/html 当前南北关系的新变化 -1-8/html 反全球化视野中的全球化 -1-8/html 人权与对外政策 -1-8/html 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位置 -1-8/html 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 -1-8/html 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 -1-8/html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 -1-8/html 权力、原则与人权 -1-8/html “后后冷战时代”观的思考 -1-8/html 当今欧美关系两重性 -1-8/html 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问题 -1-8/html 中国对东盟政策研究报告 -1-8/html 美军重返越南的战略影响 -1-8/html 英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腐败 -1-8/html 国际税制改革发展趋势与我国税制改革借鉴要点 -1-8/html 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 -1-8/html 朝鲜缔结朝美“和平协定”的构想与努力 -1-8/html 90年代后南北问题的新变化 -1-8/html 德国政治基金会探析 -1-8/html 施罗德何以连任总理 -1-8/html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 -1-8/html 帝国战略能走多远? -1-8/html 关于人道主义干预的辩论 -1-8/html 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1-8/html 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新特征及其成因 -1-8/html 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 -1-8/html
339 评论(10)

汀兰楠

目的是面对日益剧烈的全球变化,面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形成国际社会和全民的广泛共识,通过制定应对全球挑战问题的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性研究与发展。
201 评论(13)

相关问答